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教论文,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思路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而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措施。推动这项改革,对于全面理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各种关系,使高等教育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十几年来,改革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近几年来,这项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从目前高校设置的总体情况看,原有体制所带来的问题还远未解决,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当前必须认真总结改革的经验,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抓紧时机,加大力度,积极、稳步地把这场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一、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要做到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当前的重点是要打破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小而全”、重复设置、重复建设的办学格局,实现条块有机结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起一个布局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围绕这样一个目标来理清深化改革的思路,必须做到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第一,要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进行高教管理体制改革,除了要理顺不合理的高教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淡化和改变高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教管理体制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合理调整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必须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必须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实现改革的目的。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要力争实现四个具体目标:
第一个具体目标是高等学校的数量要适当减少,尤其是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的数量要压缩、减少。1996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1038所,成人高等学校1132所,加起来一共有2170所,相对于我们的国力而言,太多。国家财力负担不起这么多高校。而且现有这些高校重复建设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规模效益很差,特别是成人高校,情况尤为突出。现在在校生300人规模以下的成人高校就有447 所, 100人规模以下的成人高校有197所,大多数成人高校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减少学校数量,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使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符合我们“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符合“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应当说明的是,减少学校并不是缩减规模,高教规模还将继续适度扩大,减少学校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第二个具体目标是要组建一批综合性、多科性大学,改变单科性院校过多的局面。其中包括在全国组建几所高层次的、面向21世纪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所谓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是指文、理学科比较强,工、农、医、法、商等各大门类学科较齐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在目前阶段还只能是少数,更多的是要组建多科性大学。目前合并组建的院校几乎都是多科性的。这个目标的实现,必将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合并组建的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无疑会对中国重点大学格局的变动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个具体目标是主要通过对现有专科层次学校的改革、改制、改组,组建一批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突出专科学校的职业性,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第四个具体目标是要努力优化高等学校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弥补当前存在的一些严重缺陷。例如,农业部的湛江水产学院划转到广东省后,与广东省的地方院校合并组建成湛江海洋大学,弥补了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只有北方一所海洋大学的缺陷。这既是管理体制改革又是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
对高等学校整个布局结构的调整,其思路可概括为三个“三”:
第一个“三”即按照服务覆盖面把高等学校划分成:面向全国的高等学校;面向大区或若干个省的高等学校;面向本省(市、区)的高等学校。这三类高校中前两种主要由中央部委来办,或者由中央部委和地方共建共管来办。面向全国招生、面向大经济区或若干个省招生,这样的高等学校必须存在,这对于我们国家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人才交流,改变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强民族间的沟通,对我国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都是极其重要的措施。第三类完全是地方学校。地方学校面向本省、本地区招生,也不排除个别专业面向若干省招生。
第二个“三”即高等学校在学科类型上应该有三种:一种是综合性大学;一种是多科性大学;一种是单科性院校。这三类院校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结构和布局。总体上看,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院校都应是少数,多科性大学应是多数。
第三个“三”即按照社会对人才规模需求的差异性把高校分为三种:一种是教学科研型大学,这些学校的教学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同时承担研究生教育;第二种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其中部分院校适量承担一些研究生教育;第三种是专科层次的学校,主要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二,要把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上局限在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内,成人高校动得不多。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加大成人高校改革与调整的力度和步伐,并且与普通高校的改革与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通盘考虑。这是因为:第一,这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不是进行局部的改革和调整,而是全方位的改革与调整,是要全面理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各种关系,全面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成人高校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改革与调整当然不能例外,否则,改革将是不完整、不彻底的,改革的目的就不可能全面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第二,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由于“文革”耽误一代人没受高等教育而进行一种补课性、补偿性的成人学历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已经完成。其次,成人高校的生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谓“成人不成”,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成人”是指在职从业人员,但据调查,现在成人高校至少50%的生源是应届或刚毕业一、两年的高中阶段毕业生,实际上,是大部分高考落榜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的应届毕业学生在考成人高校。