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需求态势分析及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消费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消费需求相对疲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对610 种主要商品的调查,1998年下半年,我国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206种, 占被调查商品总数的25.8%,比上半年上升8个百分点, 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一种(注:见《经济日报》1998年11月5日第6版。)。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物价的增幅持续回落。1995至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分别为12.7%、12%和10.8%;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97年比1996年回落5.3 个百分点(注:本文的数据资料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4 年~1998 年各卷。 ), 1998年以来继续下降,且降幅逐月扩大。从1月份的1.5%,逐步扩大到6月份的3.0%、8月份的3.3%,10月份的降幅尽管有所缩小,但与1997年同期相比仍下降2.9个百分点(注:见《经济日报》1998年11月18 日第2版。)。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目前国内的消费需求已处于相对疲软的状态。为了有效地启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本文将从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成因、消费需求结构转换与升级的条件及新的消费增长点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启动我国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
一、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
导致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是多元的,既有生产和流通的因素,也有分配和消费本身的因素,同时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制度变迁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合力”效应是导致我国目前消费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
第一,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幅的减缓和预期收入值的下降。已有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证明,消费的水平和状况主要取决于收入。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现实,我们认为,在制约我国消费的诸种收入因素中,货币收入增长的速度和与此相关的预期收入值的高低是决定即期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货币收入增长加快和预期收入值较高时期,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反之,当货币收入增长趋缓和预期收入值较低时期,消费支出意愿减弱。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的相关关系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首先,从货币收入状况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率与其货币收入增长率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的速度越快,消费增长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反,收入水平增幅的减缓,相应伴随的就是消费增幅的减缓。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消费需求的疲软是与收入水平增长率放缓密切相关的。所以,1994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率出现的下滑走势可以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出现逐年走低的态势中得到解释。
其次,从预期收入看,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的趋缓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持续大幅下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3~1997年分别为61.8%、30.4%、17.5%、14.8%、10.1%),不仅减缓了城乡居民现期收入的增长幅度,而且也使大多数居民对未来的收入产生了并不乐观的预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2月第25次居民储蓄调查, 对未来一、二年收入预期,认为未来收入会减少的储户(15.8%)比上年同期调查上升2.5个百分点,29.2%的储户认为未来收入会增加, 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注:范剑平:《从消费者预期看市场走势》, 《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5月15日。)。 这些数据表明居民预期收入值下降。预期收入的降低导致居民缩减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以备将来之用,从而造成当期消费需求的不足和储蓄存款余额的持续增加。
第二,制度变迁因素提高了居民的储蓄倾向,降低了即期消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劳保等制度都正在进行相应的变革。虽然制度改革的方法和进程有所不同,但基本的趋势是一致的,那就是:原先由国家或集体负担的费用逐步转为个人负担或个人、集体与国家共同负担;原先“正式工”稳定递增的收入因失业、下岗等因素而增加了不稳定性和风险。也就是说,制度变迁的直接结果,一方面使居民收入处于相对的不稳定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居民个人支出更多。由于制度变迁不仅增加了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增加了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因而居民必须在储蓄与消费之间重新进行权衡和选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居民不存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风险,在储蓄与消费的选择上,相对而言,人们会更注重现期的消费。制度变迁因素使居民增强了子女教育、养老防病等方面的风险意识,促使居民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不确定性支付。这样,制度变迁因素一方面会增加居民储蓄,减少现期消费;另一方面,又会使居民现有储蓄存款难以分流,从两方面限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从而成为导致消费需求相对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结构性供需矛盾阻碍着消费需求的实现。尽管从市场现有商品的销售状况及当前的物价低迷等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当前经济中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供给与需求本身及其相互关系考察,便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市场形势一方面是低水平供给的过剩,另一方面却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供给短缺。以城镇居民的消费为例。由于城镇居民家庭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目前已基本普及,因而,在原有以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为内容的消费热点降温以后,城镇居民客观上存在消费需求高级化的问题,从而必然对市场商品的供给也会提出新的要求。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产业结构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消费需求,从而产生了明显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出现的市场疲软不能仅仅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同时还应看到由于供给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而使得一部分有效需求的实现有障碍。也就是说,不能因为目前出现的市场疲软而简单低估潜在的市场需求,因为对不少居民家庭而言,不愿购买商品的原因并非是出于购买力方面的考虑,现有的市场供给确实难以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第四,城乡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商品的消费必须有特定的环境条件与其相适应,如空调、彩电、冰箱等的消费要求有充足的电力,汽车消费要有相应的交通条件等。从这方面分析,城镇居民住宅供电线路、设备老化与供电容量不足、农村地区不能保证正常供电和合理收费等问题,使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居民家庭的普及和使用受到制约;在商品房市场中,交通、水电等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通常也是造成销售不畅的重要原因。从统计资料看,到1997年末,我国尚有近5%的城市没有普及自来水,24.3%的城市没有普及煤气液化气, 农村的状况自不必说。
二、消费需求结构转换与升级的条件分析
在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相对疲软的原因之后,本文要着重分析说明的另一点是,在目前消费需求相对疲软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已经在孕育着消费需求结构的转换、升级和相应的新的消费需求热点的形成。在此,我们首先要阐述的观点是,就我国的情况而言,目前已基本具备了消费需求结构转换与升级的一些基本条件。
