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债务经济”

结束“债务经济”

一、终结“赖帐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朱予晴[1](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经济的结构性分化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与质量,也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行业作为我国主要供给端之一,近几年受投资惯性、资产缩水、借贷经营等影响,产能严重过剩,杠杆率也逐年攀升,不仅自身经营变得举步维艰,也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严重负担,急需改善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情况下,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有效化解银行不良贷款,解决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的债转股再次在煤炭行业大规模展开,此次债转股由于在运作模式上深入贯彻供给侧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理念,因而被冠以“市场化”称号,简称市场化债转股。一方面债权转股权短时期能够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另一方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也有助于企业引入多元产权结构,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市场化债转股成为当前有较好发展前景但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煤炭企业渡过难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的“一剂良药”。然而由于我国应用市场化债转股时间较短,相关理论研究有限,缺乏实践指导,所以在当前面临“落地难”和“明股实债”情况下,对典型案例企业应用市场化债转股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煤炭行业,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市场化债转股进行研究,以期拓宽我国债转股理论研究体系,助推煤炭企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含义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以区别于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其次,以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概况为背景,分析了煤炭行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以及当前所面临的“落地难”和“明股实债”问题;最后,选取PM公司作为具体案例,结合公司自身情况与行业分析探讨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条件,在对该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具体方案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借助管理用财务报表、雷达图、EVA三项财务指标以及公司战略布局、投融资管理能力两项非财务指标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应。研究发现,煤炭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既能够在短时期内切实降低杠杆率,优化债务结构,增强无息负债的应用能力,也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用于落后产能的淘汰、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以及研发投入的扩大,从而进一步实现“去产能”和“补短板”,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由于“落地难”和“明股实债”问题存在,市场化债转股对煤炭企业治理结构效用有限,难以长期作用于“去杠杆”以及企业价值的提升。为此,本文拟通过在煤企选择、模式优化、政府引导等方面为煤炭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能够谨慎对待“明股实债”,提高市场化债转股落地效益,进一步深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黄梦成[2](2018)在《市场化背景下云锡集团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认为当前我国企业杠杆率过高、债务规模增长过快,由此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债务违约问题。基于90年代债转股成功解决过类似问题,政府提出了市场化债转股政策,在2016年10月出台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提倡银行与企业进行法制化、市场化的债转股,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防范金融风险,让企业暂时摆脱财务困境,聚焦更长远的发展。本文选取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锡集团”)实施的债转股作为案例分析,作为在《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出台第一个地方国企的债转股案例,在分析如何选择债转股企业、债转股的运作模式以及股权退出机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把云锡集团债转股与上轮政策性债转股以及在债转股意见出台之前的几个“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作比较,分析市场化债转股的优缺点和债转股之后企业与银行将会面临的处境,以及市场化债转股意见对此轮债转股的作用。经过对云锡集团债转股案例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云锡集团债转股案例中债转股市场化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四点:一是由公司和金融企业双方自主协商是否债转股,二是债权与股权定价由双方认可的评估机构估值,三是股权退出的形式以市场渠道退出为主以回购等形式为辅,四是债转股资金大部分来自资本市场,而市场化债转股确实让云锡集团摆脱了财务困境,能更长远的发展。这为后续的债转股企业在债转股运作模式方面提供了参考,有利于促进企业降低杠杆率,进行结构性调整,恢复盈利能力,也能降低隐藏的金融风险。

刘晓波[3](2013)在《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认为资产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在全世界发展十分迅速。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带来了信用体制的创新,打通了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和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的通道,资产证券化也能够改善特定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提高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金融不良贷款是影响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危害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隐患。为化解金融风险和解决金融不良资产问题,我国先后设立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处置持续产生的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化解不良资产风险。国际金融市场采取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文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本文对资产证券进行了概述,总结了国内外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并基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提出推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十分必要,重点研究了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核心问题和方案设计,以信元2006-1重整资产证券化项目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中存在法律和实施环境两方面的障碍,并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中的障碍提出了解决措施。本文通过对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探讨,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参考,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加快公司商业化改革步伐,促进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这对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促进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翟欣欣[4](2010)在《AMC不良资产处置绩效评价及其商业化转型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有效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金融风险,保全国有资产,促进国有企业和银行改革,帮助企业脱困,我国于1999年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处置四大国有银行剥离的1.4亿元不良资产。