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工作时间_档案管理论文

论档案工作时间_档案管理论文

档案工作时间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作时间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0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本质,人类任何活动都与它们密切相关。时空观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档案学的所有理论,也不能离开它们,档案工作时空观理应成为档案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仅从时间角度出发,谈谈档案工作的时间观。

1 时间性及其在档案工作中的认识论意义

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其活动的性质、形式、方式方法、过程等,无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和规定。档案工作的性质、形式、方式方法、过程也要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和规定。首先,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的先后顺序、过程之间的间隔长短以及事物存在和过程的延续。其次,档案工作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客观来说,时间本身就是所有事物的一种基本性质之一。而且,档案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物质,档案工作中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档案存在的基本方式。对档案工作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的研究,是我们认识档案工作中其他问题的重要出发点。再次,时间和空间的具体表现形态和特性是多样的、可变的,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有其特有的时空关系。物质运动必定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我们要从事物的运动过程去考察它的时空关系。

2 过程论、发生学及其在认识档案工作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1 过程论及其在认识档案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在讨论档案工作时间性时,我们要把握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过程”。过程与时间既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运动产生时间必须经由过程来具体表现功能和性质。过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档案工作的又一个重要角度,一个更为具体、直接的角度。

所谓过程论,指就具体世界(如档案世界)对过程特殊性的哲学称述。当我们就档案工作进行过程特殊性的哲学描述时,它叫做档案工作过程论。在辩证法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①

档案工作过程论可以按宏观、中观和微观时间性,分解为档案工作历史过程论、档案工作阶段过程论、档案工作发生过程论、档案工作循环过程论、档案工作环节过程论等。

在探讨时间性时,过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从认识的角度看,只有过程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着力点。过程能够具体确定时间性质和时间量度。因此,时间能够通过过程来决定事物的简单性和复杂性。我们通过对档案工作过程的认识来认识档案工作的时间性。可以说,过程论就是我们认识档案工作时间性的最好的“抓手”。

过程的根源在于矛盾,过程就是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档案工作的过程总体上就是解决档案分散形成和长期有效利用的矛盾,这一总体矛盾分解为各个具体矛盾,构成了档案工作的全部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过程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事物过程的本质。档案工作过程的矛盾特殊性决定了档案工作过程的本质,即档案工作为利用服务,档案工作中一切过程的归宿都在于此。

过程是有效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就档案工作过程而言,一方面,从归档到利用,这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有限过程;另一方面,从档案工作中观时间性上来看,文档工作整体上处于一个无限的循环过程(参见本文后面的有关论述)。同时,从事物的发展角度看,档案工作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目前,档案工作数字化的转型就是一个向一个更为复杂、更加高级的过程迈进。

2.2 发生学及其在认识档案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发生学方法(genetic method)是一种与时间性相关的哲学方法,即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的方法。主要特征是把研究对象作为发展的过程进行动态的考察;有分析地注重考察历史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发生学方法是构造科学知识逻辑体系的重要方法。与其密切相关的有历史比较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它们都是我们认识档案工作时间性时常用的方法。

发生学关注事物发展的过程,在档案学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比如,我们常常在定义档案时采用发生定义的方法。在定义档案时,我们为了将档案与文件区分开来,以“归档”或“保存起来”等过程含义作为种差,这就是发生定义的方法。

3 档案工作的宏观时间性

宏观上,我们要把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来看待,并把过程论作为研究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论依据,如档案起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档案工作的发展等。从档案起源问题开始,我们就要运用哲学关于时间性的观点,以过程角度看待这一问题②。

档案学必须关注和研究档案作为一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关注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档案史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将这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完整地清晰地展现出来。对于档案和档案工作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关乎档案学的基本结构。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档案学大厦就缺少了相关的基础,大厦就无法确立。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物质载体、信息载体(符号)与内容、管理方法与制度、管理机构、管理思想等要素的历史演变。