1.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恩格尔系数反映了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结构优化的程度。一般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不过,同恩格尔系数的常规走势有所不同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短缺经济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曾有一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发展过程。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走势。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0年为54%,1994年为50%,1994年为50%,1996年为48%。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在满足食品消费以后,收入中用于改善穿着、居住、交通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为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和新的消费增长点的选择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2.城镇居民的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逐渐进入更新期。我国城镇居民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迅速的年份主要是80年代后半期。由于彩电与冰箱是80年代后半期城镇居民消费热点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在此我们以其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资料表明,1986至199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彩电与冰箱的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始终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到1990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已拥有彩电69.75台,拥有冰箱42.33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拥有的半数以上的彩电和将近半数的冰箱是90年代以前购置的,至今已使用了10年左右,正逐渐进入更新换代期。由于80年代后期,我国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了较高的拥有量,从而形成了当时的“消费热点”,因而,一旦这些耐用消费品进入大规模的更新期,也必将带来较大的市场机会。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和金融资产的较大存量及其较高的增长率为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如前所述,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必须以城乡居民较高的支付能力为前提。一般情况下,决定居民支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居民的现期收入,二是居民的历年积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尽管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率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使居民的绝对收入逐年增加。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从而导致目前的居民金融资产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存量。1996年6 月末, 我国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已高达30982 元 (其中, 银行存款为25961元,有价证券2818元,手持现金为1233元,其他为970元)(注:国家统计局城调队:《中国城市居民的金融资产》,《中国统计》1997年第2期。);1997年末,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为46280亿元,人均达到3743.5元。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市场处于相对疲软的状态,但是,从居民的收入绝对额及其储蓄的积累看,实现消费需求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启动新一轮的消费需求仍然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4.农村居民已从温饱中走出,农村同样存在消费需求结构的转换与升级。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居民,因而,吃与住一直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项目。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水平明显出现了走出温饱的迹象。1996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平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为22.91台, 洗衣机为20.54台,摩托车为8.45辆,且近几年呈现逐年加速增长的态势, 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已经打破吃和住的局限,开始向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方面转换。事实上,单从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角度看,应该说目前基本上具备了消费热点转换和消费需求结构转换与升级的条件。城镇居民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迅速增长的1985至1988年间,人均储蓄存款的余额依次为421.5元、558.1元、747.1元、 927.8 元, 而1993至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依次为 419.9元、 563.3元、720.9元、887.4元,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价格较80年代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没有其他条件的制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即将成为农村居民新的消费热点。
5.收入梯度的形成也为消费结构的转换与消费梯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伴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实施,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具有了明显的梯次性。这种梯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二是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首先,从城、乡居民储蓄的差距中可以看到其收入的差距。资料表明,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存在越来越向城镇居民集中的趋势,1996年末,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已占到储蓄存款总额的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的梯次性已十分明显。其次,关于城市居民金融资产状况的调查结果,也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城镇居民收入的梯次性。已有研究资料显示,1996年拥有存款最多的20%的家庭拥有全部存款的48.12%,而拥有存款最少的20 %的家庭仅拥有全部存款的3.75%(注:国家统计局城调队:《中国城市居民的金融资产》,《中国统计》1997年第2期。), 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可见一斑。由于不同收入阶层往往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支付能力,因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梯次性成为居民消费梯次性和居民消费需求结构转换与升级的基础。
三、居民新消费需求热点的选择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结构转换与升级的基本条件的成熟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我国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已逐步明朗。依据本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新的消费热点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住宅。我们之所以把住宅作为新的消费热点的首选,是出于如下的考虑:首先,从政策方面看,取消福利分房,实行商品化、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已成为国家坚定不移的政策趋向,因而把住房作为新的增长点的首选,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其次,从住房需求的潜力看,尽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宅建设的发展,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在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等国际上通用的住宅建设指标方面,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的潜力;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梯度的形成也使得部分高收入阶层能够率先成为商品房的消费者,从而有可能使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最后,从住宅产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由于住宅建设涉及的相关产业很多,住宅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家具、厨房卫生用具、装饰装修、建材、化工等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因而,在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速趋缓的情况下,启动住房消费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人力资本投资。