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探讨与发展实践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理论探讨与发展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中小企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探讨

(一)企业国际化概念的提出

国际化是20世纪以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那么如何来界定企业的国际化呢?目前,有关企业国际化的通行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是一种在外国市场的投资模式,可以用理性的内部化、所有权和区位优势的经济分析来解释;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是一个持续的演进过程,公司随着知识与市场投入的增加而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包括内向和外向两种模式;第四种观点认为,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日益意识到国际交易对其未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应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

上述几种观点分别阐述了企业国际化的某一方面,由此可见,现在还没有一种统一的定义。这里,不妨简单地把企业国际化概括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跨越国界的过程和趋势。如果从这种认识出发,那么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早就开始了。早在1868年,美国胜家缝纫公司就已经在远离美国的苏格兰的格拉斯格设立分厂,这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跨越国界的开始。不过,长期以来,企业国际化理论关注的重心是大企业、大公司,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被看作微不足道的研究领域。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与国内投资相比,海外投资风险大、成本高,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生存并得以发展?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原因分析

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是从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始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引起了学者们对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兴趣。

20世纪60年代初,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一项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从而开创了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此后,研究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大流派:经济方法和过程方法。经济方法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过程方法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Uppsala国际化模型。①

1.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门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降低了各国对资本跨国界流动的限制,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信息内化和知识创造的成本,从而为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信息获取和知识创造的高成本,而信息化的发展则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这些障碍。长期以来,搜集渠道狭窄、搜集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大大扩展了中小企业的信息来源,而且,与传统的信息搜集手段相比,网络大大降低了信息搜集的成本,因此,中小企业也可以高效快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需要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支持,而信息化的发展为这种支持创造了条件。比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础整备机构②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③就通过网络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和信息服务。

20世纪90年代是知识经济④迅猛发展的时期,如何获取更多的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的生产率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企业竞争的决定因素。而信息化的发展使中小企业接触到国际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帮助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不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障碍,而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和知识的内化,获得了与大企业把市场内部化一样的结果,相当于获得了大企业所具有的有形资产的价值。

2.企业家精神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动力。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那么,中小企业应如何突破高成本和高风险对其国际化经营的制约呢?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能力和意愿对企业经营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会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产生决定性影响。

所谓企业家精神包括以下性质:具有能够看到新组合的能力;有开发这些新组合的愿望和行动;认为按照自己的愿景做事比理性的计算更为重要;具有能够说服他人向创新项目投资的能力;能正确地把握时机。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能力,即通过不断地改善、组织和创新,以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果。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资源都是有限的。然而,由于受规模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市场力量和经营资源,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发展,并与大企业竞争,企业家精神就显得尤为突出,企业家的作用也更加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战略是对环境的一种反应,企业家精神反映的是环境与战略间的匹配。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家对环境的判断以及采取的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加里·奈特也指出,中小企业通过采用营销创新、强调质量以及通过专门化生产实现产品差异化而受益,这些战略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精神。⑥此外,对国际化保持高度敏感,适时调整营销及其他战略,为国际化做好准备等也与企业的业绩相关。

结合90年代日本自身的经济环境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家对经济环境的反应。首先,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应对策略之一。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减少了国内中小企业的订单,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其次,中小企业国际化也是为了顺应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90年代日本经济服务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也开始考虑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产品跨国界的自由流动及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信息的普及,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小企业只要能够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就可以打破经营资源有限所造成的制约,获得新的发展。第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可以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当产品和服务被放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时,市场渠道和品牌可能比产品和服务本身更加重要,因此,只要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有创新精神,就有可能在海外获取新的发展机会。

二 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

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二是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战后,随着系列化生产和交易关系的确立,中小企业成为日本大批量生产的组成部分,在日元长期低估的环境下,中小企业为日本产品的出口做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随着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中小企业也加入到海外投资的行列。

