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四中学 839000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既然物理要贴近学生生活、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如何才能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促进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呢?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观察、体验、挖掘,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把生活问题贯穿于自身学习的始末。也就是将物理知识建构在原有生活经验之上,让物理知识在学生运用中得到迁移,更让物理知识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让知识回归生活,在生活应用中得到升华。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有必要思考一下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资源、哪些活动情景可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等。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原型”与“物理模型”有机整合,让学生把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实现物理知识在经验中的建构。情感因素与认知学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是认知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情感活动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教师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通过讨论、辩论、小组活动、参观、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为其将来的工作、生活、参加社会活动从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做好准备。
联系生活情景、社会情景是中学物理教学理念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情景蕴含着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是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是发现和提出物理问题的主要前提。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设计出与此相关的实验探究,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内容真实、亲切,而且当所创设的生活化情景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在内容上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学生就会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萌发创新的欲望,积极与同学、教师互动合作,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物理知识的建构。
对于与物理知识相一致的生活经验,在物理学习时,若能合理引导,就可以收到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效果;若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而对于那些与物理知识不一致的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后对教学同样会有很大的帮助,且让其印象更深刻。在学生生活感悟与物理知识相矛盾的刺激下进行物理探究,同学们带着疑问学得很投入、很认真,整节课都能够很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推理,达到攻克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累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期”,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获取新的知识。有高度教学技巧的教师,就是能够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知识,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不断地“周转”,而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作为与“生活”交融在一起的物理,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生活问题情景,体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认识到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让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升华,也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这无疑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使学生保持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惑,有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行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从而保持和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应当力图使其在对实际问题的研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物理知识,应尽量让学生在创设的实际情境中去理解、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物理知识后,要让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使用价值,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所以适当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是有极大帮助的。在教学实践中可利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前沿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噪音污染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物理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课堂中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物理探究机会,但在课堂中主要培养的是探究的思维,课外才是学生探究、创造的天地。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做去学去创造,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感兴趣、受困惑的问题,去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教师适时引导其课外探究必能使其充满激情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绚丽的火花。
论文作者:彭洪端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物理论文; 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景论文; 经验论文; 社会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