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斯拉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斯拉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斯拉夫一直是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是在南斯拉夫地区被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成为欧洲主要的战场之一;而冷战后最大一场战争——科索沃战争又是在南斯拉夫疆域之内爆发的。
今天,南斯拉夫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又一次经历着重大的国内政治变化,这预示着南斯拉夫将进入一个既能充分展示其能量、又必定遭逢艰辛的崭新历史阶段。
传统体制的“叛逆者”
在现代国际关系史和现代化转型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地处巴尔干一侧的南斯拉夫一直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是在南斯拉夫地区被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成为欧洲最主要的战场之一;而冷战后最大一场战争——科索沃战争又是在南斯拉夫疆域之内爆发的。
如果说到几十年前对传统计划体制和高度集权模式的“离经叛道”,南斯拉夫又是最早的“肇事者”。实事求是地说,是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当时被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党情报局“革出教门”之后,最早开始了对新的管理模式的艰苦探索。
南斯拉夫之所以在国际政治中居于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是它所处的异常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地缘背景:南斯拉夫的宗教、语言、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同时又雄踞遍布崎岖山地的东南欧战略要地,为当今世界上所罕见;另一方面也因为南斯拉夫人民历来在大国关系扑朔迷离的历史重大转折关头的独特表现,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天,南斯拉夫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又一次经历着重大的国内政治变化,这预示着南斯拉夫将进入一个既能充分展示其能量、又必定遭逢艰辛的崭新历史阶段。
几周局势跌宕起伏
10月6日, 南斯拉夫反对派领袖科什图尼察以“南联盟新总统”身份在国家电视台发表演讲,随后,美、欧、中、俄等国政府对科什图尼察当选正式表示承认与祝贺。至此,连续几周来在南斯拉夫地区的动荡局势告一段落。
虽然这几周以来,南斯拉夫的形势跌宕起伏:支持科什图尼察的反对派群众与前总统米洛舍维奇控制的力量一度发生激烈的冲突和对峙,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主要建筑物曾经被焚烧起火,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话来说:“南斯拉夫的政治对抗达到了极点。”但是,南斯拉夫的这场政治危机毕竟是以和平方式得以结束。整个冲突过程中,军队恪守中立,一度暗示要使用武力手段的米洛舍维奇和以他为首的前执政党塞尔维亚社会党终于接受了宪法法院的裁决,并且向新任总统科什图尼察的当选表示祝贺。尽管形势还会有反复,但宪政民主毕竟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与此同时,南斯拉夫政治危机又不完全是一个国内过程。它几乎自始至终都与国际社会的各种力量、首先是与各大国以及联合国发生着微妙的关系。
而且,南斯拉夫发生的政治危机,虽然有人民群众的自发参加,但显然又夹杂着某种程度的政治操纵和政治影响。南斯拉夫查查克市市长韦利米尔·伊利奇就承认,在危机中,他所指挥的一支2000余人组成的“突击队”既猛烈冲击议会和电视台,同时又假扮治安警察并与游行群众“亲如兄弟”的形象化表演,起了动摇武装人员的信心、给示威人群鼓动打气的作用。
科氏当选内外因素
在9月24日南总统大选结果公布之前, 米洛舍维奇和科什图尼察两人之间究竟鹿死谁手,连最大胆的评论家都不敢妄言。而且,就总体力量对比而言,米洛舍维奇还占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执政地位对于一场在宪政并不发达成熟的国家举行的选举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米洛舍维奇不仅精心组织了参与总统竞选的每一个细节,而且突然宣布提前大选,使反对派措手不及,以至于迟迟推举不出能代表所有反对党的候选人。同时,抗击北约侵略和科索沃战争之后的重建工作也确实给予米洛舍维奇很大的政治资本。所以,从竞选一开始,米洛舍维奇就占有主动地位。
但是,就科什图尼察来说,虽然过去10年中,他并不是反对党的主要领导人,从政以前的主要经历只是一个学者。但是,与招摇过市的其他竞选人相比,科什图尼察一向轻装简从,开着一辆破旧的南斯拉夫牌小汽车深入居民区。从政治上说,他既坚决主张维护南斯拉夫的统一,但又思想开明,作风民主;既反对米洛舍维奇现政权,又坚决反对西方所要求的把米洛舍维奇交往海牙国际法庭受审。他清新明快的风格显然在很短时间中博得了民众的好感。
也许,与科什图尼察个人影响与魅力相比,南斯拉夫的民意向背更是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早在50年代前期,南斯拉夫便开始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经过几十年体制变迁和发展经济的努力,到80年代,南斯拉夫已经是所有中东欧和东南欧国家中,经济搞得最活跃、生活水平相对较好的一个国家。但是,东欧剧变以来,南人民的生活水平从年均收入3000美元一下子跌到不足900美元, 连年的战争更是使得南经济陷于深重的灾难之中。反对派抓住民众急于改变现状、恢复经济的心态大力宣传“南斯拉夫经济复苏的焦点在于米洛舍维奇下台”。因为只有米洛舍维奇下台,美欧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才可能取消制裁、恢复援助,南斯拉夫才可能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振兴经济、改变现状。
西方国家当然对此心领神会,欧盟许诺一旦米洛舍维奇下台,就取消自科索沃战争以来的对南联盟的经济制裁;《华盛顿邮报》日前透露,美国通过直接向反对派提供资金的方式影响南政局。虽然,科什图尼察多次明确表示反对西方国家对南大选进程的干预,而且在一般民众及国外舆论中,科什图尼察仍被冠以“反西方”、“民族主义者”的帽子,但显然,米、科之间的政治交替意味着南斯拉夫经济起死回生的转机,这一点不能不引起人们格外的注意。
相形之下,舆论认为在这场政治危机中,作为米洛舍维奇政权盟友的俄罗斯始终未能给予米洛舍维奇有力的支持,而只是保持距离观察事态发展,甚至停止派遣观察第二轮总统大选的议会代表团,还劝说米洛舍维奇“要与反对派对话”,这无疑使得支持米洛舍维奇一派的民众产生疑惑。至于南总统大选中究竟是否存在舞弊现象的问题,俄罗斯居民的民意测验表明,只有6 %的人相信导致科什图尼察未过半数的第一轮选举结果是“可靠和清白”的。这显然也大大牵制了俄现政府对米洛舍维奇支持的力度。
南联盟往何处去?
