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_英语论文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发展论文,小学英语论文,课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2001年起,小学英语开始成为我国新课程的必学科目。[1]到了2008年,全国平均有60%~70%的学校已经开始英语教学,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个数字达到了100%。[2]然而,关于在中国小学教授英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争论仍在持续:一方面,小学英语课程被定位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2][3]另一方面,由学校、教师和研究员参与的讨论表明小学英语教学正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4-8]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笔者根据已颁布的政府文件、相关研究报告以及实际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对我国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不同阶段的政策实施情况和问题以及目前小学英语教育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

(一)1978年之前的小学英语

通过回顾我国课程和大纲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小学英语曾在1912年、1915年、1916年和1962年被官方正式提出过。[9]但在1978年之前,在实践层面的小学英语课程并没有真正实施过。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例如,1962年教育部的一份文件明确建议小学生应该在四年级或五年级学习俄语或英语,并建议外语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发音。同时,该文件还强调进入中学后要注意外语学习的延续性,继续学习同一种外语。但是,这些建议在学校课程里并没有落实。

(二)1978年至2001年的小学英语

1978年,我国在很多方面呈现出新的面貌,在教育方面,小学课程大纲要求开设英语科目。[10]这个大纲涵盖了小学英语和中学英语,并明确地陈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所有学校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该大纲规定,“英语教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并要求在三年级安排152课时,四年级136课时,五年级136课时。

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一个全国性的教学大纲。[11]这一文件为英语学习设计了两个课程体系:一个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英语教学体系,另一个是从中学一年级开始的英语教学体系。重要的是,这一大纲再次具体强调了对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要求。

以上两个教学大纲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所提出的要求和学校的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而没有完全实施。1982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外语教学工作会议,并在同年7月颁布了一份文件。除了强调要在英语教学质量上加大努力,这份文件还确立了英语教学应该开始的年级。它规定“有条件的中学一般应从初中一年级开设外语课(主要是英语,作者按)。由于缺乏师资,部分学校和班级也可以在高中一年级开设,课时适当增加”[12],因此,小学英语就此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这种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师资水平低,数量奇缺”[12]。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2000年,由于发达地区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小学英语迅速发展,在一些地区的地方课程里小学开设了英语课。为了满足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家级教材出版社,在1991年甚至发布了一个编撰小学英语教材的指南,并开始为当时教授英语的大多数地区编制和提供小学英语教材。直到20世纪末,大约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经在小学开设英语课,[13]学生数量超过了1000万。[14]

(三)新课程以来的小学英语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开设英语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2001年初颁布的文件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英语课应该逐步在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城的学校中开设,从2002年秋季开始,英语应该逐步在全国所有城镇和农村地区教授。[1]这一文件明确规定英语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不同地区根据本地情形可以有不同的目标和步骤。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发布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1]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学生语言能力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学生的语言能力分为9级,其中1级和2级是要求小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15]

这种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灵活要求依据的是新课改的实施方案,即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分三个管理层级进行。第一个管理层级是国家级课程,学校的核心课程在目标、课时以及评价等方面有着相同的要求。第二个管理层级是地方性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需要来安排课程。第三个管理层级是校本课程,学校可以自行决定增加其他教学内容。在学校的现行改革中,小学英语在目前的课程中有一项“特权”,即尽管英语是国家级的必修课,但并不要求进行正式考试。

总之,从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发现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课程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目前已经满足了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全国所有的小学开设英语还缺乏一个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足够的基础研究,这使得关于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在我国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7][16-19]

二、目前全日制小学英语的实施

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所有关于在小学开设英语的争论并不否认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质疑的是何时以及如何在小学进行英语教学。为避免陷入类似的争论,笔者从四个方面三个层次收集了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的资料与信息:在学校层面涉及课程目标和教材;在课堂层面涉及课时、学生数量和教学方法;最后一个层面涉及教师资格和师资培训。

本文关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资料一方面来源于已公开发表的文件和论文,另一方面来源于作者参与的两项调查。

