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演在[1]2002年在《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对华投资的研究》文中认为<WP=1>对 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对华投资的研究主 题 词:西部大开
金贵南[2]2001年在《韩中经贸关系发展及其趋势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文化相通,官方和民间往来频繁,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近代,韩中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着共同的命运和互相同情、支持的传统友谊。 然而在20世纪中期的一段时期,两国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相互隔绝了40多年,过去的所有往来和交流全部中断,两国关系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 自70年代以后,由于亚太地区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及两国调整各自的对外战略和国内政策,两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1992年8月24日,在韩中两国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重新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自建交以来的8年间,韩中双边关系如决堤之水迅猛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经贸往来与合作。 韩国和中国为了更加促进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两国都采取了各种有力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外贸政策上,两国都加强了经贸交流与合作。 韩中两国的经贸与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到实质性阶段。韩中建交以来,双边贸易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总额从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50.4亿美元。与商品贸易相比,韩中两国的投资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也很迅速,韩国企业1985年开始对中国进行间接投资,1988年开始直接投资。韩中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迅速增加,截止到1999年底,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已达12724个,合同金额达163.2亿美元,使用金额为85.4亿美元。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叁大贸易对象国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韩国第叁大贸易伙伴国。 在服务贸易方面,随着韩中两国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必将进一步加强。在韩国和中国的服务贸易中,金融保险、劳务合作、海洋开发合作、运输以及旅游等领域都有极大的合作潜力,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将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进而推动两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进入新的世纪,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这种关系发展自然也会受到来自两国各自国内因素的影响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加快,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范围和规模日趋增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收入等方面的差距继续加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都给韩中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韩中两国间迅猛发展的经贸关系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两国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官方和民间的有关人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日渐增多。但山于历史的原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总体卜还不是很多,而巳大多数的文章和着作都流于介绍情况,缺乏深入、客观、全面、系统、有机相连的分析。有些研究成果虽然较有深度,但又限于某一侧面。总体卜还较肤浅,理论上也尚无突破。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韩中经贸发展的实践,深入分析两国的经贸发展特点。战略和两国之间经贸关系,以及韩中两国国内因素和周边环境因素对韩中两国经贸关系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考察了韩中两国目前的经贸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囚,并为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最后展望了两国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利于二十一世纪韩中两国经贸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是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综合归纳、演绎推导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有关图表和数据引用了韩国统计厅。韩国财政经济部。韩国产业资源部。韩国财务部。韩国进出口银行、韩国经济企划院。韩国贸易阶会、韩国关税研究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海关总署。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及其他官方和民间机构公布的和在韩国和中国出版物上发表的图表和数据。 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围绕韩中经贸关系,包括韩中经贸关系的历史、韩中经贸关系的现状、韩中两国经贸发展的特点。近期世界经济形势对韩中经贸关系的影响、韩中合作共同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和问题以及韩中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本文共分5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韩中经贸关系发展概况。本章首先回顾了韩中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基础,从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经济、政治等因素分析了两国经贸往来的原因,并考察了当代韩中经贸发展的概况。其次考察了韩中两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分析了两国双边贸易的特点、贸易结构,同时还考察了两国投资合作的发展和两国投资的特点。最后分析了韩中经贸发展的原因。 韩中两国经贸上有着密切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两国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和中国曾一度处于相互隔纶的状
徐喜延[3]2005年在《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持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国。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举办2008年奥运会、西部大开发等投资有利因素给中国投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韩国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必须先清晰地了解中国投资环境,并建立适合投资环境的成长战略。但目前有很多企业过度依赖其它企业的经验和调查资料或者凭主观的认识制定投资战略,甚至有一些企业根本没有明确的投资战略目标。从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投资效果来看,对中国投资具有不稳定性。其不稳定的原因既有投资环境的问题又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本文通过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分析、中国市场环境和政策分析,指出今后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方向,进一步促进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发展。 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本文先从分析中韩两国学者的先行研究入手,然后分析统计资料、分析相关的报告,再结合相应的案例,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在理论研究部分,把海外直接投资理论分为发达国家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和韩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两个部分,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整理,以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在实证分析部分,首先分析中国投资政策和环境的变化趋势,然后重点分析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现状、投资动机以及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考虑的重点如下: 1.通过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建议,降低后进入企业的风险。 2.通过对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趋势的分析,对中国政府引导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提出建议。