对于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金融企业来说,它肩负着处置不良资产的重任,在处置的效率和速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值得研究,但政策性不良资产确实大大减少了,而且十年大限已至,伴随着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加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它不再是履行政策职能的金融机构,而需要面对市场竞争,探索商业化转型,真正发展成为市场化的主体,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本文首先讨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运用不良资产的基本理论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相关理论,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背景出发,分析它的性质特点、组织结构、业务范围、监管组织等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多年来AMC取得成效;再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详细地评价了AMC总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处置不良资产的绩效问题,从多个视角进行评价,得出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进度已超过了国际专家订立的评判标准,但处置效率不理想,达到DEA有效的决策单元较少,同时归纳了AMC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然而,对于一个崭新事物,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从它的工作效果看,已逼近国家设计目标。AMC是不能关闭、不能合并,有必要存续下来的,而且商业化转型是AMC发展的必然选择。认为应确定商业化转型的目标定位是向现代金融服务企业的大方向迈进。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逐渐发展上市,“循序渐进”地向混业经营过渡。结合国家政策,商业化转型要股份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明确具体实施方案,协调金融控股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控股关系,发展委托业务、融资租赁业务、投资担保业务、证券经纪及承销业务及自营业务等。最终,建议资产管理公司需尽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业务拓展深化,积极开拓处置市场;还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资本市场体系,加强资产管理公司的外部监管,全面构建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宏观环境。

伍军[5](2006)在《国有商业银行债权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债权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涉及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解决不好,甚至会影响到经济与政治的稳定。东南亚金融危机即是先例。也正是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警示,中国政府在1998年后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治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1998年,国家通过财政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通过设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万多亿不良资产。2003年末用现存资本核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损失类不良资产,继而运用450亿美元外汇和黄金储备对两行进行注资,2005年用总值达3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和外汇储备注入中国工商银行。尤其是始于2003年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各方面都对之寄于了厚望,从中央高层到理论界、实务界都认为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可见,国家希望结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不断累积的局面,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的决心和花费的成本不可谓不大。其实,不良债权状况就是一国债权保护力度的外在表征,国有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和银行资本金的严重缺失都可以从债权保护不力上找到答案。如果没有一个保障银行债权的有利环境,没有一套保护银行债权的可靠制度,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增债权依旧摆脱不了被继续侵害的命运,在国家通过政策性剥离、财政注资冲销等方式交完了高昂的学费后,也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债权是怎样受到侵害的?法律为什么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呢?银行自身的改革能解决这一问题吗?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展开了对国有商业银行债权保护问题的研究。一、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保护债权的行动中心,站在银行的角度来思考债权保护问题,认为一个完整的债权保护过程应该始于债的发生之际、贯穿于债的存续之中、结束于债的终止之时。论文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三章,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债权的产生、债权保护的制度环境及保护现状,该部分为后面展开对银行

叶纲[6](2006)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法律思考》文中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历年累积的巨额不良贷款,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特别是我国在加入WTO以后,为履行我国承诺,在2007年1月1日后,要将我国金融市场对国外开放,使得我国银行与国外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如何提高我国银行自身经营能力,特别是化解巨额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为增强我国银行的整体经营能力,在国家对不良贷款问题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以后,这一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得到了抑制,但不良贷款明降暗升,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文从对认识不良贷款划分标准的发展地过程入手,进而按不同阶段分析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结合外国解决同类问题的经验与借鉴,提出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律思考。 本文正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 绪论。揭示现阶段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必要性,强调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分析。本章首先介绍划分不良贷款标准的发展进程,进而提出对不良贷款的认识,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作初步阐释,在此基础上,论文从两个阶段分析了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外国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经验与借鉴。本章分析了曾与我国情况具有相近制度背景的匈牙利和波兰两个国家的典型经验,还分析了最大的美国、日本处理该问题的经验,从这些典型国家的经验中,我国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第四章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法律思考。本章在前文分析不良贷款问题、介绍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论文从政府经济权力的确认和限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法律思考。论文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提出了政府依法行使经济权利的三项基本原则;主张对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议设立公司重整制度,细化公司人格否认原则;加速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进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论文认为,最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需要制度创新,并且有赖于这四个方面的不断完善。

