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论文_邢娜

渝东北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论文_邢娜

中共重庆市云阳县委党校 重庆 404500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人居环境整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三峡库区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而且是重要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渝东北地区位于三峡库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随着渝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膳食结构升级和城镇化不断推进,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对保护渝东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农村;调查研究;污染

1.渝东北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现状调查

1.1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生活生产垃圾泛滥成灾。

畜禽养殖产生的固体粪便和污水是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渝东北地区由于畜禽养殖数量多,导致粪便的入河排放量大。畜牧业主要污染物有家畜粪便、病死动物、胎盘、家畜屠宰废弃物、废水、臭味物质及噪声等。畜牧业污染物处理技术目前主要有沼气发酵、堆肥低等动物采食、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土壤消纳技术等。农村生活垃圾也是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农民是农村活动的最基本的个体,农民是在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对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着重要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垃圾范围在0.35-0.4kg/(人•d),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垃圾季节性明显,每年夏季为垃圾高峰季,果蔬上市,农民消费大,就产生了大量垃圾。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百亿吨的生活垃圾。随着工业的发展,农村开始出现了工业垃圾,农村垃圾成分日益复杂。

1.2农药残留物随意丢弃,坑塘水体污染严重。

重庆三峡库区尤其是渝东北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发展缓慢,人地矛盾关系突出。粮食压力的增大导致农民投入大量化肥来提高产量。根据统计,在农业总产中化肥的贡献率至少占 1/4。近年来由于库区化肥施用不合理,从而导致化肥污染日益严重。同时,过量的氮、磷等通过雨水、地下径流等方式汇集河流,造成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地下水水质,严重威胁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和河流生态平衡。

农药是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的必需品,对病虫害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利润的减少,农民用于田间管理的强度和时间也相应减少,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利润更高的活动,农民相应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农药使用完毕后,大量的药瓶、药袋、农药残渣被随意丢弃在了水井、坑塘、河流附近,任凭风吹雨淋。随着雨水的冲刷和浸泡,药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中释放,对水体造成慢性污染。随着药量的逐渐积累,水体的毒性也逐渐增高,对水中及沿岸人畜的威胁也逐渐表现出来。

1.3环保体系亟待建立,垃圾处理设施匮乏。

无论是生活垃圾的泛滥成灾,还是农药残留物的随意丢弃。除了农民自身的问题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缺乏环保体系。在没有环保设施可以利用的前提下,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几乎成了人为的必然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缺乏类似城市街道两旁摆放的生活垃圾桶,农村家庭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只能暂时用塑料袋进行储存,可是塑料袋本是就是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物;由于缺乏固定的垃圾中转站,即使村民暂时对生活垃圾进行了搜集和储存,但也不得不将它们扔进道路两旁的沟壑或者离家不远的坑塘。虽然他们也认识到这种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但是不这样做垃圾只能堆在家里腐烂发臭;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体制,村民们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的坏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陋习,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2.渝东北地区农村面源问题的对策建议

2.1建立健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根本保障。除了要积极呼吁国家或重庆市尽快出台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单行法律法规以外,必须加快健全完善渝东北地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制度。一是系统清理现行农村面源污染相关政策性文件,促进有关政策能与时俱进。二是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节水、节肥、节药等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治理等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等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目标体系、督查考核办法和奖励处罚机制。

2.2加强农村面源巧染物源头控制

以强化村庄环境整治、规范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为突破口,全力切断垃圾入河源头。修订村规民约,将保护水环境、禁止垃圾入河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保护水环境行为。积极开展“最美河道”、“洁净乡镇”、“洁净村庄”、“洁净户”评比活动,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有利局面。定期对渝东北地区各级政府进行卫生保洁情况进行督查排名,结果与年底以奖代补资金、单位年度考核挂钩。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2.3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行为

优化"镇乡收集、区运输处置"模式,建立"农户分类、村社收集、镇乡清运、区级处置"四级垃圾处置模式;推进农村居民沼气池建设尤其是沿江及重要支流周边农户沼气化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行为农民是农村面源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农村面源污染的受害者,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根本还在于农民。加强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性。

2.4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投入

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要求,引导养殖“上山入园”,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性资金项目的支持,加大本级财政配套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落实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农作物秸秆收集加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地膜回收利用等社会化服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

项目编号

重庆市委党校课题:“渝东北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QDXZXY-047。

论文作者:邢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渝东北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论文_邢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