朴恩喆[4]2003年在《WTO框架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前景与合作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自从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关系很密切,但也时有争端发生。为此,研究两国如何保持良好的贸易往来,达到互惠互利,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大量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走访有关机构和专家、到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以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组织等理论为指导,组合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归纳、因果分析、竞争力指标评价等方法,围绕中韩两国的农业合作问题,从中韩经济交流现状、中韩农业的优势比较、中国加入WTO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合作方案等五个方面,对WTO框架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前景与合作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准确把握中韩两国的经济交流和农业现状是问题研究的基础,能够为下文的研究提供背景。本文通过考察,采用归纳比较分析方法,从中韩两国整体贸易、投资、农产品贸易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并对中韩两国主要农产品的品种、规模、动向以及中韩两国农业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体上是顺差,但在农业贸易方面却为逆差;而中国对韩国的贸易总体上为赤字,但是具体到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却显示为贸易盈余,而且中国农业的规模与比重都比较大,列在世界前位,而相比之下,韩国规模则非常小。 比较分析中韩两国农业的优势是决定中韩两国农业合作方案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方法之后,采用竞争力指标评价方法,从事前和事后对中韩两国的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分析。事前评价与影响价格竞争力的因素有关,具体从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中韩两国农业条件等叁个方面进行;事后评价是通过对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 MS)、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具体的农产品进出口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韩国在一些农产品加工技术及高级农产品方面较有优势,中国在初级农产品与价格竞争力上有比较优势。主要原因是在农产品单位产量及农业机械化、品质与包装、加工等方面,韩国比中国有优势,而中国在土地成本与劳务费用等方面比韩国便宜,因此在价格上比韩国农产品更有竞争力。 本文还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加入WTO的必要性、在农业上的主要协议项目以及新设的政府机构,重点从对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国农业及中韩农产品贸易等叁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加入WTO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政策,并对中国加入WTO一年以来产业整体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适应能力的提高,预期将受到冲击的一些部门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发展地比较稳定,其中农产品受到的冲击也没有想像的大。从长期角度看,加入WTO对中国的正面效果远大于负面效果,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中韩两国农业交流合作方案是本文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在以上几个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合作的基本方向、多种交流途径的建立与强化、加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争端的预防和解决、东亚地区农业合作的加强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中韩两国农业交流合作的方案。然后,本文对中韩两国各个要素的分析结果及合作模式、中韩农业方面国际产业合作的可能性、中国中西部的对外经济指标、主要国家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生产量、中韩贸易结合度指数的变动趋势、韩国的主要农林畜产品的进口现状与中国所占比重、中韩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现状等一系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深入的比较、归纳和总结,最后指出中韩两国应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并提出了一个有利于两国增进友谊、防止贸易争端、健全贸易和增进交流的合作方案。 本文创造性的研究在于:运用经济学、贸易等理论,对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归纳总结了两国之间存在的贸易问题,并探讨了解决的方法;首次对中韩经济交流及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农产品优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国加入WTO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带来的影响,并针对中韩两国加强贸易关系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提出了多方面的新建议。
王小[5]2014年在《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逐渐融合为一体。尽管中韩双边贸易自两国建交以来迅速发展,但是中韩贸易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中国对韩贸易逆差呈逐渐扩大的趋势。本文总结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中韩双边贸易的特点,并运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目前韩国对华投资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如何更好地引入韩国对华投资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全文总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自中韩建交以来双边贸易迅速发展,韩国对华出口额成倍增长,而中国在中韩贸易中却连年处于严重的逆差,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显然,随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深入研究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韩贸易之间究竟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中韩双边贸易结构的优化,不仅对中韩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两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对我国制定吸引外资政策和平息贸易摩擦以及促进中韩双边贸易互赢互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从长期来看,也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东北亚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对形成和扩大区域内市场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章阐述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中包括,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英国学者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还包括1977年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和比较优势原理。第叁章简要总结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韩双边贸易的主要特征。在发展历程上,中韩建交以前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属于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投资的项目和数额也相对较少,并且这种间接的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香港的华侨企业进行的。