此前,我们比较关注物质载体的演变,有了基本的研究基础,但还需要继续深入;同时,对新载体的出现需要我们不断地了解新知识、研究新事物。对于信息载体(符号)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刚刚开始③,结构尚不完整,内容尚不丰富。当然,对档案管理方面的历史研究与对档案本身的历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可以称为档案管理的思想史。档案思想史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它要告诉我们前辈档案学家和档案工作者是怎样思考的?这些思考有哪些历史进步性?他们如何达成了这些思考?第二,它要告诉我们:中国的档案学受到了哪些外来影响——苏联、欧美,抑或是亚洲其他国家的?中国人是如何消化这些外来影响以使之适应中国的档案工作实践?第三,它要证明或称说明档案学术的思想独立性,并最终说明中国档案学者的学术主体性。(不但是其他学科的学者,甚至是档案实际工作者,都曾经或仍然对中国档案学者的主体性价值有所怀疑)。

在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连续性的同时,还应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有很多,技术的方法是经常使用的方法。目前,我们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类与档案工作有关的历史划分为无档案阶段、单一再现工具阶段、叠加再现工具阶段三个部分④。当今中国的档案工作正处于单一再现阶段向叠加再现阶段转型的时期。

时间属性中还有方向和量度的问题。就历史宏观性来说,总的方向是向上、向前的。虽然期间也存在短期的反复,但基本方向不变。关于宏观历史时间的量度问题,有两个基本点:第一,我们在划分历史阶段时,可以给出各个历史阶段的时间量;第二,整体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状态。

档案工作时间还有一个重要属性,即档案工作时间的价值意义。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要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档案核心价值的实现是档案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它也是档案时间的根本目的;二是档案工作时间具有成本,没有资金投入,就没有档案工作时间。任何对时间的浪费和误读、任何不作为都是对社会投入和需求的“犯罪”。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中国的档案工作时间没有与档案工作价值实现相对称。我们在档案核心价值实现问题上,采取了不够积极的态度和做法。

4 档案工作的中观时间性

档案工作的中观时间性是指它所属的实体(哲学意义上的实体,又称本体)发展的循环过程,即文档连续体的运动循环。其具体理论内涵涉及以下内容:

4.1 文档连续体的运动循环

档案作为一种事物,它有一种特殊性。即:它是另一事物的后续发展阶段,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自体过程,它只是某一实体(原始符号记录)单一生命过程(不包括后续的运动循环)的最后阶段。这种无限循环的实体运行的过程包括:

……人类实践活动(前一个过程的承续)→原始符号记录(裸实体)→文件(经过加工而成的事物)→档案(经过再加工而成的事物)→回归人类实践活动(新的过程的开始)……

原始符号记录、文件、档案这三个阶段还可以表达为:出发点、执行点和复归点。它表现了业务工作者(实体形成者)、文书工作者(文件管理者)、档案工作者(档案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分工,其中业务工作者(实体形成者)赋予档案的内涵和根本价值,文书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分别赋予其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价值,整个循环过程表现出不断地蜕变过程。由此形成了文档连续体的运动循环公式:

……人类实践活动(源头)→原始符号记录实体(出发)→文件(执行)→档案(复归)→人类实践活动(新的出发点)→原始符号记录实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过去常常把档案作为文件的“归宿”,这只是说明了这一过程的前端关系,未说明这一过程的后端发展过程,而后端才是档案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所有“归宿”似乎不及“复归”更能表达过程的核心价值和存在意义。复归的含义是:文件来源于社会实践,并通过成为档案被社会再利用而复归于社会实践,由此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过程。

