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黎平[1]2011年在《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论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的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以下简称人体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其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运用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原因;运用语义场理论,分语义场、分义位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探讨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差异原因和历时演变类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词义引申的特点;运用认知编码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和词形关系;运用语言异质论和语言迭置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的问题。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统计、计算的结果来说明问题。论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中间部分是正文,分五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方言学意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汉语史研究意义、宏观语言学意义),介绍了研究现状(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汉语词汇的普方古综合比较研究的现状、人体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了本文的题旨,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要采用的理论(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认知编码理论、语言异质论和语言迭置理论)和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并就本文的材料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共时表现形式的比较。本章比较了人体义位在不同方言间词形、语素、构词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本章分四个小节。第一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形和主要语素情况,包括各方言中表示同一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的词形表现和其主要语素的异同,结论是汉语各方言人体词语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语素数目不同、主要语素的差异、有无词缀及使用不同的词缀。第二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缀的异同,内容包括词缀形式、不同词缀的区域分布及使用情况。经过比较发现:不同方言人体词语中的词缀在使用数目、可否重迭、所处位置和虚化程度和意义上都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情况。第叁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构词形式的异同,内容包括重迭构词形式的方言特点、几个人体部位词语语素组合形式的异同,等等。第四节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词形的共性与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各方言对同义语素的选择不同,二是因为古汉语单音词在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为单音节语素、或方言区人们新创的语素参加构词的缘故,叁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使人们可能用表示人体相邻部位的语素来构词。此外,记录方言词语的书写形式不同、语序的不同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存在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汉语方言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有共同的历史基础;二是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不同历史时期共同语或强势方言的影响,而使得趋同性加强;叁是相邻地区方言间的影响使得共同的成分可以跨方言存在;此外,因为各方言区人民有相同的认知基础,而使得造词法和构词方式方面有相似之处。造成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差异原因也很复杂,其中语素的差异、人体词语在不同方言中的演变不同步、方言自我创新词语或新语素的使用、造词法和构词法不同、认知基础或造词理据不同、编码情况不同等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指称同一器官部位的人体词语的方言间差异。第二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比较。本章分五节。第一节是关于方言人体词语基本义的比较,包括基义比较、义域差异比较(包括含元大小、含元多少和使用范围)、陪义比较和语用差异比较。第二节是关于方言人体词语引申义的比较,提出了由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造成的词义引申的共性与差异实际上是语义认知结构的问题;方言地域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意义变化;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引申是极其复杂的,有经过两次隐喻的引申,不少还要经过叁次换喻引申,有时多次隐喻或换喻引申后,甚至还需要隐喻、换喻相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最后的结果;具体到各个方言点、各个人体义位,情况很不同,有的引申义只在某个、或某几个方言点出现;任何一个引申义、哪怕是与普通话一致的引申,也不会覆盖全国所有的方言;单音节词比多音节词语更容易产生引申义,且情况更为复杂。第叁节讨论了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问题,包括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表现形式、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语义和语用差异、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来源等问题;研究中发现方言人体同义词语是很丰富的,同义词语在陪义、义域、语用方面都可以存在差异,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来源很复杂;语言异质论和语言迭置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方言人体词语的存在。