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中韩关系得到全面改善,推动了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增加,投资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韩国对华投资的方式开始由间接投资转为直接投资,大型企业是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承担者,但是投资者多数为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加工型企业。1997年之前,韩国对中国直接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中国和韩国积极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时,一场席卷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爆发。1999年以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又重新恢复到快速增长阶段,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一起扩大对华投资。在地区分布上,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韩国对华投资开始逐步转向环渤海地区以外的地区,即向长江叁角洲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韩国对华投资也扩展到中国西部的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将参与到资源开发等项目的投资。在产业分布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国内的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因此韩国国内的某些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不再具有优势,国际竞争力逐渐被削弱,成为边际产业。而韩国政府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韩国企业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将在本国开始进入夕阳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充分利用中国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等资源。因此,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每年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几乎都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从产业内部结构上看,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97%,在第二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而在制造业投资中,主要以服装、鞋类、纺织、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投资对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也逐渐提高,因此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也开始向以电子通讯、石油加工、家电、机械产业转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服务业市场也逐步开放,韩国企业对华投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但韩国对中国第叁产业的投资起步较晚,因此对第叁产业的投资明显低于第二产业。而由于对农业的投资利润较低,风险较大,与韩国企业在华投资者所追求的短期盈利的目标相悖,因此韩国对中国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较小。第四章运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检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韩进口贸易额和中韩出口贸易额的关系。由于外商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需要投资新建或者并购旧的企业,还需要引进设备和培训员工,因此企业从投资生产到产品出口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额的流入量,并不会立即引起当年中韩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本文选取的变量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额(FDI)、中韩进口贸易额(Import)和中韩出口贸易额(Export)。第五章对关于中国如何更好地引进韩国直接投资提出了建议和对策。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巩固市场经济制度,优化投资环境。各地政府要积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完善便利的交通运输系统。应建设独立的开放区,增强企业的集聚效应。要建设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优化法制环境。根据统一的法律体系,非歧视、公开透明的原则,即按照WTO的原则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建立和完善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定、又适应中国国情的涉外经济体制。其次,加强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韩国公司的合作交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尤其是精通韩国语、熟识法律知识、独立掌控技术技能,并且有管理经验的熟悉中韩两国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创造吸引韩国企业在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以促进中韩两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第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规范和简化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切实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第四,进一步优化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扩大投资范围。提高利用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由于中国服务产业的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发展程度较低,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对韩国跨国企业投资的产业需求满足程度较低,成为制约韩国对华投资的重要阻碍。因此,中国需要履行加入WTO承诺,继续开放在过去没有开放的投资领域。如逐渐开放电信、保险、金融、旅游、交通运输以及法律服务等行业。积极探索并制定合适的政策来引导和鼓励韩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提升市场竞争程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升。最后,优化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引导韩资进入中西部地区。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建设和信息通讯建设,不断完善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基础设施环境,积极开放东西部地区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利、石油、矿产与旅游资源。另外要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尤其是地方政府不仅仅要实行普遍的鼓励政策,还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信贷担保支持政策。
韩丙(君灬)[6]2001年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企业投资》文中研究说明对外亥全济贸易J冤学 闷赶d匕学位侧含文论文题目:中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企业投资主题词:中国西部大开发、韩国企业投资 国别:韩国
姚丽[7]2005年在《论中韩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1979-2001)》文中研究表明1979-2001年,中韩经济关系获得迅速发展,两国在双边贸易、私人投资、产业合作等领域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中韩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是诸多有利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政治上:东北亚局势的缓和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韩国北方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启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中韩建交以及建交后两国高层领导人对中韩经济关系的高度重视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韩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机遇和内在动力;中韩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促进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中韩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动力;中韩经济关系已有的成就为进一步扩大中韩经济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韩经济较强的互补性是中韩经济关系迅