余卫平[7](2004)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这种以改变无效率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为基本出发点,以实现政府和企业职能合理定位为中心环节的改革,不仅直接摧毁了“三位一体”的传统体制,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改写了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面貌。从宏观整体角度来审视国有企业改革,笔者发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分析涉及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现实判断和理论分析,而且,具体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历史选择还有很多偶然事件爆发和随机心理变动的影响。鉴于此,本课题研究从国有企业改革价值的逻辑审视和综合判断开始,以改革政策后果的现实表现与改革主体博弈的策略均衡为基本的分析对象,借助于制度变迁博弈的演进均衡和认知均衡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面向宏观整体环境且具有连贯一致性逻辑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分析框架。 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改革主体及相关利益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是围绕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博弈及其均衡特征来展开的。在分别探讨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规范效应、社会稳定效应和经济安全效应之后,针对云南铜业集团公司的改革实践,探讨了三种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的现实表现。同时,还指出了资源性国有企业改革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的特殊价值。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博弈机制与效应评价。通过把国有企业改革的绩效分析置于制度变迁博弈的理论框架中,改革

赵立[8](2005)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文中指出

陈赟[9](2005)在《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利益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完全信息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重点是分析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如融投资运作、改制上市、债转股运作、并购和破产等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论文从利益论的全新角度透视了各种政策运作中主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取向、它们之间的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及其动因,然后提出了建立国企改革中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论文总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就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说明,同时对国内外当前国有企业管理的模式与改革的思路、以及相关的研究动态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对国企改革各种政策阶段的政策实施背景、主要措施、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概括,并随后运用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等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进行了总体评析。第三章,首先引入了利益、利益关系、利益冲突等概念,然后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国有企业改革中政企利益关系的制度分析框架,在框架内对国企改革历程中政企利益关系的类型、利益关系演化的路径及利益冲突的形成和演变后果进行了剖析。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就国有企业改革融投资运作、改制上市、债转股运作、并购与破产等过程中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取向、利益冲突的形成原因及表现等进行了分析。第九章则从宏微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建立有效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第十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论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1)在研究的基本视角上,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国企改革各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关系进行了透视。(2)在研究内容上,论文对国企改革历程中的政企利益关系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国企改革的融投资运作、改制上市、债转股、并购及破产等过程中政企双方的利益取向、政企利益冲突的原因和表现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3)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软预算约束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对国企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4)在研究的结论上,通过对国企改革中政企间的利益冲突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建立有效利益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李金迎[10](2004)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在1999年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通过5年的管理和处置,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已经将一部分不良资产盘活、变现并通过债权转股权、资产与债务重组等方式使一些企业扭亏为盈,我国资产处置取得了初步成效。当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立了5年,与当初国务院批准的10年存在期相比已经过去了一半。当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处置所存在的不良资产和如何转型的问题。随着存在期逐渐到达,这个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回顾了资产管理公司成立5年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要处置的不良资产的状况;然后分析了资产管理公司近5年以来的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债转股、资产重组、不良资产的打包出售,详细分析了每种处置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之后探讨了用国际上比较常见的资产证券化方法处置不良资产;最后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认为,对于拟用债转股的方法处置的不良资产,应进行认真的分析,在详细的论证后做出选择,防止企业借机逃废债务,并重点寻找股权退出途径;对于债务重组的不良资产,要将债务重组和股权重组及企业改制结合起来,以取得最大最好的效益;对于出售的不良资产,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并在出售后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实行目前在我国还有法律和市场上的障碍,但是可以开始尝试。如果可行可以逐步推开。资产证券化需要证券市场的配合。本文最终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在完成不良资产的处置后,可以合并机构和人员,逐步向大投行转变。

二、终结“赖帐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终结“赖帐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简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
        2.1.2 债转股概念
        2.1.3 债转股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博弈理论
        2.2.2 MM理论
        2.2.3 代理理论
        2.2.4 优序融资理论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行业分析
    3.1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实施概况
        3.1.1 去产能效果逐渐显现
        3.1.2 去杠杆进程缓慢
        3.1.3 转型升级困难
    3.2 煤炭行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概况
        3.2.1 签约情况
        3.2.2 主要模式
