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中学 262727
摘 要:九年级是初中最后一个学年,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而语文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语文不仅是他们考试的基本要求,更是进一步深入学习语文的基础。就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说,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没有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效果却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因此,探究九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让老师在教学中事半功倍。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 有效性 教学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东西,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学习上更多地体现学习方法,在思想感情上逐渐喜欢上语文课程、喜欢上文学,这样的效果才是有效性的本质。只有达到这样的目的,才是现代化教学的目标。现代很多九年级的初中生对语文学习没有热情,基本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实现有效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和责任。以下从几面方面来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深入钻研九年级语文教材,了解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教材比较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就要仔细研读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对于语文教材,教师要提前阅读每一篇课文,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标注出内涵深刻的优美句子,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赏析和讲解。
比如在学到“雷雨”这篇话剧性的小说时,应该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当时周朴园在结婚后的家境变化,侍萍在被赶出周家后曾经自杀过、重新改嫁过等主要的背景。在20多年后,周朴园和侍萍重逢,两人的感情还在,而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人已经老去,并且各自有各自的儿女、家庭。在重逢后发生的各种悲惨的人伦悲剧,鲁大海带头反对自己父亲对工人的剥削,父亲对儿子的毒打,以及各自的儿女在雷雨中遭遇雷电而去世的故事情节,这些剧情的发展看似不可能,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却又显得很符合常理,即故事的发展在意外之外、情理之中。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往往都是停留在表面的剧情上,而不理解为什么周朴园和侍萍一家会发生这么多让人惋惜的事情,是不是作者写得太夸张了?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出发,发现疑点和难点,分析当时资本家镇压工人运动的社会背景,此背景下,父子之间反目成仇也是很有可能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语文,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初中两年的洗礼,对知识也掌握得更多了,对语文的学习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上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学生即将面对中考,知道自己要学习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比以前更加积极主动。到了九年级,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的各种叮嘱,而是需要一种高效的学习能力。因此,到了九年级,教师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查阅课本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在“秋天”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之前问学生:“文章所写的秋天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秋季有什么区别?在文中的秋天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上,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语文课程上形成自身的思维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典型表现。
三、学以致用,发挥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
目前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学习语文只是停留于学术层面,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只是为了中考而学习。这不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标,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对语文课程表现得很冷漠,教师也会在教学上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在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讲解课堂上的知识,语文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学识,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还是回归于生活当中,并且把语文知识用来指导生活,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体现社会的人文情怀。
举例说,教师在讲完《傅雷家书两则》之后,讲解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对儿子的殷切期待和望子成龙的心情,在谆谆善诱的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一个父亲默默无闻的伟大的爱,一种亲子之间无法替代的感情,不仅是傅雷,而是代表了天下所有疼爱孩子的父亲的内心独白。平淡的语言,透露着真挚的父爱,让人心暖。在学完这一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以儿子的口吻回答父亲,写一封信,同时也是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话,让父母聆听儿子的心声,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九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有效性教学的探究是一个持久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与时俱进,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彬福 语文教学综合化理解[J].语文教学通讯,2003,(5)。
论文作者:杨奎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九年级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有效性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