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的可喜成果——读《利率机制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喜论文,利率论文,成果论文,机制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来,在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模式中,利率只是作为一个计算工具而存在。与此相对应,对利率的研究也未广泛展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率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利率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利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关于利率方面的研究论文多有发表,也有一些著作陆续出版。然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经济运行中的利率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研究的专著很难见到。浙江大学经济系副主任金雪军副教授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利率问题的研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共20多万字的专著《利率机制论》就是这一研究的成果。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生导师魏埙教授特荐此书并作序,认为这是一部“从内容到体系充满创新精神的学术专著。”
《利率机制论》一书分利率理论史研究、利息率与商品经济、利息率与西方经济、利息率与中国经济、利息率机制与利率改革、利息率与区域经济等章。分析了与经济运行中的利率有关的各主要方面,并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利息与利息率,是经济学历史上最悠久的命题之一。许多经济学大师对此都作过分析并提出过相应的理论。显然,对前人理论的分析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历史继承性与创造性所不可缺少的。《利率机制论》用一章的篇幅集中对利息理论史进行了研究。在对经济学历史上主要的利息理论进行分析后着重对西方利息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从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具体论述和相互影响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至今为止,在我国经济金融理论界对西方利息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进行介绍乃至分析的并不少见,但对两大理论体系集中进行比较研究的,笔者还尚未见到过。因此,可以说《利率机制论》一书推进了利息理论史的研究。
在对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时,有的同志容易产生就金融论金融的倾向。它是和下述两个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其一,与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金融不但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系之中,而且处在一个附属性的地位。这种情况客观上决定了金融方面要解决的主要是本领域内一些技术性、操作性的问题。其二,由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已相当发达,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有很长历史,对金融领域的一些技术性、操作性问题的研究在整个金融研究中也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书籍大量被引进,对金融界一些同志客观上也产生了影响。但是,我国目前处在一个相当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即从原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从国民经济运行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角度来研究金融,研究金融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显得最为迫切和重要。《利率机制论》的特点之一就是立足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研究利率,研究中外利率运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经济杠杆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利息率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由于跨越了就利率论利率的框框,从而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分析研究层次。
正确的方法是一项成功的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利率机制论》运用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大量实际资料的统计计量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广泛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它首先探讨了利率与商品经济的一般关系,再分别研究了利率与西方经济、利率与中国经济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更为特殊的问题——利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不仅使该书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而且提出的观点也更为鲜明。
《利率机制论》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利率问题时,并没有回避经济理论界与金融界所讨论的众多热点问题及其许多观点,而是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并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利率作为商品经济的重要杠杆,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与职能。该书认为客观性、广泛性、双动性、可控性、相关性、灵敏性、直接性是利率的七个基本特征,并把利率的职能概括为衡量职能、平衡职能、纽带职能、分配职能、激励职能、贮财职能与调节职能。在对利率变动趋势的分析中,针对长期来人们普遍认为存在利息率下降规律与近年来有的学者否定利息率下降规律的状况,该书把利息率下降规律的存在条件(即利润率下降规律与借贷资金供过于求)分别同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西方国家具备这些条件,而我国并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从而利息率下降规律是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存在的规律的结论。经过这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它也为改变长期来我们所实行的低利率政策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
如何看待利率的作用,在经济理论界与金融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利率对经济运行的作用不大,另一种则认为有很大作用。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在分析利率作用时十分笼统。与此不同,《利率机制论》通过利率与投资、与企业利润、与货币、与价格、与工资消费、与证券、与汇率等诸多经济杠杆的关系的探讨,并通过大量的实际资料和数据,一方面十分具体地分析了利率对经济的作用机制,说明了利率对经济运行究竟有无作用、作用方向、作用程度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等问题;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利率在战前与战后的西方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前与以后的中国经济中的不同作用问题。通过这些分析,使人们对利率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与明确的把握。
关于我国利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意义,经济理论界与金融界已无争论。尚存在争议的主要是利率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利率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利率机制论》认为,由于利率体系诸缺陷的直接原因是利率管理体制,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又明显滞后,因此,利率改革的关键应是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至于利率管理模式,《利率机制论》对各种利率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尤其是对浮动利率制度与国家间接调控下的市场利率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尽管后者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率模式,但其推行需一系列条件,从现阶段情况看,应实行浮动利率制度。该书对浮动利率制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它是由基准利率、调节利率和市场利率三部分组成的一个统一的利率制度。该书的这些分析及其结论对推进利率改革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利率水平是利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经济金融界中也存在着应实行高利率和应实行低利率的观点之间的争论。《利率机制论》具体分析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它认为,由于我国现阶段存在一系列同时需要解决的任务,如抑制通货膨胀和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引进外资和促进出口创汇等,而它们对利率水平的要求又恰恰相反,因此,既不能实行高利率政策,也不应实行低利率政策,而应实行适度利率政策。并具体探讨了适度利率的界限。显然,与一味坚持高利率或低利率政策的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更为可信,在实践中也更为可行。
与其他利率方面的论著相比,该书的另一特点是探讨了利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该书以浙江省为例,全面分析了由于区域经济的特殊性与区际经济的协调性对利率政策所提出的要求等问题,这对推进区域性利率政策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