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1)04-0099-05
我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改革开放,既改革又开放。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使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加强对“开放性特征”的研究,能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创新经验和重大意义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
一、对外开放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依靠改革开放开辟的,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改革主要是进行体制创新,破除国内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新体制;开放主要是加强对外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与开放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如果思想保守,不敢改革,就不会有开放的需要和勇气。但如果不了解外部世界,不开放,就难有改革的紧迫感、正确的办法和目标。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重要借鉴和外在条件,推动和加速改革;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创造体制、观念等方面的条件,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所以,邓小平多次说,改革是对内搞活,也是开放;我们搞了两个开放,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他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①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30多年来,开放和改革相伴而行、相互推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和党中央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就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改革旧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对外开放,利用国际条件加快发展。1980年前后,一方面在农村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试行灵活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吸引外资,运用市场机制。这是最早的改革开放创举,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两个起点。这时的开放主要是“引进”,引进外国资本、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伟大的革命,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国的科学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②。他多次指出这是很大的政策,一定要坚持。他还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③ 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证明,商品市场关系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于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指导城市经济改革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建立了国际国内市场的联系,加速了发展。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对外开放,改变社会主义不能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1984年前后,他敏锐地看到世界上有两大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指出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我们的路线和政策。他特别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④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⑤ 他还说,不开放,就不知道怎么发展。这就从全球发展与中国发展的联系中指明了中国开放的重要性,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1984年开放从大连到北海的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批准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后来又开放沿边地区和内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论证扩大开放的必要性,坚持开放的正确方向。他逐步突破了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提出社会主义要发展市场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既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又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创新。
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进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开拓前进。这一阶段世界各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和平、发展、合作、开放的潮流愈益明显,国际环境与各国的相互影响加深。中国的改革开放既面临大好机遇,又存在严峻挑战。1999年前后,江泽民和党中央深入分析冷战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带来的利弊,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决定我国既要积极加入全球化,又要趋利避害。江泽民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发展自己;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又要清醒认识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加强防范,增强抵御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⑥ 党的十五大坚定长期开放的国策,提出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全球经济体。这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成果,也对进一步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适时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党的十六大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这一阶段我国改革发展也有新突破。比如,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观念,加快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伟大工程,提出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强调中国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使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理念,提升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内政外交的根本指针。就内政来说,它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对外来说,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互促进。和平发展道路,就是中国奉行合作、和平、共赢的发展方针,以和平的方式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它强调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与和谐发展的世界,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与繁荣。这是根据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提出来的,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新发展,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平等互利、包容和谐的开放观。按照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的要求,我国完善对外开放体制,转变发展方式,抓紧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有了新内涵。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在与全球化紧密联系中独立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立足中国,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道路。没有对外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性
对外开放不仅是政策、体制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理论的开放。开放使我们对当今时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有了清醒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符合了时代和实践的要求。说到底,就是初步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开放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它们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和开放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主要是指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宽广眼界,借鉴别国经验教训和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开放中创新、发展的集中表现。开放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为了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时代特征,是指它对当今时代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作出了正确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目标和任务、路线和方针、战略部署等适应当今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邓小平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⑦ 邓小平在论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三步走”发展战略、实行对外开放、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一国两制”构想等思想时,都是联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来分析问题的。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新境界、新领域。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坚定地站在时代前列,确保先进性,使党的基本理论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冷战后时代和国际形势出现新变化条件下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等战略思想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理念、原则、方式、目标等方面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都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这就是说,正确把握时代和国际大势是搞好改革开放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根据我国国情形成的,而且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要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宽广眼界,主要是指它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经验。邓小平强调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他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光凭自己的经验教训还不够,还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⑨ 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很重视研究和借鉴苏联、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注重发达国家搞现代化的经验。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有宽广眼界,加强研究世界的发展变化,借鉴别国别党成败的经验教训,搞好我国的事业。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世界发展很快,我们要密切注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否则,就难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也很难做好工作。全党同志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谓宽广的眼界,一是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一是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这样来观察问题,我们就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更加清醒、主动地掌握我们自己发展的命运。”