(一) 日本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背景

中小企业走出国界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动力之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在全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小企业作为全球化的参与者也需要在全球安排生产过程,以实现综合产出的最优化。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就是国际分工。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生产要素是不全面、不对称的,而需求是全面的,因此需要用全球的资源满足全面的需求。当机器大生产出现后,人类社会就进入了国际化生产的时代。当前,国际分工的基本趋势是生产分工的全球化、国家分工的综合化以及企业分工的专业化。任何一家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只有集中有限资源专注于核心生产,才能确保优势并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企业分工的专业化突出了企业的核心优势,降低了企业规模对跨国经营的制约,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只要中小企业能够实现差异化生产并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同样可以参与全球竞争。

另一方面,自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制造业海外投资一直呈上升态势,1989年达到高峰,为1829件(参见表1)。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年均投资件数为1000件左右。海外生产比例的大幅上升,导致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海外采购比例维持在40%-50%之间,这给国内的下请(承包)企业及其他交易对象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订单的数量大为减少。

据日本全国下请企业振兴协会《产业空洞化对下请企业影响的实态调查》显示,自1986年以后,母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对下请企业订单额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其中,1986-1990年间影响的比例为23.8%,1991-1995年间的影响比例为47.1%,1996-2001年的影响比例为75.4%。随着系列化交易和承包生产关系的松动,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合作对象,除了企业间的合作、产官学的合作以及不同业种间的合作外,一些中小企业选择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到海外寻找合作对象和新的发展机遇。

注:这里的东盟四国指的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

资料来源:経済產業省“中小企業白書”、2002年。

当然,地区不同,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其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信息搜集能力以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在东盟国家和中国,则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就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 日本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基本情况

1.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整体状况。

以1985年秋日元升值为契机,日本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迅速增加,到1988年达到高潮。1985年之前的海外投资大都以大企业为主,而1985年之后,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到1988年达到59.6%,超过了大企业。此后,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比例一度有所下降,1991年降至39.8%。

资料来源:経済產業省“中小企業白書”、1993年。

从20世纪90年代的整体情况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展显著。据经济产业省《企业活动基本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比例从1992年的6.0%上升至2002年的9.3%,其中,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比例从1992年的7.1%上升至2002年的13.0%。

1992-1996年间是中小企业国际化进展比较快的时期,特别是1995年,中小企业在海外设立当地法人的数量达到132件,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小企业在海外设立法人的数量呈现出下降态势。⑦

2.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地区结构。

从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20世纪50年代以北美为中心,60年代开始向韩国、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后又向东盟国家和中国转移。从90年代的情况看,亚洲地区是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最为集中的地区。据经济产业省《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2002年)显示,2001年度,日本中小企业在北美和欧洲地区设立海外当地法人的比例为29.3%,在亚洲地区设立海外当地法人的比例为57.4%(其中东南亚地区为24.8%,中国为17.7%,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⑧为14.9%)。当然,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投资情况也有所不同。以中国为例,1992年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由此引发了向中国投资的热潮。然而,1996年度以后,这一投资比例又明显下降。

之所以会出现海外投资地的转移,是因为中小企业在不同地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目的有所不同。在北美和欧洲地区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海外销售市场”(占67.9%),在中国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口廉价的原材料以降低成本”(中国为66.7%,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61.8%)。⑨由此可见,90年代日本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集中于亚洲地区是为了降低成本,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3.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出资形式。

根据出资比例的不同,海外投资可以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形式。比较两种投资方式可以发现,合资方式可以从合作对象获得与东道国有关的商业背景知识和商业惯例,便于尽早融入当地的商业运作,然而,合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容易与合作对象发生冲突以及容易导致技术、商业诀窍(know-how)的溢出等。

另一方面,采取独资还是合资形式还取决于当地的法律规定。据日本中小企业综合研究机构和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中小企业海外活动实态调查》(2003年11月)显示,采取独资形式的中小企业比例,在北美和欧洲地区为67.8%,中国为52.7%,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45.8%,东南亚地区为43.6%。这种对比的出现主要和亚洲国家对出资比例的限制有关。值得一提的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国内的市场日渐开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监管也有所放松,因此,在中国采取独资形式的中小企业比重也有明显上升,由1993年之前的43.9%升至2003年的65.7%。