诚如科什图尼察上台之后所称,解决南斯拉夫的统一问题,是他施政纲领中的当务之急。从目前情况看,处于南斯拉夫内部的科索沃、黑山、伏伊伏丁那不同程度上不满意于米洛舍维奇时期的联盟制度,黑山甚至拒绝承认大选结果。而按照科什图尼察的治国方略,他希望构建的是一个“非对称式联邦制度”,也即赋予不同的组成部分以不同的权利和权力。科什图尼察甚至认为,这也许是可以解决波黑的塞尔维亚共和国问题的方法。在科什图尼察10月6 日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次演讲中就曾明确表示,他将让黑山最强大的政党社会人民党的成员担任南联盟总理,以此来改善南联盟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米洛舍维奇本人的去向,曾经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西方为了换取米洛舍维奇让出政权,曾经考虑过“撤销米洛舍维奇的战争罪责”。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驻南斯拉夫代表金斯比尔就曾有过这样的透露,但马上遭到了安南的否认。在西方要把米洛舍维奇送上海牙法庭的一片呼声中,实际上,除了白俄罗斯、俄罗斯、罗马尼亚之外,几乎很少国家愿意接受米洛舍维奇这样一个“政治避难者”,包括哈萨克斯坦最近也表示,米洛舍维奇“最好是留在自己的国内”,甚至连俄罗斯媒体都曾透露官方对接待米洛舍维奇并不感兴趣。
如今,米洛舍维奇明确表态要留在国内,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争取下一任总统胜选,这既表示了一个政治家不甘败落的姿态,也避免了因其出走而使国际事态复杂化。
最为令人关注的是南联盟经济恢复的前景问题。决定这一前景的首要因素是资金问题,对此,目前有三条争取的途径:其一是由“巴尔干稳定协议”所确定的8个工业国家对南的经济资助。 虽然这方面还存在其他巴尔干国家的竞争,但美国已宣布将向南提供5亿美元, 欧盟实际对南资助也决不会在这一数字之下。其二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但这首先要看科什图尼察是否能够接受国际金融机构提出的体制约束要求;其次要看南斯拉夫能否再接受一次“硬约束”条件下的复苏与转型的折腾。从80年代以后的改革经历看,前南斯拉夫人民对此并不陌生,也并非没有成功的经历,主要是后来的民族主义问题抬头,使得整个改革陷于停顿。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民族关系、联盟制度有所健全的前提下,经济的好转并不是没有可能。最后,是私人投资,就目前南基础设施与市场情况看,这是一个难以寄予更高希望的来源。
此外,现任执政党联盟能否担当重任,也是令世人瞩目的一个问题。不光科什图尼察本人显然没有治国经验,在整个反对派内部还政见不一,尚须整合。而且,米洛舍维奇及其夫人在议会还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都是对新政权的考验。观察南政权今后是否巩固的一个重要标尺也许是人民群众对民主体制的认同程度和领导人对民主的理解深度。一向批评西方的科什图尼察完全有可能极其关注在本土条件下民主制度的建设。
而南政局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表面上看,美欧多年来对米洛舍维奇政权所施加的压力有了一个令其高兴的结局,而俄罗斯对南形势判断的偏差——俄多家媒体称,直至伊万诺夫外长亲自访南实地观察之前,俄一直认为胜数在米洛舍维奇一边——使得俄在今后影响巴尔干事务方面要大打折扣。作为调整的表现,是俄迅速转换立场、支持科什图尼察当选。对此,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赞不绝口:“这太重要,太重要了”。
但是,从长时期看,一个美国主导下的西方影响在欧洲边缘地区迅速扩展的过程,是否一定就会取得如其所愿的结果?这并不是从南斯拉夫一时一地就立刻能够下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