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00
摘要:唐代的大明宫主要是作为唐代的主要宫殿,坐于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一个拥有50多座殿堂和阁楼。而大明宫的面积则是紫禁城的4.5倍,是法国卢浮宫的8倍。本文是通过对于古代原文的翻译,结合现代考古的资料,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大明宫前朝布局、后寝布局和建筑布局思想几个方面对大明宫的建筑布局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对大明宫的整体布局有个更加完全的认识。
关键词:大明宫;空间;前朝;后寝;布局思想
一、大明宫原文出处——《唐两京城坊考》
《唐两京城坊考》的作者是清代的徐松,字星伯,大兴(今属北京)人,嘉庆十年中进士,《全唐文》则是他在嘉庆十四年总攥写的。后来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唐两京城坊考》是我们研究唐代建筑以及风俗的史料。这些资料不仅仅可以反映出当时一些街道居住百姓的一些生活状态,更是为学者可以更好的了解、研究唐代社会和唐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二、从原文中解读大明宫
2.1 大明宫的建造原因
唐代一共有三个皇宫: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其中最大的一个当属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北 禁苑东南的龙首原上,总的占地面积为 3.5平方公里,以规模宏伟而著称于世。
枟唐会要枠记载:“贞观八年十月,营永安宫。至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贞观九年五月,因为李渊病故,所以工程都停了下来。宋初人宋敏所写《长安志》,是隋唐十分权威的著作,书中专门记述了隋唐长安城:“东内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南接京城之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南北五里。东西三里。贞观八年置 为永安宫,明年,改日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赀财 以助役。(唐高宗)龙朔三年,大加兴造,号日蓬莱宫。咸亨元年(670)改日含元宫,寻复大明宫。”而且在本文中也有提到:“贞观八年置为永安宫,次年改大明宫,备太上皇清暑。龙朔二年,高宗患风痹,以宫内漱湿,命司农少卿梁孝仁修之,改名蓬莱宫。
所以由此可以得出,大明宫最开始的时候是一处专为避暑建的寝宫,是唐太宗专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在公元662年,唐高宗患上了“风痹”,因为太极宫 的位置位于低下潮湿的地带,对于病十分不利,所以对大明宫进行第二次建设,从此以后大明宫就成为了历代皇帝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宫殿,长此已久的使用下去。
2.2 大明宫的建筑布局
2.2.1 总体布局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大明宫的布局完完全全是遵照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周礼》的思想,大明宫的朝寝布局遵照的是《周礼》的制度:前朝、后庭。从原文中对于大明宫建筑序列的描写就可以等到验证。
大明宫的前朝部分的正门是丹凤门,位于正中间,在丹凤门的北侧则实龙尾道,而且北侧还分布着许多的建筑,有含元殿、宣政门、宣政殿、紫宸门、紫宸殿等建筑。这些建筑与丹凤门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位于大明宫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则位于左右,对称布置。原文中写到“丹凤门内正牙曰含元殿,大朝会御之。”有这句话可以看得出含元殿即为前朝的最重要的建筑,所以也是皇帝处理政务及举行朝会、册封等重大活动的场所。根据我们从原文中的解析,大明宫有着双重城墙,分别是含元殿两侧的宫墙和宣政殿两侧的宫墙,从而由南向北巴大明宫分割成了三个区域,而且这三个区域又相对独立,互不关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南面的区域是:丹凤门—含元殿,中间的区域是:含元殿—宣政殿,这两个区域就是我们所指的前朝部分,大朝的所在之地便是含元殿,“大朝会御之”;我们常常说的的“天子常朝所也”指的便是中间区域的宣政殿。再往北面则是指宣政殿以北,这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后寝部分,这里最重要的大殿就是紫宸殿了。从以上的分析就不难得出大明宫是由两部分组成,它也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的。宣政殿在中间,将大明宫分为了两大块:前朝和后寝。
而在宣政殿之后就入了大明宫的后寝的部分。后寝部分主要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建筑都围绕着它分布于四周。从原文中关于对于后寝部分建筑的描写,可以看出大明宫的寝殿集中在北面后庭的东南部分,这主要是因为东侧是龙首山穿过大明宫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地势偏高,不会产生潮湿的环境。修建大明宫的初衷就是避免宫殿的环境潮湿。所以将寝宫宫殿布置在地势高的地方是既合理又明智。而且这样的布局不经解决了潮湿的环境问题,又可以远望太液池,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放松。
2.2.2 前朝布局