第四节考察方言人体词语兼类情况。我们发现:单音节方言人体词更容易发生兼类,那些表示外在的、位置和作用比较凸显的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更容易发生兼类,兼类用法中以量词居多,兼类实际上还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语音、词义、语法叁者间的相互作用,兼类的最终机制源于人类对自身认知的发展,其中相关关系引起的换喻和相似关系引起的隐喻是两种主要原因。第五节讨论了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编码情况,包括不同方言的人体词语的编码差异、编码度差异、编码方式差异、词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从中可以窥见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的关系。第叁章是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考察。讨论了主要人体义位的历史源流和方言分布及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等问题。本章分叁节。第一节讨论了24个主要人体义位的方言表现形式的历史源流和方言分布情况;考察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传承、方言变异和方言创新情况,总结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来源类型、方言人体义位变异和方言人体创新词语的类型,并指出几乎所有的义位变异、多数方言创新也是在承传古汉语的基础上的,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汉语各方言都对古汉语有承传且相互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这部分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及不同人体部位叁个角度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给予了总结;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主要语素和方言人体同义词中的历史层次;分析了承传成分在相邻或相隔方言区的共时存现的原因。第叁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考察了几个核心人体词语的历时替换情况,看那些在普通话中已经被彻底替换的古汉语人体词语今天是否还在方言中有保留、是依然以单音节词的形式还是以语素的形式保存在哪些方言中,计算了其方言保存率;并就新老派、城乡等差异中显示的词位演变情况、语素组合中显示的词位演变等情况,探讨了汉语人体词语共时差异中显示出的正在经历的变化;最后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我们认为共时的差异与历时的演变是有关系的,一些在共同语中已经被替换的义位,仍可能在南方方言中存在,而且汉语史不同时期产生的义位的今方言分布不同;如果以人体义位划同言线的话,历时的演变正好与共时的差异分布大致相符。一些方言说法差异的同言线恰好与中国地理上的南方、北方的分界线相合。除方言创新和方言义位变异等情况,几乎可以说离北方方言区越远的地区越是保留汉语古老的说法;越是晚近的说法,越是见于北方方言或受北方方言影响的中部方言里;人体义位的承传、演变、创新与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是有关系的,而且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第四章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及原因。本章分两小节。第一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从词义(词义扩大、词语缩小、词义转移)、词形(完全易名、部分易名)两方面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情况和类型。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原因,这包括语言外部原因(客体世界原因和主体世界原因)和语言原因。研究中发现,有些方言人体词语引申义的产生,明显看出是同时受客观世界、特别是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双重影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影响等等原因,都可以引起方言人体词语的产生、变化,还可能影响到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演变;人的心理会影响到人的联想:与隐喻有关的相似联想、与换喻有关的相关联想、邻接联想等等发展、变化,会引起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变化;另外,避俗求雅、喜新厌旧等心理,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语言原因涉及语言明晰性的需要、语言经济性的需要、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结果及语音、语义、语法叁者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语言的系统性和平衡性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第五章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与方言分区等方面的问题。本章分叁节。第一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计算了方言人体词语的相似度,结论是:官话方言与普通话的人体词语的相似度普遍比较高,闽语的相似度最低;还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并用方言区域特征尝试分析了方言间的亲疏关系。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从词形和词义、共时和历时不同角度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内容及其反映的方言特点。第叁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与方言分区的问题,内容包括: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特征词和特征语素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及其反映出的方言特点与方言分区的关系。结论是: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域特征、方言人体词语中的特征词和特征语素、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都可以为方言分区作一定的参考,但想要准确地对汉语方言进行分类和分区,还应对各种因素、各种标准进行综合的考虑。第六部分是结语,这一部分对整个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还提出了一些研究中发现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论文的创新点:1.