⑩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汲取了苏联共产党、印度国大党等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垮台的教训。科学发展观借鉴了国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验。总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汲取了苏东剧变的教训、借鉴了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接受了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推行自由化的教训,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主要是指它深入研究当今国内外的新问题,提出新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吸纳了新内容,获得了新发展。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人类有益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封闭、教条就会妨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使中国与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增多,各种思想理论的交流增多,共识增多。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有了更多的发展途径,可以在开放中总结国内外的智慧和经验。在思想解放、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有了飞跃性发展,能够解答现实提出的新课题。比如,今天我们对资本主义的长期性、生命力的认识,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认识,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关系的认识,对国际秩序与和谐世界的认识等,都有很大的理论创新,吸收了当今人类思想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生命活力。集中说,就是它改变了在封闭状态下脱离人类文明大道,僵化地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局面。
三、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长期闭关自守的教训后提出的重要国策,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甚至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开创了全球化的历史,是开放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应自觉地在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继续推动历史进步。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西方的先进成果。十月革命后落后国家率先建设社会主义,国内缺少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封建包袱沉重,尤其需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但社会主义国家多年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在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他对内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实行灵活政策,搞活经济;对外大胆向西方国家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实行租让制,引进技术和资金,打破封锁和孤立。他提出的著名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11),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他还说:“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12) 斯大林在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还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机会,引进大量西方国家的技术和人才,但他没有自觉认识到应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后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僵化了,对内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在思想观念上消灭一切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对外搞世界革命和军备竞赛,将一切西方的东西都当作资本主义来排斥,长期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不开放造成思想理论僵化,体制封闭,改革不力,经济缺乏活力,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吃了败仗。这是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时,比苏联还落后很多,更应利用国际条件加快发展。建国前后,毛泽东认识到要与世界上一切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经济贸易交流,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尽快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由于西方一些大国尤其是美国对我国孤立封锁,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主要向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放。1956年,毛泽东曾指出要学习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与它们的关系,汲取其长处。后来党的指导思想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认识不清醒,过分强调独立自主,不实行开放,甚至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对立起来。那时实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利于开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抓紧搞科技革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却关门搞建设,搞阶级斗争,错过了开放、发展的大好时机,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关门搞建设的严重教训,深入研究我国基本国情、当今时代和世界的新变化作出的重大而长远的决策。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要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这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需要利用好我国的条件,也需要积极大胆地利用外部条件。从当今时代和世界形势看,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度增加,需要各国实行开放式发展战略,共同应对挑战,在合作共赢中发展。当代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上经济、科技、技术、管理和人才的优势,积累了一些搞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在相当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将在世界上并存共处、相互借鉴。国内外因素决定了我国必须在对外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后不久,邓小平就认识到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更好地发展我国生产力,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科学、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用,这实际上是学习和借鉴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3) 江泽民也多次强调这个道理。他指出:“历史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必须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把坚持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开拓国内市场、利用国内资源同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14)
对外开放,学习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实质上是在与人类文明的交汇中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早日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突出中国特有,更不是与世隔绝,它是立足中国,面向时代、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事业。中国特色是与时代特征、世界眼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共性,有些文明成果属于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共同财富,不是为某一个国家、某一种制度所专有。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文明成果,这实际上是利用人类共有的智慧和财富。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国家,其他国家向中国学习。自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现代化的前列。当代人类的许多文明成果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我国学习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主要表现为将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剥离出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首先,利用当代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开放刚开始,邓小平就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15) “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16) 他还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学习和继承的。”(17) 江泽民和胡锦涛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强调我国实行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江泽民指出,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这是站在人类文明前沿,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其次,突破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把利用市场机制看作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实际上就是认可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后来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可以也应该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我国的发展。再次,利用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在政治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文明成果。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正义等政治理念和实践,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探索政治发展的硕果,包含着人类政治活动的智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形式,但可以借鉴其有益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就是在当今中国历史条件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道路,实现人类民主政治的理想。
总起来说,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与当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结合了起来,使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走向伟大复兴。在对外开放、合作交流中,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文明的共性的统一,是中国也是世界发展的不竭动力。
注释:
①③④⑤⑦⑧(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8页,第51—52页,第64页,第78页,第242页,第266页,第373页。
②(15)(16)(17)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第91页,第111页,第167—168页。
⑥⑨(14)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201页,第10—11页,第255页。
⑩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11) 《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第520页。
(12) 《列宁全集》第2版第41卷第167页。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江泽民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