调查Ⅰ:于2005年至2006年之间进行,涉及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11个地区是根据目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的,例如,发达地区、中等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依据类似的概念,也对城市、县城、城镇以及教师个体做了类似的分类。总共收集了18519份问卷,观察了101节课,做了89个采访。[8]本论文仅涉及其中有关小学英语的内容。

调查Ⅱ:于2007年至2009年之间进行,是一项国家“十一五”社科研究项目子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该调查涉及六个省的1099名英语教师(包括青海、云南、湖北、福建、山东和浙江)。这项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小学英语的教学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该调查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采访教师和学生的方式。

(一)小学英语课程设计、教材和教学方法

1.课程设计与实施

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从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表1说明了这些变化。

表1

注:1节短课=20至30分钟,1节长课=30至40分钟。一学年共34周。

2001年提倡的小学英语课程基本理念是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英语教学以交流为目标,小学阶段强调听说能力;

(2)核心是四项基本技能,但是三、四年级的核心是输入能力,五、六年级的核心是输出能力;

(3)重视文化学习;

(4)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

(5)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创造语言环境。[1]

此外,2005年至2009年的调查也表明,教师基本接受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在调查Ⅰ中,88.3%的受调查的小学教师组织了综合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四项技能,只有18.1%的教师认为他们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仍有障碍。[8]在调查Ⅱ中,访谈反馈也表明教师基本理解了课程和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基本理念。

其他研究[2][20]也阐述了目前的改革带来了小学英语的显著发展,这种发展至少表现在课时和教师数量上的增加。例如,小学英语教师从2003年至2006年增长了30%。[13]调查Ⅱ的数据也表明,小学英语平均课时已达到每周2.84小时,尽管还没有达到每周4个课时的要求,但与2001年之前很多小学的英语“零课时”相比,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2.教材情况

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建设在1986年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6年,教育部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其任务是指导各中小学的所有科目的教材编写,审定学校使用的教材。

就小学英语教材而言,鉴于小学英语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教材的发展状况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地自编教材,20世纪90年代虽然国家没有制定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但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实际需要与外方合作编写了一套新的小学英语课本(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目前的新课改使小学英语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有30套不同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些教材由21家出版社出版。其中,有的是根据我国的情况,由国外引进教材改编;有的由中国和国外作者合作编写;还有的由中国作者编撰,再由外国专家最终审核。

其次,尽管有30套不同的教材,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体现了刘道义所描述的:[13]

(1)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注意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采取功能、结构、话题及“任务型”活动途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注重学科融合;

(5)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6)增加了评价机制;

(7)教材的版式设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调查Ⅱ的研究表明,上述特征确实为已审定通过的教材所共有。但是,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语言现象出现的次序以及活动设计却各不相同。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词汇选择和顺序并不统一。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有的教材非常简单,因为要求的词汇数量和教学内容很少,而有的却很难,因为其要求的词汇数量很多。表2说明了目前国内三套广泛使用的教材之间的差异。[21]

表2 教材的词汇选择比较[21]

注:上海市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词汇共732个。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中小学英语词汇是600~700个,但是没有列出小学英语的词汇表。

笔者发现,不同版本教材在教“哪些词汇”及词汇的数量上各不相同。这意味着,如果在同一个城市或省份使用两套或三套教材,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词汇量是不同的。我们虽不能对此妄加评论,但调查Ⅰ和调查Ⅱ都发现,初中教师认为这给他们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因为他们不得不面对英语水平不一的学生,对于班级人数超过50名学生的课堂而言,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空前发展的第三个突出表现是,教师有了大量可选择的教材配套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课本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的机会和空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2%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施,57%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了这些设施,以配合课外辅导教程。这些配套资源有的是由出版社提供的,有的是由教师和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有的甚至是在国家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教师、研究人员及出版社合作开发的。