从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看,人力资本是四大要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之一。人力资本的投资通常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家的教育事业支出,二是居民的个人支出。从建国以来较长的历史时间看,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基本上由国家负担,居民个人只支出很小的份额。同时,由于我国财政支付能力的制约及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一直较低,因而,目前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为了解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国家将逐步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由国家和居民共同负担的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大居民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引导居民把消费的视点转移到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角度上来,既有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又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3.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目前已基本从温饱中走出,消费热点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换时期。我们认为,在农村,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未来几年应该进入一个较快的普及阶段。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居民对彩电、冰箱等耐用品的购置主要集中于80年代后半期,因而目前其家电也基本上进入了更新期。不过,城镇居民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不会是原有商品的简单重复,要求在品种、质量、功能、款式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根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新生代市场调查公司等机构联合组织的1998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1998年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市场中,VCD机、空调器、音响、 微波炉和电脑等都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注:《探寻城市居民消费形态》,《经济参考报》1998年6月24日。)。由此可见, 只要其他的消费配套条件具备,我国的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市场仍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汽车、旅游、信息等其他消费。我们之所以把汽车、旅游、信息等方面的消费列于相对次要的位置,是因为住房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某种程度上带有国家政策的强制成份。因为,一旦全面实行货币分房,如果不增加住房消费支出,人们很可能面临无家可归的危险,同理,如果不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同样会因为就业竞争的压力而面临下岗或失业的危险。而汽车、旅游与信息等方面的消费却带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性,从这一方面说,人们对其消费的迫切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就这些消费领域本身而言,由于汽车与旅游需要一次性支付较大数额的资金,在人们面临制度变迁等较多的不确定性支出风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会轻易作出对其增加消费的选择。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产品的消费者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层次,这必然又会导致一部分消费者排除在信息产品消费群体之外,从而使信息产品的消费难以大规模扩张。
四、促进消费需求结构转换、启动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
尽管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具备了消费需求结构转换与消费梯度形成的条件,但是,这种条件只不过为消费需求的启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已。要想使我们预期的消费热点能真正变成现实的消费,还必须采取如下一系列政策措施:
第一,扩大政府投资,减少下岗失业,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因为解决消费问题的前提是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因而,在目前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出现下滑、私人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不愿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只有加大政府投资,尤其是加大公路、铁路建设、农田基本水利建设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才能较大范围内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因为上述投资不仅能够扩大就业机会,解决目前较突出的下岗、失业问题,而且能够使收入相对均匀地落实到城乡居民手中,从而提高一般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国家还需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尽可能地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因为,无论是消费结构的转换还是消费梯度的形成,仅仅依靠少数富裕阶层是难以实现的,至少要使占人口大多数的中等以上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
第二,尽快使各项改革到位,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由于制度变迁因素是决定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储蓄与消费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因而只有尽快使教育、医疗、养老、劳保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明晰化,让居民切实了解到未来的各项支出多大成份由自己负担,多大成份由国家和集体负担,才能增加居民对未来各项支出的理性预期,从而保证其理性地在储蓄与消费中作出选择。相反,如果各项改革措施迟迟不能到位,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必然会导致居民增加储蓄,减少现期消费,以应付未来风险,从而对解决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第三,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由于人的一生中,收入高峰期与消费高峰期往往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差,因而,在个人的跨时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中,客观存在着消费信贷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大多数居民可以较容易地取得银行消费贷款的支持。尽管我国的消费信贷近几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较高、贷款范围狭窄等原因,致使消费信贷还没有从本质上对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居民的绝对支付能力目前还十分有限,因而,仅仅依靠居民自己的力量来启动住房与人力资本投资等消费热点,肯定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建立我国居民个人的信用制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对启动我国的消费需求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供需关系。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反复强调,我国目前出现的消费需求不足、国内市场疲软问题不能单纯地从居民支付能力方面找原因,供需脱节、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因而,只有认真研究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情况,探明消费结构转换与升级的方向,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使之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消费需求,才能有助于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解决。因为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性质已开始改变,市场需求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消费结构高级化的带动,而不是依靠需求数量的低水平扩张来牵动。所以,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使其与消费结构的转换与升级相适应,已成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
此外,由于城乡供电、供水、供气等问题的存在已经对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因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也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