    3.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市场化债转股存在问题分析
        3.3.1 落地难
        3.3.2 明股实债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4.1 PM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4.1.1 企业经营概况
        4.1.3 企业财务状况
    4.2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因分析
        4.2.1 有效去杠杆
        4.2.2 有效去产能
        4.2.3 有效补短板
        4.2.4 特有的竞争优势
    4.3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概述
        4.3.1 实施方案
        4.3.2 方案评价
5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效应分析
    5.1 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5.1.1 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纵向分析
        5.1.2 基于雷达图分析法的横向分析
        5.1.3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分析
    5.2 非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5.2.1 基于投融资管理能力角度
        5.2.2 基于战略发展布局角度
    5.3 案例小结
6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市场化债转股有助于煤企落实供给侧改革
        6.1.2 市场化债转股对煤企治理结构效果有限
        6.1.3 谨慎对待明股实债
    6.2 研究建议
        6.2.1 提高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入围标准
        6.2.2 优化市场化债转股方案设计
        6.2.3 有效落实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2.4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市场化背景下云锡集团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架构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云锡集团债转股案例介绍
    2.1 公司概况
        2.1.1 公司简介
        2.1.2 云锡集团经营和财务情况
    2.2 云锡集团实施债转股前期
    2.3 债转股案例介绍
        2.3.1 债转股动因
        2.3.2 云锡集团债转股方案
第3章 云锡集团债转股案例分析
    3.1 云锡集团债转股案例特点
        3.1.1 实施主体多元化
        3.1.2 设立基金引入市场资金的模式分析
        3.1.3 交叉债转股分析
        3.1.4 市场化债权和股权定价分析
        3.1.5 股东投资条件分析
        3.1.6 债转股实施后股权退出方式分析
    3.2 债转股对云锡集团的影响分析
        3.2.1 经营方面的影响
        3.2.2 财务方面的影响
    3.3 债转股对建行方面的影响分析
        3.3.1 市场化债转股给银行带来了更高的风险和收益
        3.3.2 设立基金的债转股模式有利于减小银行的风险
第4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市场化债转股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4.1.2 市场化债转股有助于企业恢复盈利能力
    4.2 研究建议
        4.2.1 谨慎选择债转股企业
        4.2.2 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和经营策略
        4.2.3 充分保障债权人在破产重组中的权益
        4.2.4 合理选择持股主体
        4.2.5 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4.2.6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制、法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国内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1.3.1 欧美资产证券化发展
        1.3.2 亚洲资产证券化发展
        1.3.3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现况分析
    2.1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2.1.1 公司设立的背景
        2.1.2 公司的发展沿革
        2.1.3 公司的资产结构和主营业务
    2.2 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主营业务受到市场周期性限制
        2.2.2 新业务难以形成稳定的盈利增长点
        2.2.3 资金流动性需要增强
        2.2.4 稳定增长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
    2.3 公司推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必要性
第3章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设计和实施
    3.1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核心问题分析
        3.1.1 发起人
        3.1.2 投资者
        3.1.3 资产“真实销售”
        3.1.4 SPV 的设立与风险隔离
    3.2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流程设计
        3.2.1 构建资产池并设立特殊目的载体
        3.2.2 资产转移
        3.2.3 信用评级
        3.2.4 信用增级
        3.2.5 证券销售
        3.2.6 管理资产池和清偿证券
    3.3 信元 2006-1 重整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3.3.1 项目筹备
        3.3.2 资产池构建
        3.3.3 现金流分析
        3.3.4 风险评估
        3.3.5 项目的运行和终止
第4章 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及对策
    4.1 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中的障碍
        4.1.1 法律制度的障碍
        4.1.2 实施环境方面的障碍
    4.2 化解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的建议和对策
        4.2.1 我国化解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的建议
        4.2.2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AMC不良资产处置绩效评价及其商业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2.2.研究方法
2.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不良资产的基本理论
        2.1.1.不良资产概念的界定
        2.1.2.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
    2.2.AMC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金融中介理论
        2.2.2.金融功能理论
        2.2.3.金融创新理论
        2.2.4.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2.2.5.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3.国内外有关AMC的文献综述
        2.3.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2.3.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3.AMC的发展现状及其处置绩效评价
    3.1.AMC的发展现状
        3.1.1.性质特点
        3.1.2.组织结构
        3.1.3.业务范围
        3.1.4.监督组织
        3.1.5.工作成效
    3.2.AMC不良资产处置绩效评价
        3.2.1.研究样本、变量及研究方法
        3.2.2.AMC总体处置绩效评价
        3.2.3.AMC个体处置绩效评价——以长城AMC为例
    3.3.AMC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政策性剥离和商业化处置难以兼容
        3.3.2.组织结构存在缺陷
        3.3.3.激励监管不有效
        3.3.4.业务开拓不足
        3.3.5.市场化专业人才匮乏
        3.3.6.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
        3.3.7.法律制度环境不完备
4.AMC存续及商业化转型趋势
    4.1.AMC存续的必要性
        4.1.1.AMC不能关闭且不能合并
        4.1.2.历史使命和处置环境的需要
        4.1.3.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仍较大
        4.1.4.AMC较商业银行具有专业化优势