论文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综合比较方法,研究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关系,丰富了汉语词汇学、汉语方言学、汉语史的研究内容。2.论文研究兼顾词形表现形式和词义两方面,比单纯研究方言词语的词形差异,内容要丰富。3.本论文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已有的只是讨论普通话人体词语的语义发展和历史演变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扩大了。比较的范围不是限于一区或一地的人体词语,扩大到42地方言和北京话,比较的规模扩大了。4.本论文不是单纯的比较、描写现象,还总结了一些规律,并且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中还发现、并提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5.论文研究人体词语的共时表现形式的共性和差异,指出从人体词语一类词就可以看出汉语言的民族共性和方言个性是并存的。6.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承传、义位变异和方言创新情况,进一步证明了汉语各方言都对古汉语有承传、且相互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7.将研究扩大至应用,运用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情况,讨论方言分区的问题,使本文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8.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理论采用较全面;运用统计、计算和数字说明等定量方法,研究方法较新颖。
李城宗[2]2013年在《玉林市高峰镇客家方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家方言在广西诸方言中占有很大比重,对这一方言进行全面研究的着作比较匮乏。玉林地区是在桂客家话最大的分布地域,客家话也是玉林市第二大流行方言。本文选取玉林市兴业县最北端的代表点高峰镇,系统地对其进行语音、词汇研究。在作者独立调查所得的语音、词汇、语法材料基础上,文章通过分析建立高峰客家方言语音规律,侧重总结其词汇特点并筛选整理出词汇特色词,并探索它们的源流、变异、创新情况,最终得出客家方言的个体演变和共性演变特点,进而推进客家方言的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二章是相关资料的介绍;第叁章分析高峰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第四五章着重从词汇特点和特色词等分析高峰客家方言的词汇系统;第六章对高峰客家方言的儿化韵等突出特点进行探究;第七章结语,讨论了高峰客家方言与广东客家方言的异同,并做出总结和思考。
王皙媛[3]2013年在《客赣方言的语言地理学研究》文中提出“词语是会行走的,每个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和层次。”语言地理学的词汇研究,甑选少量词汇,实地调查记录发音,绘制地图,将词与所指对象联系起来,研究词中所折射出来的物质文化现象,再结合非语言因素去解释和探讨其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其传播过程和机制。本文以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所收录的1416条词汇为依托,运用上海师范大学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潘悟云教授所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绘制方言地图,并采用描写法和比较法对江西省境内34个方言点(湖口、星子、永修、修水、南昌、波阳、乐平、横峰、高安、奉新、上高、万载、新余、东乡、临川、南丰、宜黄、黎川、萍乡、莲花、吉安、永丰、泰和、上犹、南康、安远、于都、龙南、全南、定南、铜鼓、井冈山、宁都、石城)的部分词汇进行语言地理学研究。全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二、叁、四章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简单介绍了江西省概况,江西省客赣方言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材料、内容、方法和过程等内容。第二章,从词汇特点看客赣方言的地理差异。在绘制的100多幅方言地图过程中,发现存在成规律性的4种地图模式,本章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地图进行呈现。第叁章,影响客赣词汇地理格局分布因素探究。本章主要是从非语言因素对影响客赣方言词汇的地理格局因素进行探讨。第四章,客赣方言词汇地图解析。本文甑选了“双脚跳、接绳子、挑(担)、吃饭、月蚀、饱满的谷子、饿、醋、屋脊、插秧、客人”11条具体的条目,并对其进行了描写和具体的解析,解析方法包括其词形的分类、方言词汇传播的路径,以及从非语言因素上去探讨其地理格局的形成。第五章,结论,江西省客赣方言的地理分布是在几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影响下形成的,而方言在不断接触和传播的过程中,便会发生竞争,各式各样的混合体形式也随其产生。此外,四种模式图看似独立,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究其四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他们是同属“南北对立”型的地理格局或者其变异体形式。
唐七元[4]2009年在《汉语方言同源词研究》文中认为关于汉语方言同源词,目前学界还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可能是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汉语各地方言的同源词。本文借鉴西方的历史语言比较法,将汉语南方六大方言视为不同的语言,通过建立语音对应规律和语义对应关系,来分析和整理各地的方言同源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研究各地方言的源流关系和接触关系,从而思考、探寻各地方言的个体演变和共同演变;通过分析、比较同源词比率的大小,来判断各地方言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完善和改进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总体而言,这些工作将有力地推动方言史以及汉语史的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即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意义、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及原则、以及方言同源词的材料来源和本研究的展开布骤;第二章概述部分,将对方言同源词的概念作出界定,并进行初步分类,同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和小结;第叁章,也即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将首先列举156条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的语音对应,然后据此对方言同源词进行分类考证,其中重点考证了56个名词类方言同源词、99个动词类方言同源词、18个形容词及其他词类的方言同源词;第四章将对方言同源词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方言间的亲疏关系进行探讨,以求完善和改进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第五章是结语部分。
