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充气加压泵对老年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论文_郭琴芬

郭琴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杭州 310006

【摘 要】目的:探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在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6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肢体功能锻炼、加强营养摄入等一般性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合并使用IPC治疗,1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结果: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实验组1例患者发生下肢DVT,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下肢DVT。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C在预防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DVT的形成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老年卧床患者;间歇充气加压泵;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DVT的形成也是长期卧床患者易导致的并发症。一旦发生DVT,将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治疗时间,且DVT在起病23周的急性期内,严重时可引起肺栓塞,重者可以致命,死亡率达10%【2】,也可出现股青肿、股白肿,重者需截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我科属于老年病科,大多患者都需长期卧床,老年人多患血液高凝的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外加静脉逐渐老化,静脉穿刺、药物刺激等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容易导致静脉炎,这些都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DVT的形成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也成了我们护理工作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男23例,女7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84.1±9.7)岁,其中肿瘤患者11例,脑血管疾病7例,心血管疾病12例。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61~92岁,平均年龄(81.5±11.4)岁。其中肿瘤患者9例,脑血管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1)患者在床上主动或被动进行屈伸下肢,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2)使用医用弹力袜;(3)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1.2.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合并应用IPC进性治疗,用法:2次/日,30分钟/次,压力在15-20KAP,持续使用30天。

1.3评价方法(1)每天评估患者下肢,如肤温肤色、浅静脉的变化,局部有无压痛,并测量下肢周径;(2)每周查两组患者的凝血和纤溶指标;(3)每周进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测。30天后比较两组患者DVT形成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0天后,实验组发生下肢肿胀患者1例,症状轻微;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6例,其中2例患者红肿热痛明显。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20%,P < 0.01)。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指标值降低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19世纪中期,R.L.K.菲尔肖提出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要素──静脉血流迟缓、血液

高凝状态和静脉内膜损伤,至今仍为血管外科界所公认【3】。因此加强对血管内膜的保护,改善静脉血流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药物预防和机械物理预防,药物预防主要包括溶栓及抗凝药物【4】,但是老年患者病种多,病情变化快,许多肿瘤化疗患者因长期受化疗药物的影响,其肝肾功能存在大小不等的问题,故抗凝药物的使用需监测药物浓度,而且从临床病例分析中发现药物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各种并发症【5】,以上原因使药物预防在临床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机械物理预防中最常见的是加压弹力袜和下肢分段加压弹性绷带的应用,虽然也具有一定作用,但此种预防措施对于过度肥胖或腿部比较纤细的患者效果是极差的【6】。

简单的IPC能够趋利避害,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同时具有操作方便,无特殊不良反应的优势,因此也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患者也愿意采用此种方式治疗和预防。

IPC通过从足底、脚踝、小腿和大腿的先后顺序充气,并产生压力梯度,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放气末,又促进静脉血管充盈,通过间歇性的加压和减压,这种机械运动可以引起血流搏动【7】,从而使下肢静脉排出血流的速度加快,血流量增加,能明显改善因血流缓慢而造成凝血因子对血管内膜的黏附和聚集的现象,起到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8】。更有研究发现,间歇充气加压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不预防相比,减少了60%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9】。

本实验结果表明,IPC能有效改变血流动力学,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液瘀滞,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血浆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凝血因子聚集血管壁,有效减少DVT的总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42- 645.

[2]李令根,赵钢主编.周围血管病临床治疗.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1304.170.

[3]Anderson FA,Spencer FA.Risk factom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2003,107(23)Supplement:9.

[4]杨晓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中外健康文摘,2009,6(26):473

[5]蔡莉莉,徐燕,蔡倩丹.挤压泵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 1):79.

[6]ilbersack Y,Taute BM,Hein W,et a1.Prevention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J].J Bone Joint Surg(Br),2004,86:809—8 l 2.

[7]Flam E,Berry S,Coyle A,et a1.Blood flow augmentation of intermi Rentpne umatic compression systems used for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prior to surgery【J】.Am JSurg,1996.171:312—315.

[8]Kearon C,Kahn S心Aguelli G,et a1.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8“Edition)【J】.Chest,2008,133:454S.545S9-273.

[9]Hinterhuber G,Bohler K Klttler H,eta1.Extended Monitoring of Hemostatic Activation After Varicose Vein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J].Dermatol Surg,2006,32(5):632—639.

论文作者:郭琴芬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间歇充气加压泵对老年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论文_郭琴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