    4.2.商业化转型是AMC发展的必然选择
        4.2.1.国际AMC转型发展模式
        4.2.2.AMC商业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4.2.3.AMC转型面临的挑战
        4.2.4.AMC转型已具备的条件
5.AMC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模式
    5.1.商业化转型的目标定位
    5.2.商业化转型的组织模式
        5.2.1.金融控股公司是转型道路
        5.2.2.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的可行性及其优势
        5.2.3.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的具体路径选择
    5.3.商业化转型后的股权结构
        5.3.1.股份制改革和引入战略投资者
        5.3.2.商业化转型股权改革的具体方案
        5.3.3.商业化转型后母子公司控股关系
    5.4.商业化转型后的业务发展
        5.4.1.委托业务
        5.4.2.融资租赁业务
        5.4.3.投资担保业务
        5.4.4.证券经纪及承销业务
        5.4.5.自营业务
6.AMC商业化转型的对策措施
    6.1.AMC商业化转型的微观措施
        6.1.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6.1.2.拓展和深化业务
        6.1.3.积极开拓处置市场
    6.2.AMC有效运行的宏观环境
        6.2.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司法执法效率
        6.2.2.加快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资本市场体系
        6.2.3.加强对AMC的外部监管
        6.2.4.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
7.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期间参与课题及论文获奖情况

(5)国有商业银行债权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有商业银行债权的形成与保护
    第一节 商业银行债权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债权的形成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债权的保护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债权保护的制度环境
    第一节 法律环境
    第二节 社会信用环境
    第三节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债权保护的现状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债权现状
    第二节 侵害商业银行债权的行为类型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债权保护困境
第四章 银行债权的事前管理
    第一节 全程保护的第一步
    第二节 银行主动可为的信用分析
    第三节 借款者的伪信用能力
    第四节 银行放贷的被动与无奈
第五章 银行债权的过程约束
    第一节 债权的约束机理
    第二节 与西方理论相悖的中国现实
    第三节 无力的破产约束
第六章 银行债权的受偿
    第一节 债权利益的实现
    第二节 不良债权的处置
    第三节 银行求偿时的窘迫
第七章 银行的债权证券化
    第一节 债权利益的提前实现
    第二节 债权证券化的运行机理
    第三节 借款者提前偿付
    第四节 证券化不能解决银行债权保护问题
第八章 国有商业银行债权保护问题展望
    第一节 “郑百文”案例回顾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债权保护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保护银行债权的对策
    第四节 国有银行债权的保护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6)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
        (一) 不良贷款划分标准的演变过程
        (二) 现阶段不良贷款的变化及其特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一) 1999年以前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二) 1999年以后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外国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经验与借鉴
    一、匈牙利与波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主要经验
        (一) 匈牙利的政府主导型集中整顿措施
        (二) 波兰的“国有企业与银行重组计划”
        (三) 两国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二、美国与日本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主要经验
        (一) 美国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主要做法
        (二) 日本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主要做法
        (三) 对我国处理不良贷款问题的启示
第四章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法律思考
    一、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使经济权力
        (一)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二) 我国政府经济行为的基本理念——确权与控权
        (三) 依法行使经济权力的原则
    二、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 传统产权体制与不良贷款问题
        (二) 建立现代产权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银行债权的保护
        (一) 完善破产法律制度
        (二) 充分发挥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作用,细化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适用情形
    四、加强银行贷款事前审查,遏止不良贷款产生
        (一) 对借款人主体资格的审查
        (二) 对借款人是否存在获有债务的情况进行审查
        (三) 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五、加速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
        (一) 资本市场与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二) 深化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推动企业公司制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7)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程序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6 创新意义
2.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与利益主体结构
    2.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与政府主体理性
        2.1.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策略选择
        2.1.2 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2.1.3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与政府改革行为的理性选择
    2.2 分立式重组与企业主体理性
        2.2.1 分立式重组与扩张性重组
        2.2.2 企业规模与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
        2.2.3 经营者主体地位优化的制度安排
    2.3 “债转股”试点与多元化主体因素
        2.3.1 债转股的基本做法
        2.3.2 影响债转股的主体因素分析
        2.3.3 债转股试点的主体利益多元化
    2.4 年薪制、股票期权与企业家主体地位
        2.4.1 “经营者年薪制”试点
        2.4.2 年薪制的具体做法
        2.4.3 股票期权试点
        2.4.4 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才能的量化
    2.5 小结
3.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规范效应
    3.1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府行为调整
        3.1.1 传统企业体制中政府行为及效应
        3.1.2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府行为动机
        3.1.3 政府行为方式的相应调整
    3.2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政府行为规范
        3.2.1 政府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
