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1]2014年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财政体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化发展问题近年来一直是教育学界的研究热点。财力作为支持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破解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主要突破口。本研究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公平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公共经济学、教育财政学为理论基础,揭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实证角度观察我国近年来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对推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贡献程度,分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因素,甄别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拨款制度的弊端,就克服弊端提出相应建议。在内容上,论文首先提出问题,明确研究主题,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综述。继而以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作为分界线,对义务教育法颁布前的基础教育财政以及之后的义务教育财政的历史演进作了阐述和分析。探析了财政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中的具体作用,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并总结了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所提出的财政目标。针对近年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从财政的充足性、公平性、效率性和自由性方面对现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检验并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城乡投入差距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障碍及政策因素进行剖析。在借鉴美国和日本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以及处理流动儿童教育经费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财政体制改革思路。鉴于我国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应将推动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从县市级政府主要负责的高度分散型向中央和省级政府主要负责的适度集中型的转变,作为解决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主要途径,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合理配置其事权与财力,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重,调整规范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转移支付体系。深化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坚持经费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建立叁级政府统筹的义务教育拨款制度,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由中央政府负责一级统筹,省级政府负责二级统筹,县级政府负责保底。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制度、经费分担制度和民办中小学财政补助制度,满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需求。深化城乡义务教育财政分配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标准化、生均经费投入标准化。深化城乡义务教育财政监督体制改革,还要进一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评估监督制度,从制度建设层面为政策执行提供保障。
杨令平[2]2012年在《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线图。从我国东中西叁大区域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西北地区义务教育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低谷,因此毫无疑问,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攻坚部位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并发挥作用,但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既可能表现出积极的作为,也可能表现出消极的行为,从而使得政府既是加快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力量,同时也是延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源。因此,政府行为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是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文献法、比较分析、调查方法、理论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以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内容和行为方式、评价标准、成效与问题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与分析,借鉴国外部分国家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提出了优化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思路与策略。本研究主要内容有:第一,梳理了相关理论。社会正义理论、一般均衡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行为扩张理论和官僚行为增长论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厘定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边界。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责任人的合理性,阐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和行为方式。第叁,建构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政府教育行为的内容和方式,明确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的行为方式定位,初步建构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第四,论证了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成效、问题及危害。选取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7个县,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和手段,对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考察与分析,描述了政府行为的主要成效,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初步建立、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得以显着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明显提升。阐释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存在的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越位”与“缺位”现象明显、“政府悖论”现象和政府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严重等问题。分析了政府行为问题可能导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交易成本增加、寻租及腐败现象严重、公共政策失灵和虚假均衡发展等危害。第五,剖析了政府行为问题的成因。从公共管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剖析了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指出导致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政府的“经济人动机”、政府的“有限理性”和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缺位是导致其行为问题的主要根源。第六,提出了政府行为优化的思路与策略。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优化是一个渐行渐进、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系统工程。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优化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坚持科学、全面、均衡的治理理念,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具体标准是实现政府交易成本降低、政府理性得到增强、政府行为有效且有限、政府义务教育服务水平提高等。总体思路是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和城乡一体化之路。具体策略有:改善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社会保障条件,应消解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形成公民利益表达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与政府再造,应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官员考核制度、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管理体制机制;勘定政府行为边界,应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为效能提升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府监督机制建设。
刘书华[3]2006年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一直是各界有识之士常议常新的话题。公共产品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等都表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应该由各级政府承担。本文探讨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原因,得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问题主要有:投入总量不足、城乡及地域差异大和经费被克扣、挪用现象严重;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可支付能力不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缺失;上级政府投入比例太低;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针对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本文提出了以下基本对策: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经费保障预算;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建投入保障制度;统筹公、私立中小学经费管理;引进政府采购、规范管理;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最后,本文以湖南怀化市为实例,分析了怀化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并将怀化市与全国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怀化市的相关数据为例,对该市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转移支付进行了具体的模拟计算和结果分析。
