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言说的师德”论文

审视“言说的师德”论文

审视“言说的师德”

朱俊增

在教育领域中,某市或某校举办教师演讲比赛时常会选择“师德”这一关键词。具体来说,此类演讲比赛的主题通常被表述为爱岗敬业、潜心育人、师德高尚等,比赛目的则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教师风采等。举办这类比赛,反映了社会和学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同时,演讲比赛为教师提供了自我表达、与同行交流的平台。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长久以来小麦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渐显现减少情况,但随着人们需求量的增加,这需要我们在小麦种植上实行有效种植技术,在稳定小麦种植的前提下,要不断提升小麦质量。此篇文章主要是分析高产技术需求,希望可以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

与其他职业演讲相比,教师演讲比赛更多地涉及“道德”这个主题,这与教师的职业性质有密切关系,因为教师的工作是教书和育人。在传统文化视域中,教师更是道德的化身,师者有德才能育人。但是,演讲和师德二者的结合却呈现出许多问题:师德演讲比赛是否真的如主办方所言,能够加强师德建设呢?如果能加强师德建设,是在什么意义上加强的?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师德演讲本质上是一种言说和表达,它反映了教师演讲水平的高低:比赛优胜代表教师的演讲水平较高;排名靠后则说明教师的演讲水平和现场表达欠佳。举办演讲比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师德水平,但这只能从认知层面来谈。因为教师演讲的内容是一种道德概念和道德符号,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可称作一种“言说的师德”,而非师德本身,套用杜威的话,这是“关于师德的知识”。所以,演讲比赛成绩的优劣与师德高尚与否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师德包括了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教师在具体的教育生活和师生交往中,才能更好地践行师德。

除了演讲的形式问题,在演讲内容方面,教师为了追求演讲的感染力和现场效果,会将教师职业描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讲述“爱生如子、自我牺牲、舍小家为大家”等动情的师德故事,这些内容涉及奉献、无私、大爱等高标道德。从演讲本身来看,这或许体现了演讲的技巧,因为比赛本身就是一种展示和表演。但是,从演讲的内容来看,这种无私大爱、牺牲自我甚至家庭的道德,实际上是一种“无我”的师德,这种师德在教育实践中很难实现,因为教师无法时时刻刻做到无私、大爱、奉献,更多地是平凡的坚守。教师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需求。弗洛姆认为:“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那么,如果“燃烧自我、成就他人”的“红烛”是以牺牲自我、忘却家人为代价的,那教师自身处在什么位置,教师自爱的美德还存在吗?也正是因为这种师德在实践中难以实现,容易导致教师言说和行为的断层,那么这种言行不一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

喝了西北的烈酒,嚼过关中的馍,再听那高亢的秦腔,便觉得这种说法有几分道理。甘肃许多地方也盛行秦腔,我们一路上也听过不少,但在西安听秦腔,感觉格外地大气苍凉。不知是不是因为千年古都独具悲怆历史,而个体生命面对厚重历史更多的是茫然且无奈,唯有将其投射到秦腔,才好表述那语言难以表达的洞彻历史的穿透力。

师德研究的相关文献汗牛充栋。笔者想结合师德演讲比赛再谈几点想法。践行师德,教师不仅要言说,更要行动,注重在教育日常实践中提升师德。在演讲比赛中,教师应当展现一种理性的师德观。

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的师德故事,也可以向学生言说对他们的关心,但这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师德存在于日常教育实践和行动中,教师只有通过与学生真真切切的交往,才能不断提升师德水平,体现师德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动的师德”比“言说的师德”更为重要。在教育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师德案例,比如:教师一边宣扬着无私的爱,一边对学生进行着基于“爱”的不当惩罚,甚至体罚,正是在这种师德名义之下,发生了很多违背师德的事实。这样看来,“言说的师德”究竟还剩下多少意义就值得怀疑了。如果说道德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中,那么“言说的师德”只能反映教师对师德的认知。不仅如此,道德从知到行还有很多步骤,并非简单地言说就可以实现的。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动,受到个体的道德动机、道德情感、具体的情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将“言说的师德”付诸行动,教师需要更多的修炼与实践。

并联PHEV结构原理如图5所示。其结构特点为:两套动力源通过耦合器驱动汽车车轮,一套是电动机、控制器和蓄电池系统;另一套是燃油发动机。两套动力系统可分别单独运行,也可混合驱动。

在演讲比赛中,教师应当展现一种理性的师德观。教师是常人,教师的道德要在“人”的范畴,而不是“神”的范畴内探讨。如果没有一种理性的视角,师德很容易被拔高为“神”的道德;当教师无法做到“神”的道德时,又会被贬斥为“伪君子”。神和伪君子都不是教师的真实形象。理性的师德必须是一种“有我”的师德,福柯从古希腊哲学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关心你自己”的修身技术图景,强调关心自己的灵魂、德性,关心自己才能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没有“关心你自己”这一根基和朝向,道德只会走向无边无际的“无我”状态,最终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德幻象。在演讲中,不管教师将师德大厦建设得如何精巧,修饰得如何华丽,如果没有“我”这个根基,也会摇摇欲坠。须知,教师关心自己与关怀学生、献身教育并不矛盾,教师只有在爱自己、爱家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爱学生、爱教育,师德需要由内向外不断地丰富与扩展。教师的演讲理应表述一种“有我”的师德观,展现教师接地气的一面: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成功也有失败,爱学生也爱自己,教师只有自己过一种德性的生活,才能引导学生走向德性的生活。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为什么在演讲比赛中,教师言说高标师德是一种普遍现象呢?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师德观念作为一种道德知识也深受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影响,高标师德观有其存在的社会依据,因为它受到了主流文化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推崇。也许教师本人有不同的师德观点,但在演讲比赛中,通过言说一种高标师德,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赞许,获取更高的名次,那么教师就“不得不”演说一种高标师德,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本人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言说的“共谋者”。

师德言说终究不是师德行动,不管是从言语表达的形式还是内容来看,师德演讲比赛仅仅是演讲而已,它本身在加强师德认知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师德建设的作用有限。公众也不能单纯地根据“言说的师德”来衡量真实的师德水平。真正的师德建构需要教师从教育实际和自我认知出发,以自身德性生活为根基,在实践中从普通走向卓越,用行动“言说”一种理性的师德。

【朱俊增,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谷 月

标签:;  

审视“言说的师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