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创作的现实特征与困惑_海明威论文

海明威创作的现实特征与困惑_海明威论文

海明威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及其迷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明威论文,现实主义论文,迷惘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文学史教材中,海明威没能与同时代的德莱塞、杰克·伦敦、斯坦倍克一样归纳到现实主义创作队伍的行列。对此,笔者拟作出新的论述。历来的评论家都认为,海明威是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但海明威并没有自觉地领导和发展这个文学流派,他对文学的影响主要在于他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在艺术风格方面,评论家们一般探讨的是海明威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场面和主题。除此外,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那“冰山”理论下电报式的简约、含蓄的文风,至于海明威的创作归属于什么文学思潮,中外评论界似乎没有一致的见解。

有的认为他的作品表现了自然主义的倾向。这主要是因为海明威有点过分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写作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感情和倾向隐藏起来,冷静而客观地描述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内心世界,从不插在读者和人物之间对人物作详细的介绍、分析和评论。可海明威虽然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并不能说他的创作就是自然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乃是不重视对生活现象的典型化,而海明威的作品却恰恰具有将生活典型化的特点。因此,自然主义的观点是难以站住脚的。

也有些批评家认为海明威小说体现了象征主义特征。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史家与批评家哈里AI写作的《海明威的双重性:象征主义和讽刺》一文,阐述了海明威作品中几个重要的典型人物具有象征主义特色,作品中表现出的高山和平原、冬天和下雨、老人、马林鱼及大海都具有象征意义。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海明威作品中运用了一些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就武断地把海明威归属于象征主义这个文学流派,肯怕有些不妥。象征主义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轻视客观描写,而海明威的作品恰恰重在强调作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象征主义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如果只看到海明威创作的表面而不深刻地去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其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创作特色,这对海明威是不公平的。我个人认为,海明威的创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色,只是这种特色更多地被“迷惘性”的迷雾包住了,失去了现实主义应有的锋芒和锐利,但他仍不失为一位严谨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为什么说海明威的创作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呢?!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形象必须真实具体,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也就是说,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决不能只是照像似地照搬照抄,而应透过生活的现象创造出具有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仔细阅读海明威的主要作品,就可以下出这么一个结论:海明威的作品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具体性,典型性,概括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具体性就是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或按照生活规律必须存在、可能存在的事物,并且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作精确的具体的描写。海明威完全遵循了这一创作原则。长期以来,海明威的创作信念就是,作家的主要任务是“直接地真诚地写人”。关于战争文学他曾说过:“一九一五年,一九一六年,一九一七年这些战争年头,发生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最凶残,指挥最糟糕的屠杀,谁不这么写,谁就是说谎”。认为如果一个作家不能真实地表现战争生活,那么干脆“闭起嘴来”。现实主义认为,作家的创作与其生活体验有着紧密关联。时代的影响及作者的经历是海明威创作的主要因素,海明威作品中的许多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大都能在海明威的生活中找到依据。一次大战时期,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受伤的直接后果就是失眠:黑夜里整夜睡不着觉,甚至五年之后,海明威携他的妻子住在巴黎,也要开着灯才能睡好觉,这一生活经历使得在他的作品中,失眠的人处处出现。《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睹徒·修女和无线电》中的弗莱才先生,意识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利,《清洁·明亮的地方》中的老年侍者,都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害怕黑夜。描写这一现象,是对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了血腥战争后,战争给人们留下的精神创伤的一个侧面反映,也从这个侧面表达了作者憎恨战争,咒骂战争的那种强烈的反战厌战思想。

打睹、斗牛、战争、拳击,是海明威平生的几大爱好,而不大喜欢社交和应酬使他觉得生活有些孤独。在他的小说中许多主人公也是这种性格。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里面的主人公,那群没有女人的男人谁都喜欢打赌、斗牛、捕鱼、枪杀、好战,是些不怕死的孤独硬汉子。海明威所以要这么写,是因为战争给他留下的创伤引起的。海明威对战争片面的认识使他常陷入一种悲观主义情绪中。这一点是由其世界观的局限性决定的。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在现实中找不到理想,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出路,感到孤独、苦闷、彷徨和失望。这些主人公的生活和性格往往就是海明威生活和性格的具体写照。这一点在他后来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非洲的青山》,《过河入林》中也有表现。