此外,从初次投资的雇用规模看,不论企业自身的规模大小,雇用人数一般集中于40-50人左右;从地区分布看,亚洲地区一般高于北美和欧洲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在亚洲地区投资与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有关。从初次投资的资金规模看,企业的规模越大,海外投资的资金规模越大,50人以下的小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为3900万日元,而101-300人的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已上升为9100万日元。

(三)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因经营业绩恶化等原因而放弃了国际化经营。换言之,一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实态调查》(2000年3月)显示,有48.6%的企业实现了削减成本的目标,有38%的企业实现了劳动力的稳定供应,有31.3%的企业开辟了海外市场,有12.8%的企业保证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从调查结果看,部分中小企业的海外经营效果不理想,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中小企业的海外经营效果呢?

1.事前的信息搜集。

与国内经营相比,国际化经营面临着全新的市场环境,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保证国际化经营的顺利开展,事前的信息搜集是十分必要的。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信息搜集能力不足、途径有限,制约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功开展。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小企业主要是从拥有海外经营经验的日本企业以及有交易关系的金融机构获取相关信息。由于投资地区、投资产业存在差异,这些信息的适用性就成了问题。因此,如果日本国内的公共机构及中小企业相关团体能够提供全面的海外经营信息,将会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搜集能力,增加海外经营成功的可能性。

2.出资形式。

如前所述,海外投资有独资和合资两种形式。从实际情况看,企业的规模越小,在海外投资中就越容易采取合资的形式。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实态调查》(2000年3月)显示,50人以下的小企业的合资比例为53.1%,而301人以上的大企业的合资比例为48.0%。同一调查还显示,出资比例越低的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失败的比例就越高,这主要与从事海外经营的中小企业与当地合作企业间经营方针是否一致有关。经营方针一致而出现经营失败的中小企业比例为12.4%,而经营方针不一致而出现经营失败的中小企业的比例则高达34.4%。

3.海外投资的最高管理者。

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后面临的课题之一是在当地的生产管理,最高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包括与合作对象的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海外投资最高管理者的人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海外经营的成败。日本厚生劳动省《产业劳动情况调查》(2001年)显示,从事海外经营的企业对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战略提案能力、学习语言的能力、沟通能力。具备上述能力的管理者在合资双方发生冲突时,能尽早地对事态做出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对保证海外经营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中小企业要确保海外经营的成功,除了要注重信息的搜集以外,还要加强对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的培养。

除了上述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因素外,东道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优惠措施的中止等因素,也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败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三 中小企业国际化对策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方面,由于其信息搜集、资金、人才力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差,因此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扶助。为此,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际化支援体系。日本中小企业基础整备机构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是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支持的两大机构。

(一)国际化政策体系

在中小企业国际化方面,日本政府主要是从四个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即促进中小企业顺利开展海外业务、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促进中小企业国际交流以及其他促进措施。

1.促进中小企业顺利开展海外业务。

这一政策实施的对象既包括将要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小企业,又包括已经在海外从事国际经营的中小企业。考虑到中小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中小企业顺利开展海外业务的政策主要围绕资金、人才和信息支持展开。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拓展海外业务的资金贷款制度、海外投资信用保证制度和应对海外经济环境特别贷款制度。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由国际化支援机构举办中小企业管理者培训、海外活动现场研讨会等活动。为解决信息搜集问题,由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海外机构、日本商工会议所和全国商工会联合会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支援。

