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认知障碍 发展辨证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障碍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可能会片面、局限、肤浅,甚至出现错误,我们一般称之为出现认知盲区。小学生学习数学也容易产生认知盲区,遇到认知障碍,表现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就是,能解决一般的数学问题却难以解决特殊的、变化了的数学问题;能驾驭静态的知识,却难以驾驭动态的知识;能理解具体形象的数学知识,却难以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局部的知识容易把握,整体的知识体系难以建立。教学中只有设法突破认知障碍,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提高数学思维的品质。
一、认知障碍的表征
1.隐蔽性
认知障碍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紧相随,却又隐藏在一般思维活动之中,不易察觉,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出现阻碍与困难时,才得以显现。隐蔽性在错题、错解以及抽象的概念、结论的运用、变式的练习中表现较为显著。
2.延续性
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积极的思维定势能使人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认知障碍的形成,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认知障碍的延续性常常表现在新旧知识的迁移处,相近知识的连接处。
3.共同性
对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来说。认知障碍的表现形式、发生的时间、频率、产生的原因等都大致相同,这一特点便于教师总结和采取一般性、普遍使用的教学策略。
二、认知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1.教材的原因
教材呈现的是作为结果的、经过逻辑加工的数学理论体系,没有揭示概念的发展、定律的发现、思路的猜测、方法的选择,以及数学的发现、创造、应用的探索过程,数学家和编者的思维方式或隐或现地存在于教材中,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脱榫,形成了学生的认知“障碍”。
案例1 第十册“数的整除”第一单元中有这样的表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这句话中的“一般”使该单元的教学年年在争论和分歧中进行。“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那么,何时考虑零,何时该忽视零?最小的合数是4,零呢?任何非零自然数可都是零的约数啊!而合数的概念正是依据一个数约数个数的多少来界定的。再者,零是偶数,因为零能被2整除,零为什么不是奇数?零也能被奇数整除。这些问题都没有把零排除在外,所以争论也就不可避免。
2.教师的原因
教师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由于教师自身辨证思维的缺失,加之教师的主观意识、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课前过分预设或预设不当、预设不到位,以及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缺乏合理把握,造成学生的认知“障碍”。
案例2 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块?想:求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块,要算3÷4得多少。
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教学预设的盲区,每个小朋友分得块,相当于3块饼的
,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则相当于1块饼的
,一个分数从不同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含义,如此重要的知识内涵,教师的预设出现了问题,造成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的肤浅与不全面。
3.学生的原因。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学生直接、感性的经验相联系。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简单,加之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的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同一个人对不同的问题很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会偏离思维轨道,形成认知障碍。
案例3 一辆汽车从相距120千米的甲地到乙地,去时用了2小时,回来时用了3小时,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错误解答:(120÷2+120÷3)÷2=(60+40)÷2=50(千米)
很显然,学生求的不是往返的平均速度。面对学生的错误理解,教师该怎么办?是简单否定还是直接告知?不妨利用数形结合方法,辨析算法的真伪,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深刻把握。
三、突破认知障碍,发展辨证思维
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认知障碍,教师要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1.从少数人的声音中发现认知障碍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常常出现少数人的声音。遗憾的是有的老师面对少数学生的声音,不是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来搪塞,就是用“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来敷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就这样与我们失之交臂,其实这种声音正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如果是正确的,不正好完善与丰富了我们的预设,提高了学生认知的平台,增添教学的亮点?如果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从中我们更能够获得一些重要的教学信息,成为调整教学思路的重要依据。
教师要智慧地对待少数人的声音。①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善于甄别、筛选,及时捕捉,让少数人的声音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回避、搪塞、敷衍或强制学生接受教师观点的教学策略,都不是有智慧的教育。②教学中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轻松、愉悦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想、敢做,过强的教师中心观念,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出现盲区。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的问题也容易暴露思维的盲区,成为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2.在错题、错解中发现认知障碍
学习过程应是自我纠错、主动建构的过程。错题、错解最容易暴露学生的思维是全面还是片面,肤浅还是深刻,正确还是错误,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题和错解中敏锐地捕捉认知障碍,引导学生对错题、错解进行理性反思,错误归因,有利于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消灭认知障碍,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案例4 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涂色部分。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涂色部分应该用分数表示。由整数过渡到分数是学生数概念认识的一次飞跃,特别是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既可用整数来表示它的实际数量,又可用分数来表示它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感觉到不适应,实际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的模糊。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题、错解。①善于总结。当一个数学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善于引申。一个数学问题解决后还要引导学生反思与引申,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思,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③善于变化。许多试题来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以至于常出常新,但其基本知识并未变化,所以习题讲解时,要善于把原题进行变化,对某一知识从多角度、多侧面和不同的起点进行思考。
3.在学生参与试题编制中发现认知障碍
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编制数学试题,一方面可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弥补教学预设的不足,为教学思路的调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生成的机会。如,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它的—,第二次用去
米,还剩多少米?从学生编制的这道试题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分率与数量两个抽象概念的混淆和含糊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一根长3米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几分之几米?”之类的题目,不断变换绳子的总米数,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率与数量的概念。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告诉绳子的总长,哪一个问题就无法解答?以此分清分率与数量的不同,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提前扫清思维障碍。
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参与试题编制。①鼓励学生模仿编题,改编试题,创新设计试题。②及时评价学生编制的试题,对于学生编制的试题,教师应在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也可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在对所编制的试题不断完善与修改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③抓住编题的时机,课前编以旧引新的复习题,课中编贴近教材的即时练习题,课后编综合、开放的提高题。
4.在教师的追问中发现认知障碍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数学问题,可以促进教学预设的顺利完成,有助于学习结果的迁移,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思维活动直接指向问题解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要掌握提问技巧。①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在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学生思维的“困惑”与“焦虑”时巧妙设问。②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示范。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问的表达方式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③针对思维盲区,设置问题“陷阱”。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盲区设计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验证,自主纠错,充分发挥“反面教育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