二次大战后,海明威在古巴认识了一位名叫曼奴埃尔的渔民。在一次远航中,这个生活不太走运的老头却意外地钓到了一只大马林鱼,这条鱼几乎和他的渔船一样长,但在返航的途中,这条大鱼却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这件事后来就引发了《老人与海》的创作。只是小说中的大马林鱼比老人的船还要长两英尺,而不仅仅如现实故事中的与船一般长,这样使得搏斗更残酷,更能体现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硬汉形象,和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思想意识。海明威能喝酒,他的主人公也就早晚都在喝酒,他们“喝下去那么多的啤酒,葡萄酒,茴香酒,格拉巴酒”,而很少有酒精中毒现象发生。酗酒似乎对这些经历了战争及苦难的人有一种魔术般的药剂作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登是海明威主人公群里饮酒算是最节制的人了,但他感觉“当品尝着那颜色发暗,味道发苦的使舌头发麻,大脑发热,肠胃发暖,思想起变化的液态金丹时,”一杯苦艾酒就能“代替晚报,代替往日在咖啡馆里消磨的许多夜晚……代替所享受过却忘记了而现在又回忆起来的一切”。这是因为酒虽不能解忧却能缓愁,且酒能壮胆,酒能体现男人的雄性性格。这也是海明威作品真实具体可感的表现所在。

现实主义还要求作家对生活进行较高的概括和提炼,创造出典型形象来。海明威的创作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次大战时期,整整一代青年浴血奋战沙场,为了所谓的“民主”“光荣”而奋战、牺牲,然而战争结束后,等待这些保家卫国有功军人的只有失业、失学、流浪、乞讨甚至坐牢。战争不但摧残了身体,同时也摧残了心灵。旧的信仰轰毁了,新的信仰在严酷得叫人失望的现实面前还未建立也无可建立起来。他们惘然若失,于是便玩世不恭,麻木不仁,表面上追求感官享受和刺激,寻欢作乐,但却无法消除心中的痛苦和失落感。针对这种社会现实,海明威创作了《太阳照样升起》及《永别了·武器》等一系列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现实。在《太阳照样升起》中,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位美国记者,战争中因下部受伤而失去了性爱能力,无法与他的心上人结合。作家从这个侧面描写了战争给他们生理和心理留下的创伤,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了迷惘、厌倦和失望。在《永别了·武器》中,作者更是直接描写战争。它不仅揭露了战争使人们生理上受到了摧残,而且大胆地揭穿了统治阶级为战争蒙上的所谓“神圣”“光荣”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亨利在一次大战中的不幸经历,他怀着美好的幻想上战场,然而战争给他的除了残酷、杀戮外,似乎没有什么意义。负伤后,人家要他去请功,他对此毫无兴趣,且“一听到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就觉得害臊”,并且说他观察了许久,“所谓牺牲,那就象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

无论是杰克,还是亨利,他们的不幸遭际代表了包括作者海明威在内的整整一代人的共同经历,带着战争留给他们的双重创伤,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充满无限痛苦,无限辛酸,无限怅惘,无限孤独和忧伤。不仅如此,海明威在以后的《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不朽作品中,都成功创造了一批高度概括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那“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形象,常人一看便知道说的是海明威作品中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共同特点。

总之,海明威的作品达到了真实性,具体性,概括性,典型性的高度统一,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还要求作家创作的艺术形象必定是生活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作家的创作要表现一定的倾向性。海明威的创作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海明威的代表作《太阳照样升起》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巴黎为背景,《永别了武器》是以意大利前线作为典型环境来描写的。《老人与海》的典型环境就是大海……海明威所有小说不但主人公性格明朗,而且他们都有确切的生活背景,是生活在具体典型环境中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海明威的作品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海明威创作中鲜明的倾向性则是由其思想的进步性决定的。海明威不但积极地参与生活,而且是一位坚定的反战斗士。他好战是因为他反战。他认为一个作家要有良心,要为值得人们追求的生活而斗争,认为消灭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参与战争消灭发动战争的人,所以他身体力行参加了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甚至对战争的进程有创见性的预见。在第二次大战期间,通过与中国各阶层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接触,了解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些基本情况后,他曾预见性地说过:日本与英美之间一般不会爆发战争,但不是不可能发生,如果日本进攻美国在太平洋或东南亚的基地,战争将不可避免。而事实也正如此。