这个循环过程由于档案复归实践的范畴指向不同,可以分为“内循环”(内复归)和“外循环”(外复归)。即:档案复归实践是在单位内部进行的,称为内循环;档案复归实践的范围扩大到单位外部(亦包括本单位利用),称为外循环。一般地说,公共档案馆的档案利用工作多表现为外循环,单位内部档案部门的档案利用工作多表现为内循环。但基层单位的档案复归由于单位性质不同而具有巨大差别,如社会公共管理机构(房产中心、派出所等)的档案复归大量地表现为外循环。即使是一些较为封闭的部门,少量的外循环也是存在的,因为不存在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孤立存在的部门。比如:某些高校毕业生出于出国留学等目的,回校复印成绩单(档案),该成绩单的内容就会进入他(她)在外单位进一步求学的新过程。

在以上文档连续体的运动循环过程中,也存在着运动速度及其时间量度问题。从档案工作角度出发,我们主要需要清晰两个问题:

第一,从运动速度而言,档案管理的过程较前端呈现趋缓的状态,个体甚至会出现一定的运动休眠期。

第二,归档时间是这一运动过程的重要时间点。这一时间点的确定是否科学?实际工作中是否按时完成了归档工作?是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4.2 档案管理在文档连续体运动循环中的位置——兼驳“前端控制”

在上述文档连续体的运动过程中,档案管理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此前,曾产生了所谓的“前端控制”的理论。但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吗?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原因有二:第一,它夸大了后端(档案管理)对前端(文件管理)的影响。事实上,后端对前者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不能用“控制”来描述,而只能用“反馈”来描述。即使是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控制”(如对归档文件提出一些形式上的要求,也有人称之为“倒逼”),也是被授权进行的。档案工作者不可能具有直接“控制”前端的权力。第二,如前所述,它没有描述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后端对下一个循环起点的影响。笔者认为,档案工作在文档连续体运动过些的位置,概括的描述是:反馈前端,复归实践。表达式为:

促使改进文件管理工作←对归档文件进行反馈←档案管理→档案作为凭据和参考参与新的人类实践活动→形成新的符号记录实体

说明:第一,档案管理来源于文件管理,文件管理是它的前提,档案管理是文件管理的接续。作为后端,档案管理通过反馈对文件管理(前端)产生影响,这种反馈主要是指后端具有对前端的评价权,并通过评价提出适当的意见或建议;第二,作为单一过程的末端,它同时也是下一个过程的复归点。复归的方式是它对后续工作有凭证和参考作用,即:以档为据、以档为师。它以后端变前端的方式,宣布自己的复归。

由以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档案运动过程属于该本体运动过程的一部分,相对于档案而言,该本体的运动过程是一个更大的运动过程,这就是档案工作的中观时间性。

4.3 档案自然形成规律

在上述文档循环范畴内,按照档案管理(复归点)与以上所述运动出发点(实体形成)的关系,形成了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理论。

曾三同志在1959-1962年间提出了要尊重“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思想⑤,这一理论的产生在中国当代档案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回答了以下四个基本问题:第一,档案是怎么来的?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特别是与形成单位的关系;第二,“档案自然形成规律”提出了对档案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的要求,特别是要按照全宗原则进行管理;第三,档案的主要功能变化及档案室、档案馆的分工问题;第四,档案形成与运动的过程问题。

实际上,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的档案工作时间性:“档案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特别是与形成机关的关系”及“档案的主要功能变化及档案室、档案馆的分工问题”主要与宏观、中观时间属性有关;“档案形成与运动的过程问题”与中观、微观时间性有关;“对档案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的要求,特别是要按照全宗原则进行管理”则源于宏观、中观时间性,具体操作表现为微观时间性。

4.4 档案有意识形成理论

在上述文档运动循环范畴内,按照文件管理(中间执行点)与档案管理(复归点)的关系,形成了有意识形成理论。有意识形成理论基本观点是:文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档案,文件转化为档案,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结果。具体地说,从文件管理到档案管理的过渡,是文书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有意识活动的产物。

4.5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由于实践本身的驱使,在中观时间性的范畴内,它成为人们自发、自在、自觉的研究对象。上述文档连续体循环理论可以视作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全方位探讨文件从产生直到转化为档案永久保存或销毁的全部运动过程的理论。其核心是研究文件运动的各个环节与流程。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文件从其产生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运动过程;第二,按照文件价值形态的区别,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三,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等之间形成内在的对应关系,并共同构成一个完成的整体。