3.教学方法

在研究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时,笔者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即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问题。换言之,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二者之间的变化和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因此,本文也从两个角度来阐述目前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一个是研究人员和行政文件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另一个是我们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以及教师所描述的教学方法。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中,关于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有如下要求:[1]

“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课程标准》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得到了提倡,并强调“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15]

除了教育部文件的指导,很多研究人员和专家也研究了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2][22-26]刘道义在总结了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方法后概要指出,“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法翻译教学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多层次训练的转变”。[13]其他方法,如全身反应法、交际法、参与式学习和任务型学习等方法,也是报告和文章中常常提及的术语。

在正式文件和研究论文讨论小学阶段如何教英语的同时,教师也在课堂上进行着他们的实践与探索。前面提及的两个调查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在调查Ⅰ中,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到了小学课堂中实际存在以下现象:

●教学目标更强调知识而非能力,主要表现为词汇和语法教学;

●教学中会采用任务或活动,但是任务的类型单一;

●任务或活动更主要的是为了娱乐而不是学习,因为学习过程和目标的呈现被弱化;

●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很少,更注重的是机械的练习;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

在调查Ⅱ中,笔者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如何处理语音、词汇、语法和技能训练。从课堂观察和采访的原始资料,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教师喜欢并重视语音教学,因为这可以帮助学生拼写和记忆单词,要利用语音来辅助单词拼写。

●教师重视词汇,因为它影响到听力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词汇教学上,并尽量结合情景教学。词汇的记忆主要依赖重复和听写。

●语法是教学中最难的,因为教师不知道哪些该教以及何时、如何去教。教语法时,教师常常试着创造情景来呈现语法结构,然后在情景中练习,但也抱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的语法错误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饶恕,教师对语法错误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教师同意应该训练综合技能,但阅读更难。教师(67.5%)在听力和阅读技巧的训练上感到困惑。

总之,根据文件要求、研究论文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来看,在我们试图确定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时,很明显地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也正因为如此,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行动研究正在逐步形成趋势,这将有助于在未来几年逐步缩小这种差距。

(二)课堂的实际情况

在全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已将近10年。尽管小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实际课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课时还没有达到国家课程要求,并且农村和城市小学之间所开设的课时数存在较大差距。正如陈琳指出的:“边远地区的小学,能维持一周2节已属可贵,而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每周竟能有5~6节英语课。”[3]

在调查Ⅱ中,我们要求教师对他们在教学中能够使用的设备以及实际使用设备的频率进行排序,其先后顺序基本是磁带录音机、多媒体设备、语言教学软件、网络设施、语音实验室和英语图书馆或阅览室。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全国全日制小学课堂开设英语课,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还采用了一些特殊措施,如通过电视节目进行英语教学等。此外,还成立了小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形成了小学英语教研员体系,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强后盾。

(三)教师资格和教师培训

为了解决英语教师短缺问题,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措施,紧急组织培训或招聘英语教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4]

●重点培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和辅导教师。

●转岗培训。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其他学科在职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合格后,转岗从事英语教学或兼职承担英语教学辅导工作。培训工作由各级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和中小学教研室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承担。

●加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扩大和提高师范院校培养小学师资的规模和能力。

●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举办英语专业班。一些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改建为中等外语师范学校。

●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鼓励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小学任教。

●英语师资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积极利用英语电视节目、录像带、光盘和录音带等资源,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以上努力,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情况有了极大改观。直至2008年,教育部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师数量增加到293421名。田

尽管小学英语教师大幅增加,但师资问题仍然严重。师资缺乏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英语科目或者小学。回顾我国的教育历史,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除了计划中的职前和职后培训,还启动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计划。例如,“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从2000年到2003年间培训了将近10000名重点中小学教师,其中英语教师大约为1000名左右。“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等级标准(试行)及培训、考核、认证体系”也于2005年开始。此外,2010年开始的“国培计划”也由政府投入巨资开展教师在职培训。这些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师培训无疑为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小学生大约有1.03亿,其中5400万人处于三年级到六年级之间。如果所有的小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学英语,那么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大约是138.56∶1。如果英语教学延伸至小学一年级开始(这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县城是一种趋势),学生和教师的比例约是352.6∶1。因此,英语教师的缺乏以及针对低幼学生的英语教学仍然将是未来几年的突出问题。