赵枫[5]2005年在《上海郊县方言特征词研究》文中指出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是方言研究领域中新兴的分支,它可以为方言分区提供依据,为方言间的关系定位。同时,还可以根据方言特征词判断某个说话人的籍贯或生活地点,推动刑侦工作的顺利进行。与以往的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相比,本文主要通过词频统计的方法,建立上海郊县方言词汇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提取上海郊县方言特征词、上海郊县分片方言特征词和上海郊县方言小点特征词。上海方言词汇数据库是一个开放型的数据库,可以在此基础上导入更多数据,应用到整个上海地区,以及其他方言区,进行方言词汇的统计,推动方言特征词的后续研究。全文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上海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方言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对以往的特征词研究做了概述,着重讨论了特征词的提取方法。第叁部分是上海郊县方言词汇数据库的建设及应用。第四部分对上海郊县方言特征词进行了综合考察,提取了上海郊县方言的特征词。最后说明数据库的后续建设和大范围应用的前景。并附录了上海郊县37 个方言点的词汇材料。
袁鑫[6]2016年在《广西平乐县同安镇客家话研究》文中认为平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临钟山县,南接昭平县,西邻荔浦县,西北与阳朔县接壤,东北与恭城县交界。平乐县是一个多民族(民系)聚居的地方,境内有汉、壮、瑶、回、苗、侗、满、仫佬、毛南、塔塔、普米尔、黎、布依、朝鲜、土家等15个民族。人们南来北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得这片土地语言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对平乐县语言资源的调查主要集中在汉语方言官话、粤语、土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壮语、瑶语,对客家话的调查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鉴于此,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可信的方言材料,运用计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描写与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同安镇客家话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描写和分析,力图理清其声韵调系统,明晰其词汇内容和语法面貌,也为后续的研究做好材料上的准备。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广西客家话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材料来源以及文中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第一章。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平乐县及同安镇的人文地理概况,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客家人的分布来源和平乐县的语言概况。第叁部分,第二章。该部分主要对同安镇客家话的声韵调系统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描写,并将其与中古音进行比较,观察声韵调的今读分化情况,归纳出同安镇客家话的语音特点。由于同安镇客家话在族源地、迁徙地和居住地上语音的多样性,本章将其与梅县客家话、桂岭镇客家话和平乐官话进行了比较,观察其保留的客家话语音特征,并判断其在语音上是否受到官话的影响,同时梳理各方言点的异同点。第四部分,第叁章。该部分主要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从词形和词义两方面概括同安镇客家话与普通话词汇的异同,再与梅县、桂岭镇客家话进行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展示,以期展现同安镇客家话的整体面貌。并对同安镇客家话所保留的特征词进行考察,由于特征词较多传承了古汉语词的语音和词义,在考察特征词的同时兼具用字上的辨析,以期明确部分有音无义的字。最后结合客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同安镇客家话词汇所展示的文化内容进行简单归纳。第五部分,第四章。该部分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对同安镇客家话常见的九种句式与普通话相比较,进行描写和讨论,分别有比较句、被动句、处置句、双宾句、判断句、存现句、否定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第六部分,第五章。该部分为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同安镇客家话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同安镇客家话可能存在的语言接触情况和该客家话的归属问题进行简单讨论。第七部分,附录。同安镇客家话同音字汇和词汇分类词表。
陈礼梅[7]2015年在《景宁畲话与其迁徙地词汇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词汇(湘语隆回话、客家梅县话、赣语南昌话、闽东语福州话、闽南语潮汕话、吴语温州话)进行比较,试图从词汇的角度探讨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的亲疏关系,为景宁畲族的族源问题提供语言方面的佐证。主要包括绪论、核心词的比较、特征词的比较、语义场的比较、结语五个部分,具体说明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综述畲话及词汇研究概况,介绍词汇比较的方法,并对文中的材料来源做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是核心词的比较。我们通过比较斯瓦迪士一百核心词,统计出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的同源词百分比,并由李兹公式计算出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分化的时间。第叁章是特征词的比较。特征词共分为叁种,第一种是畲话独有特征词,这部分特征词是畲话独有,与迁徙地方言词汇没有任何关联,可能是畲话最原始的词汇;第二种是关系特征词,这部分特征词是畲话词汇融合迁徙地方言词汇的某些语素造出的新词,很明显受到了迁徙地方言区词汇的影响;第叁种是同现词,这部分特征词是畲话直接从迁徙地方言区引进的词汇,.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我们可以依据李如龙的特征词学说,探索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第四章,语义场的比较。根据刘叔新的语义场理论,我们将景宁畲话与迁徙地方言的语义场进行比较。通过核心词、特征词、语义场这叁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与景宁畲话最为接近的都是湘语隆回话,其次是客家梅县话。可以这么推想,景宁畲话与湘语关系最为密切,可能是渊源关系,与其他方言可能仅是接触关系。最后,本文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希望这些问题在以后能够得到有效的研究。