        3.2.2 政府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目标
        3.2.3 政府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行为特征
        3.2.4 政府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3.3 改革主体博弈与主体规范效应
        3.3.1 政府与企业博弈的一般性描述
        3.3.2 银企债务重组博弈
        3.3.3 均衡选择之下的改革主体理性
    3.4 小结
4.产权制度改革的社会稳定效应
    4.1 社会稳定的产权基础
        4.1.1 产权效率
        4.1.2 产权公平
    4.2 产权制度改革中的社会稳定机制
        4.2.1 改革进程的社会分化作用
        4.2.2 产权制度改革与社会稳定
        4.2.3 产权制度改革的公平效率与效率公平
    4.3 改革寻租博弈与社会稳定效应
        4.3.1 国有企业改革的寻租活动
        4.3.2 国有企业改革的寻租博弈分析
        4.3.3 寻租博弈的社会稳定效应
    4.4 小结
5.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安全效应
    5.1 矿产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
        5.1.1 矿产资源安全问题
        5.1.2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2 产权制度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影响
        5.2.1 传统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5.2.2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变迁的选择
        5.2.3 自然资源公有制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5.3 矿产资源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殊价值
        5.3.1 产权制度改革的资源保护增强效应
        5.3.2 经济安全效应的博弈论思考
    5.4 小结
6.产权制度改革的博弈机制与效应评价
    6.1 国有企业改革博弈的一般描述
        6.1.1 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
        6.1.2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化轨迹
    6.2 产权制度改革的博弈机制
        6.2.1 产权制度改革博弈的概念模型
        6.2.2 产权制度改革的演进机制
    6.3 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评价
        6.3.1 主体规范效应及其博弈评价
        6.3.2 社会稳定效应及其博弈评价
        6.3.3 经济安全效应及其博弈评价
    6.4 小结
7.云南铜业集团公司的改革实践
    7.1 行政主导下的公司集团化与上市融资
        7.1.1 公司集团化与“4+1+2”管理模式
        7.1.2 上市融资及其成效
        7.1.3 行政主导的表现特征
    7.2 “稳定第一”的改革原则
        7.2.1 “债转股”改革试点
        7.2.2 关闭破产战略选择
        7.2.3 社会稳定效应与经济安全效应
    7.3 “主辅分离”、“做大做强”与主体规范
        7.3.1 “主辅分离”改革
        7.3.2 “做大做强”战略
        7.3.3 主体规范和寻租价值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银行不良资产概述
    第一节 银行不良资产界定
        一、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二、相关概念的异同
    第二节 不良资产的分类
        一、国际上主要的资产风险分类方法
        二、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资产分类方法
第二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影响
    第一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特点
        一、不良资产总量巨大,不良资产率高
        二、不良资产种类集中,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比重大
        三、不良资产地区分布失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良贷款率高
        四、不良资产行业分布不等,外贸、工业和贸易贷款比重大
        五、不良资产化解速度趋缓,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任重道远
    第二节 不良资产的不良影响
        一、阻碍资金流动,冲减银行收益
        二、加重资本风险,制约银行发展
        三、增加化解成本,危及金融体系构建
        四、减少国家税赋收入,阻碍产业结构优化
        五、障碍经济改革,破坏经济信用
第三章 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理论成因
        一、商业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
        二、信用论
        三、贷款客户关系及竞争理论
        四、困境银行的经营行为理论
    第二节 制度成因:国家宏观环境分析
        一、经济金融环境分析
        二、国家政策环境分析
        三、司法监督环境分析
        四、市场运行环境分析
    第三节 主体成因: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软化,风险防范能力不强
        三、银行资产投向缺乏理性定位,行业偏差导致资产结构失衡
        四、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处置不力,资产回收率过低
    第四节 客体成因:借贷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分析
        一、企业生产经营条件不完善
        二、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三、企业内源融资严重不足,外源融资严重依赖银行
        四、企业改革中某些行为的变异
第四章 WTO与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趋势
        一、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的关系
        二、世贸组织关于金融服务的协议、基本原则以及中国对开放银行业的承诺
        三、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趋势
    第二节 加入WTO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加入WTO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二、加入WTO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第三节 化解不良资产:中国金融业应对WTO的重要途径
        一、化解不良资产是迎合WTO金融规则的首要任务
        二、化解不良资产是避免过渡期内金融危机发生的需要
        三、化解不良资产是促使入世后宏观经济发展的保障
第五章 银行业处理不良资产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欧美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情况
        一、美国、波兰处置不良资产的情况
        二、阿根廷处置不良资产的情况
    第二节 亚洲国家处理不良资产的情况
        一、日本对不良资产的处置
        二、泰国对不良资产的处置
    第三节 各国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借鉴
        一、树立“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要治标治本”的观念
        二、建立以政府资源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资金提供渠道
        三、健全法规制度和配套相关政策,实现制度创新
        四、采用多种处置模式,并力争尽早处置以获取主动
第六章 我国股份制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作绩效与存量比较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与发展
        二、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行绩效比较
        三、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比较
    第二节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及其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第三节 股份制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启示
        一、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坚持“利润为本,效益为源”的处置原则
        三、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多种经营模式
        四、建立人才开发体系
第七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实践