李腾云[4]2006年在《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大厦的基石,教师是义务教育的第一资源,在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义务教育教师作为人才的一部分,也融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如何留住优秀人才,如何推进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流动成为必然。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这必须要求教师流动。另外,教师流动还是优化师资结构的主要手段,是增强学校组织活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流动就可以随心所欲,更不能说教师流动得越快越好,当然也不意味着教师长期流而不动“死水一潭”就好。而是教师流动与教师队伍相对稳定要有机结合起来,即教师流动只有保持适度的流速和流量,才是合理的流动,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通过对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情况的调查发现: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现状不容乐观,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流而不动,并且为数不多的流入者在短时间内不足以填补留下来的空缺,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萎缩的趋势。而造成这种不合理流动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师物质待遇偏低,第二个原因是学校发展能力不强,第叁、四个原因分别为教师工作压力偏重、教师管理体制不健全。根据教师流动原因和农村教师流动基本规律,设计了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新体系模型,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遵循“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基础,以改善教师物质待遇为主线,以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为途径,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包括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教师支教制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教师提前离岗制度、教师流失补偿制度等,并且构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支撑体系,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基础,着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合理提高教师物质待遇为主线,着力激活农村教师队伍;以落实教师聘任制为前提,着力营造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良好条件;以培养培训农村教师为保障,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以实施差异和民主管理为途径,着力改善农村教师主体地位;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手段,着力增强教师服务新农村意识,促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喻叶[5]2008年在《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准和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义务教育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要求摆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鉴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之前,我国城市“普九”工作已经基本实现的事实,所以,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还集中在西部落后地区。本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题,在对西部除西藏外的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实地调研,搜集大量的原始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旨在找出西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造成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全面实施西部义务教育的必要措施。对实地调研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了宏观的把握。重点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的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以及“两基”人口覆盖率、文盲率这几个维度对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透过我国西部义务教育的现状,本研究找出了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落后、发展不稳定、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监管力度不够: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管理不善;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师资问题突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女童问题严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问题显着。这些问题都在数据的论证下显而易见。本研究还对造成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恶劣、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落后、按地区分步骤”的普九政策等都是造成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本报告提出以下战略思考:明确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观念的更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依法治教,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加大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建立长效的义务教育经费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尽快建立覆盖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提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陈维青[6]2005年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转移支付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基于以下背景提出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叁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差距也在农村;我国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义务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省际及省内县际之间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我国农村教育面临严重困难;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现实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滥用、挪用,使用效率低下,制度的安排对平衡各地财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效果却并不大。现有的转移支付方式缺少较为合理的分配标准和运行机制,很难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各地公共物品和服务均等化水平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一套规范、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运用理论与现实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总体与典型个案分析、对比分析与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针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中的转移支付效果、投资主体责任分担、转移支付模式构建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国际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实践与经验,构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框架,并运用模型模拟测算中央对省级政府以及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规模,最后提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以县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与财政体制,并不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问题;税费改革使多渠道投资体制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法律基础;义务教育的区域间、城乡间、省际与省内县际间差距较大;利用叁省调研数据资料从财政投入和财政绩效两方面分析发现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一般性教育转移支付,还是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都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均等化义务教育的作用;政策的设计实施却有进一步使义务教育差距扩大的可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体制的设计目标之一就是要从单纯强调总量增长,转变到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加强省级政府的投资责任,力求实现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实践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启示,本文认为转移支付的理论框架应涵盖其目标、功能、原则、主体责任划分等;在实践模式中,应涵盖模型设定、规模测算等;而在制度保证中则涉及到其监督约束机制、法律保障机制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 本文的特色创新在于:(1) 结合并运用东、中、西叁地区典型省份与县级调研,系统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区域间、城乡间、省际及省内县际间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2) 从财政投入与财政绩效上分析农村义务教育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实施效果;(3) 运用典型调研数据测算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规模;(4) 在借鉴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验基础上,构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理论框架。
李淼[7]2011年在《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社会矛盾。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机会与结果的不平等在社会逐渐蔓延开来,发展理念严重拷问着社会的公平秩序。教育作为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以消除外部条件影响的工具,原本是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的差距同样在加大,这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以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的和谐社会理论,由于其强调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相契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境界。在我国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以及在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范围内彰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和消弭教育不公平带来的危害,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上探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全文除第一章绪论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分析选题的研究意义,论述了促进教育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公平理念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需要通过社会公平来体现。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功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和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第叁章和第四章。