侯小英[8]2008年在《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关于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方言系属尚有争议,其真实面貌及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还有待揭示。本文选取六个代表点,对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的语音、词汇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语音方面,梳理本地话的声、韵、调历史层次,分析音类分合与演变过程,重点考察了非敷奉及晓匣母逢u为主元音读h的演变、影母和云以母存在零声母与浊擦音j(或z)和v对立的特点、臻摄合口与山摄一等白读相混的层次、浊上字分化的性质等问题;词汇方面,提取出一批本地话特征词及与周边客、粤、赣方言的关系词。这两方面的考察研究,都非常注重与周边方言的比较,以在比较中揭示本地话自身特征及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为本地话系属的判断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此同时,结合历史背景材料,对本地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并力图说明本地话与周边方言的历史和现实联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本地话语音、词汇的内部一致程度颇高,是个有机的整体;本地话有一批内部大体一致、外部不见或少见的方言特征词;两宋江西移民在本地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本地话与客、粤方言都存在紧密的历史和现实联系;从今天的语言面貌看,本地话应划入客方言的范围,并宜视为其中的一个独立次方言;本地话受粤语的影响很明显,特别是词汇方面,且以靠近粤语区的惠城、博罗等地表现突出,这主要是地缘关系和粤语的强势使然;本地话与赣方言语音接近、词汇差别较大,二者是同源异流的关系。
温昌衍[9]2001年在《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指出:现有的客家方言词汇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着力挖掘客家方 言特征词语的深入研究。从而提出要进行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文章将客家方言 特征词界定为“一定批量的区内方言多见、区外方言少见的客家方言词”——它 们从体现特征的内容说包括“词形特征词”和“语音特征词”,从级别说包括“方 言区特征词”和“方言片特征词”,从外部表现说包括“外区罕见词”和“一区 同见词”。 在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制订了客家方言特征词调查表。经过全面的调查和 探入的研究,提取出客家方言区特征词 187个,方言片特征词 54个。通过内外 检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鉴别某方言是否属客家方言及判断 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对客家方言的词汇特征乃 至客家文化的特征作了有益的探讨。 本文的主要方法是:数量统计法、地理显示洁、词形比较法、溯源法、意义 分析法。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l、大本营客家方言可以分为南片(粤东、粤中)、北片(闽西、赣南)、 南北混合片(粤北)。 二、客家方言源于中原汉语,成于南方山区,是一种“山话”。 3、早期客赣方言为一体。异地分居之后,两者演变速度不一,方言差距拉 大,形成现在的方言面貌。客赣关系让位给客粤关系。 4、客粤关系主要是通过粤北珠矾巷移民建立的。 5、客闽关系主要是通过闽南地区先民建立的。
曹廷玉[10]2001年在《赣方言特征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是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它为汉语方言的分区提供一个较为可行和较为科学的依据,以此来弥补以往单凭语音标准的不足。本文通过对赣方言的词汇内部及其外部实地调查比较,并经过共时的词形、词义及其在词汇系统上的特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和历时的纵向考察,从而提出了赣方言区特征词150条,赣方言分片特征词225条。以此为依据,同时联系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赣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并针对江西境内及周边地区九个方言点进行了检验。赣方言特征词的研究表明:赣方言区特征词与分片特征词在词汇系统上虽均具有常用性,但特点不完全重合,表现为赣方言区特征词大多数有多义性、能产性及单音词占较大比例等特点,而分片特征词则多数不具有这些特点,这是由它们覆盖面不同造成的;赣方言特征词中以动词类及形容词类为主,其中赣方言区特征词表现得最明显;赣方言与其他周边方言一样具有较为独特的面貌,完全可以从其他方言尤其是客家方言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个方言区;在赣方言与周边各方言区的关系中赣方言与客、湘二大方言区的关系是最为亲密和重要的两个。此外本文对赣方言的形成历史年代也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认为赣方言基本成型于宋元之际,成熟于明清时代。
参考文献:
[1].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D]. 章黎平. 山东大学. 2011
[2]. 玉林市高峰镇客家方言研究[D]. 李城宗. 广西大学. 2013
[3]. 客赣方言的语言地理学研究[D]. 王皙媛.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 汉语方言同源词研究[D]. 唐七元. 复旦大学. 2009
[5]. 上海郊县方言特征词研究[D]. 赵枫. 上海师范大学. 2005
[6]. 广西平乐县同安镇客家话研究[D]. 袁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7]. 景宁畲话与其迁徙地词汇的比较研究[D]. 陈礼梅. 浙江师范大学. 2015
[8]. 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D]. 侯小英. 厦门大学. 2008
[9].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 温昌衍. 暨南大学. 2001
[10]. 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 曹廷玉. 暨南大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