三、反思与讨论

研究世界各国的语言政策与课程设置不难发现,尽管“何时开始”或“尽早开始”外语学习在学术领域有着激烈的争议,很多国家的英语教学政策仍是从小学开始设课。[28-30]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回顾过去九年的实践,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学开设英语存在以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缺乏合格的教师是最严重的问题。数据记录表明,从2001年开始,教师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数量增加不一定意味着质量提高。在大城市,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师资压力的问题还不很严重,但是在乡镇和农村,经过正规培训的英语教师仍然短缺,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问题都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其次,虽然大部分地区小学已经在开设英语课,但是英语作为一门课程的合理性并不使人乐观。有几个重要问题仍然比较模糊,例如,《课程标准》中小学英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仍不够清晰具体,适合我国小学生的教学方法仍在研究中,评价体系也还没有建立。

再次,在小学开设英语课是这次新课改重要任务之一,但是英语课程如何融入小学课程这一问题还未解决,如,课时不够的问题。此外,小学英语学习和中学英语学习还没有形成衔接,因为小学生是否学了英语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还未达成一致。当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师必须面对50个学生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时,如何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最后,教材的商业化趋势也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他们不得不从30套教材中为本地区选择教材,而教材使用的多元化在教师能力差异大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

因此,鉴于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局限和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建议一:改善新教师聘用制度,督促在职教师发展并提供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目前,由于受过正规训练的英语学科大学毕业生增加,小学英语教师的入职情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新教师的聘用制度还有待完善。在这一制度中,要强调候选人从事英语教师职业的潜在资质,作为教师的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应该是鉴别的重要因素。对于在职教师,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与评价体系相吻合的在职培训体系无疑至关重要。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应该以教师发展为导向,使教师的人格发展与职业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建议二:严格把关教材出版。

在过去九年里,我国有30套不同的英语教材供小学选用。通过这九年的实践,教材的优劣与适切性已经有所反映,教育部应该组织独立机构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和评价。教材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教材使用情况的反馈,教材中的内容选择、编写思路和编写方法是否恰当,以及它们在多大范围内使用等。统一教材质量水平,减少教材数量可能有助于保持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并避免地区间的差异过大;

建议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一个适切性更强的全国性计划。

目前看来,关于小学是否应该教英语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如何应对目前参差不齐的混乱状况,减少影响小学英语发展的因素,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笔者认为过去九年的一个重要教训是我们应该首先理解教育改革的渐变特点。也就是说,教育领域的任何变化或革新,只有当其不再仅仅停留于文件,比如课程、大纲或教材,而是深入到课堂实践才能起到作用,而课堂内的变革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的。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师严重缺乏的基础上硬性全面推进,势必面临诸多操作性问题。

因此,制定良好完善的下阶段计划极其重要。这一计划应该包括对全国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全面调查以及对低幼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有计划地改善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以及加强地方管理部门对英语课程设置意义的理解。鉴于目前提前开始英语学习的趋势,如一年级甚至有的幼儿园就开始,政府政策应该起到引导与调控作用,避免盲目跟风现象。另一个指导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简单易行的教学评价体系。

总之,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与管理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政策之一。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人会否认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值得用更系统的方法加以研究并正确引导。我国在过去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所出现的问题也是足以令人深思的。

结语

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全日制小学英语的发展历史以及对现状的反思。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停止争论小学是否有必要开设英语,而应该加紧研究我们碰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笔者想强调的问题是:政策制定者应该反思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制定一个全面、良好的计划,这是小学英语走好下一步的关键所在。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学术领域的专家需要同心协力,其他国家的经验与研究也值得考虑。[29][30]

标签:;  ;  ;  ;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