古诗中写到:“千关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牙,正牙就是正殿的意思,是统治者举行元正、冬至、朝会、册封等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丹凤门往北大约600 米的地方便是含元殿。根据调研测绘,整理得出的数据,测量到含元殿的台基十分的高,大约高出地面15.6米左右,使得含元殿气势恢宏,俯瞰群雄。而且根据史书里关于含元殿的记载,当一步步登上含元殿便可以将长安城的美景尽收眼底。而原文中也提到“殿之前廊有翔鸾阁、栖凤阁,阁下即东西朝堂”,也就是说,含元殿与两侧的翔鸾阁、栖凤阁形成“凹”字布局,也就是说大明宫的外朝建筑布局整体呈现出“阙”的结构。唐代诗人李华在《含元殿赋 · 序》中说:“(含元殿)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从文中可以看的出来大明宫的建造者是利用它天然的地理环境,将高地凿筑成3层平台,高大的殿堂便是坐落在这高高的台基上,而且宫殿主殿与两阙成 “凹”字形结构,正殿两侧延伸出飞廊,与高出地面十五米的翔鸾和栖凤两阁的台基相连飞廊横穿东西,贯通南北,并在接近两阁时升高约三十度斜坡,将两阁直接向前推移出去,造成展翅欲飞的灵动之势。主殿的前面则是一条长长78米的道路——龙尾道,分为中间的斜坡御道和两侧的阶梯边道,给宫室建筑又添加了一份庄严肃穆之美。
2.2.3 后寝布局
龙首山以北之处,是坑洼地,开挖一条沟,把龙首渠的水输送到城内,由此便产生了太液池。如此构造同太极宫如出一辙。不过,这二者中的最大差异之处便在于地理位置,大明宫后庭区所处之地特别适宜,完全不会像太极宫后庭那样会出现“揪湿”。皇帝所属的寝殿以及其周围的便殿,大部分都都建设在地理位置在太液池东南方向的龙首山高地;天子处理政务以及同大臣们聚餐之地—麟德殿,其却建在地理位置在太液池西南方向的龙首山高地。太液池以北之处,一马平川,主要集中建造了游艺场所以及太液池相关的景观,典型的有拾翠殿等。
大明宫寝居生活空间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便是地理位置在太液池东南方向分布的寝殿区域,其二便为围绕太液池分布的园林区域。太液池所处地理位置为龙首高低以北地区,其地势较低有东池与西池之分。二者均以西池为主,呈椭圆状分布,其大小约在14公顷左右,东池以圆状分布,大小仅仅只为3.3公顷。太液池遗址的发掘工作首先在1957年动工,共历经41年后再一次的开展了相关考古行动并有关键发现。相继找到了廊院基址、水榭基址、亭址、干栏式建筑基址等所处位置。中科院考古所在实际考古发现以及查阅古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得到了以下发现:(1)规模庞伟,几近后宫大小,这是对大唐盛世很有利的一个佐证。(2)由“一池三山”的构造可知,唐代皇家园林在风格和意境上充分借鉴了自汉代开始的道家园林思路。(3)由水池规模之大、假山数量之多及其他可知,太液池皇家园林是由人工设计构造而成,是对自然景观的再创造,这使其成为适宜皇室休息的极佳场所。
2.3大明宫的建筑布局思想
古时候的人们往往都有着普遍的、极强的精神信仰,他们所希冀的是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因此人们在建造都城时,往往会寄托这样一种希冀。
首先,大明宫殿建筑的走向皆为坐北朝南,以凸显出优劣之分。通常来说,古时候的皇帝所坐朝向都是向南。这是由于帝王乃皇权代表,因此帝王就是靠北方坐,北所代表的就是“上”,相反,其大臣们皆靠南方向坐,所代表的就是“下”。品读原文,可知大明宫的建造亦为坐北朝南,所处之地在长安城以北方向的龙首原。有意思的是其建造有城门共9扇,以南面丹凤门地位最为突出,意在“丹凤朝阳”。丹凤门一直以来都是天子通道的重要选择,因此其亦为全部同类城门内采取的规格最甚的。其门楼雄大,等级亦甚,唐朝天子登基、颁发大赦通告以及改元等皆选在此处。由此我们可知,丹凤楼地位之高,功能之强,向南而立皆表达了以北为尊、面南治国的礼治思想。
其次,翔鸾、栖凤双阙和含元殿通过飞廊互相连接,呈“凹”状分布,该建筑群和东西方向的其他建筑一起,团团围绕大殿含元殿,远望有瞻仰之感,充分展现了皇权的震撼之感,令朝拜者自然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敬畏;原文中还有着以下内容,中书省、门下省等行政衙署皆向着宣政殿建造;翰林院、学士院等议政衙署拱卫皆向着紫宸殿建造;外郭城则拱卫向皇城而立,后者再拱卫向宫城……三者互相平行,其中,宫城代表着北极星,作为核心之地;皇城百官衙代表紫微桓;外郭城代表群星。以上地构造即能够最大程度的凸显出了我国古代临制四方儒家治国的传统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建筑文化意旨也能够极为充分地在此得以更为明确的表现。
三、结语
唐朝的首都长安城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还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而唐代大明宫是作为唐代主要的宫殿,也就是这个大都市的核心,所以说大明宫的建筑以及建筑布局不仅仅代表着当时建筑文化的巅峰,也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交融点。通过分析大明宫的空间布局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唐代人文思想、建筑思想等方面的资料。对于以后我们在对其他的古代宫殿的空间布局分析上有了更多实际的指导。通过对于古文的理解,到对每字每句一点点的深入解读,一边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古文献,一边从建筑的角度对古文献进行专业性的剖析,使得我们对于建筑历史的研究更为的精准和严谨。
参考文献
[1]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杜文玉 .大明宫与大唐文化[J] .中国文化遗产,2009.
[3]徐松撰 .《唐两京城坊考》 .卷1《大明宫》,清.
[4]辛德勇 .《隋唐两京丛考》 .三秦出版社,1991.
论文作者:贾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大明宫论文; 建筑论文; 丹凤论文; 布局论文; 前朝论文; 唐代论文; 宫殿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