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外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孩子终身学习。然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还处在面窄、泛读、囫囵吞枣、收获甚少的现状。一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这一真实的案例带给我的思考是:老师在学生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指导必不可少,方法指引能让学生不再迷失“读”的方向,直奔阅读的高度和厚度,打牢语言文字运用功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案例 分析 策略应对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及时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让他们读出乐趣、读出思想、读出创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小学语文担任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双重任务,及指向的目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由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的教学路径已成为培养学生语感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语文老师根据学段特点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经典古诗文、与课文相关的名著、优秀作文书及其他有益的书。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学习平台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优化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但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呢?笔者有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效进行了一次检测。
一、案例陈述
配合人教版下册“走进名著”的单元主题,在先后教学完《草船借箭》和《景阳冈》两篇课文后,我相继给学生布置了课外阅读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读书任务,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读书期限,还经常以家庭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晚上坚持阅读,周末可以就名著中的内容写写读书笔记。平时与学生闲谈中还会有意地询问同学们的读书状况,以起到提醒和鼓励的作用。当初也和全班同学相约等大家读完了《水浒传》,开展一次《水浒传》班级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之所以选择《水浒传》来进行读书交流,是考虑到《水浒传》中人物众多,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个性鲜明、武艺高强,一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大约过了一个月,我估摸着读书时间差不多了,于是布置学生当天从家里带来名著《水浒传》,利用一节阅读课的时间开展了一次《水浒传》班级读书交流会。可这次读书交流活动并没有我预想中的精彩,我本以为前期已有充分准备,有时间保证,有书籍保证,有适当写过读书笔记,课堂气氛自然热烈。可上课伊始,同学们跃跃欲试的场景并未出现,相反,鸦雀无声、静思默想的课堂气氛萦绕其间。为了打破僵局,我说了许多鼓励性的语言,可学生们仍然纹丝不动,一言不发。这种局面持续了七、八分钟,终于一位口齿伶俐的班长小卡同学率先走上讲台,给大家分享了她最喜欢的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为小卡同学是口头复述故事的经过,犹如讲评书,有板有眼,完整生动,同学们听后掌声雷动,课堂如同春风化雨,顿时有了生机;接着,小杰同学站起来津津乐道,评说了及时雨宋江的肝胆相照,有勇有谋,悟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小锋也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武松的果敢与豪爽……
二、案例分析及策略应对
1.纵观整个读书交流活动,与我的预期效果相差甚远。(1)学生参与交流的面窄。(2)学生参与交流的主动性不足。(3)学生交流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度?《水浒传》班级读书交流活动所带来的遗憾引发了我的思考。导致学生参与面窄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写,但不敢说,毕竟读书交流活动要求的是口头表述,对于一个班级里通常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口头交流无疑是一个障碍,更何况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古典文学名著。可见课内阅读教学中“说”的训练不可怠慢,最好从入学开始就重培养抓落实,才能把“说”的能力延伸至课外阅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导致学生参与读书交流主动性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积极性不高。现代儿童一般对新奇、刺激、幽默、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感兴趣,如:郑渊洁的系列丛书,丹麦、格林童话书,历险、动漫书等。真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古典文学名著恐怕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吧。的确也有少数学生很配合老师认真地去读名著去写读书笔记,自然他的体会和交流的东西就会多一些,但这不具备普遍性。所以要让学生真正亲近经典、走进名著,并非易事,更需要家校的文学熏陶,循序渐进,齐抓共管。原因之二是准备不足。虽然老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完成读书任务,但总有一些学生会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导致读书任务拖欠。读书不能保质保量,到了读书交流活动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就不足为奇了。
2.因此教师有必要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切忌放羊式。(1)成立读书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分阶段小组内检查汇报,互相督促,平衡进度。做到过程细化,阶段目标落实。(2)重视过程性评价。①引进激励机制。为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通过奖励措施分层次、分阶段奖励读书小组内的读书能手和表彰班级的阅读之星。小组长授予权力负责奖励组员,老师则负责表彰班级阅读之星。实现层层激励,分层管理。②开展竞赛活动。在读书活动期间,可以适时举行写读书笔记和写读后感的竞赛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及时奖励和装贴出来与同学分享,建立学生课外阅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导致读书交流活动中学生说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原因也有两个。(1)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①读的指导。一个五年级学生要读懂一本大部头小说,尤其是古典文学名著,一开始都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果老师此时听之任之,不进行方法引导,课外阅读必然蜻蜓点水、泛泛而读,交流读书体会时也将是泛泛而谈。所以,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引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指引可以实现学生由课内阅读方法的习得到课外阅读方法的牵移,真正落实学以致用。如“走进名著”单元主题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活动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即“品细节、抓特点”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精读名著的精彩片段,即赏析人物的细节刻画;其次可以运用浏览的方法略读名著的情节性描述,扩大阅读量,提高语言感受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开启智慧之门。②说的指导。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如果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会避免盲目性,而更有针对性。大体可以分四步:A.说喜欢的情节。B.说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物及其原因。C.说最欣赏的片段。D.说收获感想或启示。由此及彼,可以评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也可以联系现实谈体会,从而拓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2)学生的思维能力差距较大,参差不齐。一个人学业成就的高低往往是由这个人的思维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的思维的物质外壳”。说和写都是语言,或口头语或书面语,都是一个人思维状况的反映,说与写得好坏,正是这个人的思维达到了何种水平的证明。可见,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的“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是在训练思维能力。一个小小的班级读书交流活动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又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语文综合能力的检测,其活动的意义不可小视。于是,思维能力强即语文综合能力高的学生便可在读书交流活动中大显身手,但是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多,从而导致读书交流活动中学生说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必须常抓不懈,并驾齐驱,不能有失偏颇。
4.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度,一次班级读书交流活动给予笔者莫大的启发。(1)读前热身。即读前激趣的过程,可以开展“师生好书推荐会”激发阅读兴趣。(2)读中积累。即读中输入的过程。这一步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且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3)读后内化。即读后输出的过程,也就是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运用的过程。可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以此检查读书成效。事实上,只有在老师指导下走好这三步曲,才能实实在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度,打牢语言文字的运用功底,提升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玉娥 赵福玉 《小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6。
[2]刘其芬 《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
论文作者:赖卫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学生论文; 水浒传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名著论文; 班级论文; 方法论文; 语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