2.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

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政策包括促进进口和促进海外交易两部分。其中,促进进口的政策包括:(1)建立进口信息网络,提供促进中小企业进口的基础信息,举办促进进口的展示会,开展进口业务咨询和指导,举办中小企业零部件、原材料等支援国际采购的样品展览会等;(2)设立顺利推进进口的资金贷款制度等;(3)对中小企业海外技术贸易等所得给予税收减免。通过海外调查和信息提供以及举办中小企业海外样品展览会,为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3.促进中小企业国际交流。

促进中小企业国际交流的政策包括:(1)通过开展海外技术交流活动以及开设创新企业国际化支援网络来扩大国际交流的范围;(2)通过举办中小企业决策者研讨会、APEC中小企业指导者研讨会来增加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促进中小企业招聘活动的国际化等;(3)鼓励中小企业参加国际会议。

4.其他促进措施。

通过开展国际化活动来促进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的提高,通过共同接收外国中小企业研修生活动等,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二)国际化支援机构

为有效实施国际化支援政策,日本设立了专门的国际化支援机构,中小企业基础整备机构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是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支持的两大机构。

1.中小企业基础整备机构。

中小企业基础整备机构简称“中小机构”,是依据2002年12月制定的《独立行政法人中小企业基础整备机构法》于2004年7月1日设立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1)设立支援中小企业国际化建议制度,为中小企业开展海外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和福冈聘请专业的经营支援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别指导;(2)设立国际化课堂,介绍海外经营的最新信息;(3)发表支援国际化报告;(4)对从事海外经营的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公布调查结果;(5)举办国际中小企业会议⑩,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交流。

2.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11)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贸易振兴会,是日本政府为促进贸易发展特别建立的公共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协助推行日本的对外政策,加强同国外的友好经济关系。建立之初,JETRO主要致力于促进出口,以推动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后,工作重点转为帮助外国公司进入日本市场。1998年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合并,加强了研究力量。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2003年10月1日,根据《独立行政法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法》,JETRO重组成为新型公共资助机构,为外资企业和日本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JETRO的主要职能包括:(1)帮助日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东盟国家及东亚其他国家开展更紧密的商务活动,以振兴日本经济;(2)促进外国直接到日投资,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以推动日本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保持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先地位;(3)帮助日本中小企业将高质量的产品、技术和设计出口到世界市场,支持其开展国际业务;(4)开展市场调研,搜集海外信息,通过举办展览会、组织贸易和投资代表团出访,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9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被看作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尽管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优势,如灵活性强、善于创新等,但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高成本和高风险还是给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了挑战。在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占据日本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将是日本企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除了中小企业的自身努力以外,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的支援就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注释:

①Uppsala模型的核心是强调企业在国际化的演进过程中应该不断获取、整合和利用国外市场的相关知识,从而使企业进入“心理距离”越来越大的新市场。

②日本中小企业基础整备机构网站http://www.smrj.so.jp/。

③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网站http://www.jetro.go.jp/。

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可卢普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其内容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设施、信息服务和通信。参见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⑤参见赵优珍:《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探讨与实践经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⑥Gary Knight,Entrepreneurship and marketing strategy:The SME under globaliz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0,8(2),pp.12-32.

⑦経済產業省“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查”、2002年。

⑧这里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指的是中国香港、台湾和韩国,新加坡则被计入东南亚地区。

⑨中小企業総合研究機構、独立行政法人経済產業研究所“中小企業海外活動実態調查”、2003年11月。

⑩国际中小企业会议(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Congress,ISBC),是1973年由日美两国的中小企业界人士倡议成立的,其目的是为环太平洋地区的中小企业相关研究和团体交流提供一个舞台。1974年11月,第一次“泛太平洋中小企业会议”在美国夏威夷召开,与会的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名专家和学者。后来,泛太平洋中小企业会议发展成为国际性会议。在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协议会是ISBC的窗口机构,代表日本参与会议。

(11)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总部设在东京,在日本有38个分支机构,在海外有80个分支机构。现有员工1600人,其中840人在日本国内,760人在海外。

标签:;  ;  ;  ;  ;  ;  ;  ;  ;  

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探讨与发展实践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