4.6 档案定义的时间内涵

档案的时空属性也会反映到档案定义中来。目前,笔者把档案定义为“档案是保存起来的原始符号记录”⑥。在这个定义中,有两处内容与档案工作时间性有关:

第一,档案定义中档案的根本属性——“原始性”是一种时间属性,它来源于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即实践活动中的原始性。原始性是档案作为一种符号记录不同于其他符号记录的根本点,并表达了它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即:档案的形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实时性”。这种实时性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它是一种时间属性,但它不止是一种时间属性。这种时间属性与它的根本属性有关——实时性规定了原始性。这是一种实体(本体)意义的属性,即本源意义的属性。

第二,由于必须与循环中的其他阶段相区别(即种差),档案定义中必须表现文档运动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在定义中的表达方式是“保存起来的”。文件是运转和执行阶段,档案是保存和利用阶段。所以“保存起来”是一种阶段性的表现,使之与文件相区别。

总之,“时间”不仅仅是“时间”,时间还可以规定属性。“实时形成”或“自然形成”与档案定义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可以成为区别档案与非档案的根本标准。找到并运用这一标准,在档案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5 档案工作的微观时间性

档案工作的微观时间性是指它的自运行过程,这个过程是档案管理的具体过程。档案工作的微观时间性,即它的自运行过程,是档案工作独立的自我世界的具体表现,它有着自己完整的结构形态(档案管理工作的诸环节及其相互联系),也有着完整的性质形态(资源性、服务性、机要性等)以及完整的量度体系(如保管期限、开发时间等)。并且通过这一独立、完整的特殊过程,档案工作把自己与其他运动过程区别开来。

我们要注意过程完整性(事物在过程中的整体性确定)这一概念。如果档案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有所欠缺(如某些程序的被忽略),必然导致事物(档案工作)本身的欠缺,进而导致某种功能的欠缺。细节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产生关键性作用,就是在于它导致过程整体的崩溃。

在档案管理学中,档案工作微观时间性具有具体的操作意义。我们常常说到档案工作的诸环节(有六环节说、七环节说、八环节说等),并把诸环节的操作方法作为档案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种微观时间性的具体体现。在档案管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必须重点解决这个档案个体运动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档案管理的应用理论基本上是围绕档案管理各环节展开的,包括档案分类理论、档案保管技术、档案鉴定理论、档案编纂理论、档案服务利用思想等。经过不断地发展、提炼、整合,目前形成了“三个体系”的思想。

“三个体系”包括“资源体系”、“安全体系”、“利用体系”,它们是档案工作诸环节的整合,是档案工作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表现和提炼。“三个体系”既是一种空间配置概念,也是一种时间观念,进而形成一种管理思想。在表现时空概念的同时,它具有了人文制度的内涵,是认识的升华。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②丁海斌.档案起源新论[J].档案,1989(6):27~30;丁海斌.档案学三题小议——档案定义、起源与档案学科属性[J].档案学通讯,2008(2):20~23.

③丁海斌,刘维贵.档案·虚拟·历史——关于档案虚拟的符号论解析[J].档案学通讯,2008(5):16~18;(6):26~29.

④丁海斌.论档案技术工具的演进及对档案工作的影响[J].山西档案,2004(4):16~19.

⑤参见曾三《档案工作者应该正确地掌握档案的自然形成的规律》(载《档案工作》,1960年第11期)等文章。

⑥笔者在以下两篇文章中谈过档案定义问题:《档案学三题小议——档案定义、起源与档案学科属性》(《档案学通讯》,2008年2期)、《从实物与事物的角度论档案形成规律(下)》(《中国档案》,2010年4期)。本文对档案定义有所修正,另文阐述修正原因。

标签:;  ;  ;  

论档案工作时间_档案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