    第一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历史回顾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未形成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初步形成期
        三、金融改革混乱中的急速扩张期
        四、金融法制健全后的增长减速期
    第二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及其评价
        一、国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存量的措施及其评价
        二、国有商业银行防范不良资产增量的措施及其评价
第八章 进一步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改善运行环境:大力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改革
        一、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支持力度
        二、整顿治理司法环境,维护金融债权安全
        三、优化信用环境,构建借贷关系的基石
    第二节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提高企业偿债能力
        一、建立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彻底改革政府主导经济的运作机制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三、建立以企业内部积累和资本市场筹资为主的多渠道、多方式的企业资本金补充制度
    第三节 提高银行运行效率:重构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
        一、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完善产权改革
        二、在产权改革前提下,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调整机构布局,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
    第四节 分类指导:加速化解现有不良资产
        一、完善国有商业不良资产的四个基本处置方式
        二、加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管理
        三、进一步规范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两项基本措施
    第五节 加强监管:不断化解新增不良资产
        一、加强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
        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外国企管理模式评析
        1.2.1 国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政府—企业模式
        1.2.2 国外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国有企业模式
    1.3 国内外关于国企改革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学者关于国企改革过程的逻辑思路
        1.3.2 我国国企改革的两个主要学派及其缺陷
        1.3.3 国内外关于国企改革研究的主要领域
        1.3.4 我国学者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种主要观点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评析
    2.1 我国国企改革历程综述
    2.2 我国国企改革历程的总体评价
        2.2.1 从企业理论透析我国国企改革历程
        2.2.2 关于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误区
    2.3 我国国企改革历程的经济学分析
        2.3.1 我国国有企业对GDP的贡献分析
        2.3.2 我国国有企业对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分析
第3章 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利益关系
    3.1 利益、利益关系及利益冲突
        3.1.1 利益及其本质
        3.1.2 利益关系、利益差别及利益矛盾
        3.1.3 利益冲突及其根源
    3.2 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关系的制度分析框架
        3.2.1 利益关系的制度分析方法
        3.2.2 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制度分析框架
    3.3 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关系的演变
        3.3.1 国企改革历程中的政企利益关系的演化
        3.3.2 国企改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形成过程及演变后果
第4章 国有企业融投资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4.1 国有企业融投资概述
        4.1.1 国有企业融资概述
        4.1.2 国有企业投资概述
        4.1.3 国有企业融资和投资的关系
        4.1.4 国有企业融投资体制
        4.1.5 国有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4.1.6 国有企业投资环境分析
        4.1.7 国有企业融投资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4.2 国有企业融投资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表征
    4.3 国有企业融投资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成因的理论分析
        4.3.1 经济人假设理论分析
        4.3.2 矛盾人假设理论分析
        4.3.3 国企改制中融投资决策体制安排理论分析
        4.3.4 权衡理论分析
        4.3.5 信息经济学分析
        4.3.6 外在性理论分析
        4.3.7 代理成本理论分析
第5章 国企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5.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的比较
        5.1.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的概念及种类
        5.1.2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不同模式的特点
    5.2 国企改制上市模式选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
        5.2.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选择过程中政企利益取向
        5.2.2 政企利益冲突
    5.3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原因分析
        5.3.1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模式选择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5.3.2 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5.3.3 产权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
        5.3.4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第6章 债转股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6.1 债转股的涵义及特点
        6.1.1 债转股的内涵
        6.1.2 债转股的特点
    6.2 债转股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表征——债转股问题
    6.3 债转股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财务分析
        6.3.1 对债务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6.3.2 对投资者的财务影响分析
    6.4 债转股运作中的三者利益冲突的博弈分析
        6.4.1 债转股运作中政府、企业、AMC和银行四方博弈的定性分析
        6.4.2 债转股运作中政府、企业、AMC和银行四方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6.4.3 政企银三方博弈分析的意义
    6.5 债转股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经济学分析
        6.5.1 债转股运作中“寻租”经营分析
        6.5.2 债转股运作中的非对称信息分析
        6.5.3 债转股运作中的“外部性”特征分析
        6.5.4 债转股运作中准公共产品特征分析
第7章 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7.1 国有企业并购综述
        7.1.1 国有企业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7.1.2 国有企业并购的基本原则
        7.1.3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的特点
    7.2 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7.2.1 政企参与国企并购的动因及利益取向分析