分析选题的背景和现实基础,剖析了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中国基础教育不公的现状及危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中国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差距历程、状况及其危害进行了梳理。第叁部分为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析选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社会分层因素、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叁方面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不公现象进行内在的探讨。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根源,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政策性弊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的衍生。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公平的相互影响使得城乡教育不公持续扩大。以此为中心,对各个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八章。选题的解决方案初探,通过国外实现教育公平经验的借鉴,结合弱化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措施,以及当前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对目前我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单纯通过教育制度政策的改革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公平。只有通过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削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最终达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及良性发展,同时,结合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实行政府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政府教育政策的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
董世华[8]2012年在《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而实行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首先在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地区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寄宿制学校已经逐步成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相比之下,寄宿制学校管理滞后于规模的扩大,在寄宿率逐渐增加的同时,有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同步跟进,绝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上是非寄宿制学校在时间上的延伸与空间上的转移。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普遍存在办学条件简陋,人员配备简单化,学生生活与学习机械结合的状态。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欠规范,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无限制地延长寄宿生学习时间剥夺了学生课余生活,影响了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及其身心正常发育,同时也制约了寄宿制办学模式优势的发挥。为了巩固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和对湖北、江西、甘肃、广东和广西5省13县3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的理论依据,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的背景、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对策思路。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阐述我国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的理论依据,即从社会化理论、教育规模经济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来阐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及其公共产品属性,以期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第叁章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动因及政策预期,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但从建国初期发展至今,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目标。第四章主要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材料的综合归纳,结合文献资料,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地域分布特征、生源特点、教师生存境遇、学校成本结构、学校硬件设施及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第五章总结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认真总结农村寄宿制学校已有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六章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低重心的义务教育管理和财政体制的制约,政府办学理念的偏差,制度设计简单化的限制等。第七章针对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即构建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分担寄宿制学校新增寄宿成本;构建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整体功能发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满足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孙媛媛[9]2015年在《金堂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农村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和谐,并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说明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已经备受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纵观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均呈现出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任务艰巨、中小学辍学率较高等严峻现象。教育经费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201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督促各地不降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还指出教育经费的使用应当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构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等”。因此,本文选择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作用研究对象,从实证角度出发,对四川省金堂县进行实地调查,考察了金堂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分析造成金堂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的原因,从而为金堂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相宜的建议和措施。本文的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部分主要交代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相关研究综述及评析,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介绍,论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本次研究的调查进行设计。本次调查的假设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经费资源会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经费的投入、支出及管理等因素会影响经费应有的实际结果;学校的实际状况将导致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结果的差异。本章的其他内容还包括调查目标、区域和对象、方法、过程以及数据处理。第叁章主要是通过在四川省金堂县的村镇进行走访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金堂县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第四章主要是根据上一章的分析,提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方面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并根据金堂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促进金堂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方面改进措施。第五章主要是总结全文,并提出研究的展望和不足。
王丽娜[10]2013年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如何提高质量,逐步缩小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差距,最终与城市教育融为一体、协调发展,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为切入点,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最后提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教育资源投入、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结果。分析表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显着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体制、加强城乡师生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注重农村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重视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财政体制研究[D]. 周丹. 武汉大学. 2014
[2]. 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杨令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 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研究[D]. 刘书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4]. 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李腾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5]. 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喻叶. 兰州大学. 2008
[6].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转移支付问题研究[D]. 陈维青.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7].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李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8].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 董世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9]. 金堂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的调查研究[D]. 孙媛媛. 电子科技大学. 2015
[1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研究[D]. 王丽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转移支付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均衡教育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教育公平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