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历史、地理、文化上:中韩具有地理上的临近性、文化上的同质性和历史上的渊源性的特点,这也有利于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中韩经济关系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政治上:东北亚地区存在安全隐患,这对中韩经济关系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构成威胁;美国因素和朝鲜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对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经济上:中韩经济关系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韩国金融危机对中韩经济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历史、思想文化上:中韩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历史隔阂成为两国经济关系顺利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中韩在文化上的某些差异以及两国国内一小股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对中韩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总的说来,在中韩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中,有利因素是主流,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诸多有利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不利因素是支流,是问题的次要方面。诸多不利因素一起制约着中韩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展望未来,随着中国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韩经济关系又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加入WTO必将为中韩经济关系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吕冰[8]2008年在《吉林省吸引韩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韩国的投资金额、规模的迅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韩国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和第叁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巨大的市场规模、地理距离和种群联系、已形成的韩企集聚效应和中国政府的引资政策是造成韩国大规模对华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韩国临近吉林省,其投资对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前景颇具影响,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韩国对华投资状况入手,剖析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2003年至2007年韩国对中国的投资现状、地区分布、产业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吉林省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寻找经济发展方向的结合点,为即将急速增加的韩国对华的FDI引向吉林省地区提供参考性建议。从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和配套交通建设出发,加强对韩国引资的多元化并鼓励韩资投向相关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结成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与此同时加强对韩企的监管,以此促进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
郭美兰[9]2005年在《入世后中韩经贸关系及对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中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成员以后,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了。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以成员国身份跻身于世界经济贸易之林,并使世界市场格局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随着两国经贸往来不断扩大,中国入世必将显着影响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入世后,中韩经贸关系将由过去的互补型转变为更多领域的竞争型。目前,中韩经贸关系中存在的贸易不平衡、贸易壁垒、投资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困扰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因此,本论文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下,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来分析中韩两国经贸关系,阐述中韩两国的经贸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使两国避免过分竞争和不必要摩擦所应采取的对策。本论文主要包括叁个部分:(1)回顾并阐述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现状;(2)分析中韩经贸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3)提出进一步发展中韩经贸关系的基本对策。本研究结果表明,中韩两国若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政策,韩国若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将会使两国经贸关系朝着更广阔的领域健康发展,从而使21世纪成为中韩两国经济合作取得巨大进展的世纪。
李惠真[10]2004年在《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与国际比较—日本、香港、台湾为主》文中研究说明韩国是中国的近邻和重要的经贸伙伴。本论文首先运用韩国、中国、日本和台湾、香港地区有关资料,从产业结构、投资方式、项目规模、地区分布以及投资效益等方面,就韩国对华投资结构进行了分析,而且通过比韩国较早进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借鉴他们的对华投资经验,探讨进一步做好对华投资的对策。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摘要。第二章为说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韩国,日本及其他地区对中国直接投资所必需的几个基础性理论(威尔斯小规模技术理论,Giddy和Young的修正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中国直接投资比较方面的基准性前提。第叁章包括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和利用外资的战略和政策。第四章是韩国,日本,香港和台湾对中国直接投资现状的比较。首先,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里面提到了韩国对华投资的情况、投资动机、发展趋势、投资形式和投资结构。然后重点对日本、台湾,香港等主要对华直接投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以求比较全面地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基本格局。第五章包括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案。韩国对中国投资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投资规模,投资方式和投资地区等叁个方面。改善方面提出了推进企业的当地化,探索共同合作在华投资的方案,推进对华投资的产业、地区、合作方式的多样化。第六章是本论文的概要和结论部分。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对华投资的研究[D]. 洪演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2]. 韩中经贸关系发展及其趋势的研究[D]. 金贵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3]. 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研究[D]. 徐喜延. 山东大学. 2005
[4]. WTO框架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前景与合作模式研究[D]. 朴恩喆.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5].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D]. 王小. 吉林大学. 2014
[6]. 中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企业投资[D]. 韩丙(君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7]. 论中韩经济关系的影响因素(1979-2001)[D]. 姚丽. 武汉大学. 2005
[8]. 吉林省吸引韩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D]. 吕冰. 吉林大学. 2008
[9]. 入世后中韩经贸关系及对策选择[D]. 郭美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10]. 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与国际比较—日本、香港、台湾为主[D]. 李惠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