        7.2.2 国企并购中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分析
    7.3 国有企业并购利益冲突的博弈分析
        7.3.1 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7.3.2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三方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8章 破产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冲突分析
    8.1 企业破产概述
        8.1.1 市场经济条件下破产机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8.1.2 破产原因的概念及法律意义
        8.1.3 破产界限
        8.1.4 破产程序
    8.2 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的政企利益冲突
        8.2.1 国有企业破产中的政府行为
        8.2.2 国有企业破产中的政企利益冲突表征
        8.2.3 国有企业破产中政企利益冲突原因
    8.3 国有企业破产的博弈分析
        8.3.1 博弈参与人的行为取向分析
        8.3.2 博弈模型的提出
        8.3.3 模型求解
        8.3.4 国有企业破产博弈结论分析
第9章 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政企翻益冲突的协调对策
    9.1 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协调的目的
        9.1.1 实现国企改革目标
        9.1.2 促进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
        9.1.3 稳定社会金融秩序
        9.1.4 推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9.2 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微观协调对策
        9.2.1 国企融投资运作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微观协调对策
        9.2.2 国企改制上市、并购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微观协调对策
        9.2.3 债转股过程中政企利益的微观协调对策
        9.2.4 国有企业破产中政企利益冲突的微观协调对策
        9.2.5 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协调的宏观对策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附表
    附表1:非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
    附表2: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
    附表3:国有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
    附表4:国家财政分经济类型收入
    附表5:财政收入来自国有企业的份额估算(%)
    附表6: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主要财务分析指标
    附表7: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亿元)
    附表8: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和税金(亿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现状分析
    1.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的成就
    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当前面临的问题
    1.3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依据
    2.1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2.1.1 资产管理公司与欠款企业的博弈
        2.1.2 纳什均衡
        2.1.3 资产管理公司与欠款单位的博弈模型
    2.2 资产组合理论
第三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主要方式分析
    3.1 债转股
        3.1.1 债转股的作用
        3.1.2 债转股过程分析
        3.1.3 债转股的局限性
        3.1.4 重构和完善债转股的设想
        3.1.5 案例:黑龙江省佳木斯工农玻璃厂债转股
    3.2 资产和债务重组
        3.2.1 资产和债务重组的优点
        3.2.2 资产和债务重组四个方面
        3.2.3 资产与债务重组的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的发展
        3.2.4 案例:重庆渝钛白的重组
    3.3 不良资产出售
        3.3.1 不良资产出售的优点和不足
        3.3.2 不良资产出售的几种方式
        3.3.3 不良资产出售的发展
        3.3.4 案例:华融出售不良资产
第四章 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创新——不良资产证券化
    4.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4.2 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
    4.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项准备
    4.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方案设计
    4.5 案例:韩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国际证券化
第五章 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分析
    5.1 北京水泥厂的债转股
        5.1.1 基本情况分析
        5.1.2 北京水泥厂债转股取得效果分析
        5.1.3 北京水泥厂债转股的经验
    5.2 安徽蚌埠热电厂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
    5.3 河北发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债务追偿
    5.4 中京大酒店不良资产的处置
    5.5 石家庄华联商厦不良资产的处置
    5.6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向美国花旗集团转让不良资产
第六章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
    6.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处置
    6.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
        6.2.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运作的基础
        6.2.2 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变革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运作的影响
        6.2.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设计和发展前景分析

四、终结“赖帐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D]. 朱予晴.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0)
  • [2]市场化背景下云锡集团债转股案例分析[D]. 黄梦成.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1)
  • [3]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 刘晓波. 湖南大学, 2013(09)
  • [4]AMC不良资产处置绩效评价及其商业化转型研究[D]. 翟欣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
  • [5]国有商业银行债权保护问题研究[D]. 伍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6]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法律思考[D]. 叶纲.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0)
  • [7]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分析与评价[D]. 余卫平. 中南大学, 2004(11)
  • [8]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D]. 赵立.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4)
  • [9]国企改革中政企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研究[D]. 陈赟.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5)
  • [10]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研究[D]. 李金迎. 天津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结束“债务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