海明威创作的批判性和揭露性也是非常强烈的,《太阳照样升起》通过“迷惘的一代”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精神危机,把笔端伸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内脏,从精神价值,道德标准方面给予否定和憎恶,而不只是因为反战厌战而盲目地怀疑和否定战争。同样《永别了·武器》也对帝国主义战争作了尖锐的揭露,表现了作者一贯的反战态度。而《丧钟为谁而鸣》更是使海明威的作品从迷惘走向亮丽。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反法西斯侵略的民主战士的形象——乔登,他勇敢、坚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憎恨法西斯,但面对战争的残酷恐怖和法西斯的野蛮行径,没有悲观胆怯情绪;他向往爱情,堕入情网,但爱情并没有影响战斗意志,他考虑更多的是怎样胜利完成任务;他身负重伤,但没有贪生怕死,而是不惜以身殉职,战斗到死。临死前他回顾过去的一生,为自己能够献身于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而感到光荣和崇高。从乔登身上可窥见作者的世界观明显少了悲观主义色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海明威通过长期的创作和思考悟出来了一条生活哲理:在正义战争中和人民结合,生活便有价值和意义。作品中的乔登就是一个懂得了这种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典型艺术形象,海明威也在这部作品中走出了“迷惘的一代”从“追求、动摇到幻灭”的创作模式,小说中的迷雾似乎业已消失了。可以说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在海明威的创作中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是,海明威的现实主义仍然只是一种迷惘的现实主义。

从创作方法来看,海明威无疑是位现实主义作家,但从创作风格来说,“迷惘”是他的主要特征。这种“迷惘”,主要体现在他和他创作的一系列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给他和他的主人公留下的种种创伤以及从中所表现出来的悲观主义情绪。

《永别了,武器》把作者的迷惘风格体现得特别充分。作品着重解释了“迷惘的一代”的形成过程。亨利从一个热情的青年演变为失望、空虚、痛苦、迷惘的典型,正是由于这场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它不但毁灭了无数个生命,也摧残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亨利最后好不容易逃离了战争,然而他心中的信念即女友凯瑟林又在难产中死去。亨利便在怅然的雨中迷失了理想的方向。海明威在作品中以亨利的命运悲剧来强调:战争摧残人的身体,也毁灭人的心灵,战争使人觉得世上毫无幸福可言。饱受战争创伤具有朦胧的反战主义思想的海明威,对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性是难以认识的,因而他无法给他的主人公指出一条正确光明的途径。所以亨利只能出于求生本能消极逃避战争,一旦爱情没有了,于是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作者思想的迷惘决定了他的主人公思想的迷惘,也决定了其作品风格的迷惘。

虽然从乔登的英雄色彩中看到了海明威及其作品的亮丽特征,但乔登身上还是存在着悲观主义情绪。作品的另一人物庇拉尔,一见乔登就说乔登的脸上有股“死气”。无论海明威思想怎样的进步,然战争对他的心灵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因此作者在《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写着:“……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饱孕于人类之中共同一体;因而无论何时你都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是为你而鸣”表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感伤的宿命论思想。

从杰克到亨利,从亨利到乔登,虽然作者表现的悲观主义和迷惘由浓而淡,但迷惘性贯彻了他战争题材的所有作品,同时也波及到他的其它题材的作品,即使是不屈的桑地亚哥,作者也决定他的命运必然以失败告终。

所以海明威的作品虽然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但小说塑造的都是一些幻灭,迷惘,颓废的青年一代形象。这些青年总是从最初的追求,到对现实的怀疑否定,最终走向幻灭或毁灭,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找不到生活的出路。尽管那种时代是那种精神那种状况,但都知道,世界总是在曲折中前进。海明威沉着、冷静、客观、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痛苦与彷徨,但没有沉着、冷静,客观地去发现生活中能让社会发展,生产力进步的积极因素。所以尽管海明威不失为一位严谨的现实主义大师,但他迷惘的创作风格决定他的成就终究是无限中有限的成就。我们尊敬和热爱他的人和他的作品,但更多的是要冷静,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的人和他的作品。

标签:;  ;  ;  ;  ;  

海明威创作的现实特征与困惑_海明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