这就使成人高校原来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再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深化,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公务员制度,企业改革用人制度;开展减员增效等,对成人高校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脱产接受两年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成人教育越来越多的是采取业余学习的形式来发展。第三,成人高校的体制与普通高校一样,也是条块分割的体制。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和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需要,除应继续办好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有长期稳定社会需要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外,也要坚决打破条条分割、条块分割,促进部分规模小、条件差、重复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的调整和合并。这种调整与合并不应当与普通高校的改革与调整分割开来,而应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根据社会需要和现实条件,除相当一部分成人高校应改为实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非学历教育机构外,一部分成人高校可考虑并入普通高校或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
改革和调整成人高校与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并不相矛盾。成人高等教育任何时候都应该大力发展,对于那些就业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人员,社会应该向他们提供能在从业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满足这种社会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这种教育主要应通过大力发展函授、夜大(业余大学)、广播电视、自学考试等非脱产业余学习形式来进行。通过改革与调整,成人高等教育将会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第三,要把“条条”和“块块”的改革与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块块”为主。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和建立条块有机结合的新的高教管理体制的需要,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采取宏观指导下的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原则,把中央部门院校与地方院校的改革与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体制的变化中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调整。地方在规划和实施本地区范围高校改革与调整时,要主动地统筹考虑本地区范围内包括部委属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各有关部门则应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条块有机结合。如果部委调整部委的学校,地方调整地方的学校,其结果,将仍然会是条块分割的局面。
第四,要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学科调整、后勤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
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宏观层次,由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第二个是微观层次,由学校对内部资源进行配置。学校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当前高教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迫切需要通过改革进行调整。学校应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后勤改革的重要契机,深化改革,调整资源配置,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应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和“两个防止”
第一,抓认识。目前,主要应解决好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要克服在长期条块分割体制下受部门、地方所有制观念影响所形成的一些过时的思想观念。例如,把学校划出一条是你的还是我的严格界限,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表现。你的学校我不能动,我的学校你也不能动,这种不合时宜的、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观念,在一部分领导同志中间仍然存在。这里还有很现实的问题即所谓怕担当历史责任的问题。一些领导同志担心在他的任期里把学校“弄没了”,“搞丢了”,将来会不会负历史责任。这种担心不是不可以理解,但完全是多余的。李岚清副总理多次讲,积极推进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没有什么负历史责任的问题,相反,丧失了改革的历史机遇,影响了学校和教育的发展,那才要负历史的责任。二是要克服改革中因某些利益的调整而产生的思想问题。例如,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因学校合并而产生的“位子问题”、“牌子问题”、“票子问题”等。应加强引导,做过细工作,妥善解决,否则,这些问题都会变成改革的阻力。三是要克服怕字当头的思想。一些同志担心改革会不会影响稳定。改革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受到高校广大师生、干部的拥护。受到广大师生拥护的事业怎么会影响学校稳定呢?至于少数同志一开始因“位子”或“历史情结”等问题产生一些情绪和想法,可以通过做工作妥善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是当前影响改革深化的主要思想障碍。实践证明,加强领导,解决好这些认识问题,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抓认识,最根本的是要讲政治、讲大局,对共产党员还要求讲党性。在改革过程中,加强党委领导,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在有些人不讲改革的大局,不看改革的主流,甚至恣意渲染和夸大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给改革带来不利的影响,要通过抓舆论、抓思想工作加以消除。
第二,抓规划。为了使改革的目标能够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现,特别是使改革能够在“九五”期间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性进展,必须抓紧制定深化改革的规划方案。当务之急,应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中央各有关部门主动配合,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各省、市、区和各部委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以便分步实施,把改革的目标的实现落到实处。
第三,抓典型。要继续抓好“两省、一市、一部”的改革试点,同时,要选择部委院校集中的内地城市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解剖麻雀,总结典型经验,丰富我们的改革思路,完善我们的改革政策。要树立一批共建、合并等搞得好的学校典型,为全面推动工作提供榜样。
第四,抓提高。对已经进行改革的学校,要抓好巩固提高的工作,包括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学校要抓紧自身建设,积极巩固改革的成果。例如,合并的学校,如何加快实质性合并的步伐。一开始是抓紧行政机构和领导班子的调整,实现一套班子、一套机构、一套制度,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紧接着则要抓紧进行学科调整,统一规划事业发展。学科调整是学校合并后深度融合的标志。学校合并了,学科未调整,不能算实质性合并已经到位。抓提高,有一个协调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对改革的学校要进行政策上的统一协调,帮助解决计划上、人事上等各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在工作中要注意“两个防止”:
第一,防止片面性,不能搞一哄而起。比如,说单科性院校太多,绝不是说单科性院校统统都要取消;说要组建一批综合性大学,绝不是说全国都要普遍建综合性大学;说要合并学校,绝不是说要大刮合并之风,不顾客观需要和条件,把所有学校都一古脑儿进行合并。改革一定要注意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条件和未来需要出发。
第二,防止形式主义。改革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一定要有实际内容。形式主义的改革是毫无意义的。要提倡讲实话、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例如,合并学校,要搞实质性合并,不能搞“独联体”式的合并;共建学校,搞了就要有实际内容,不能是一纸空文。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行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采用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现在,改革还基本上是在政府推动下通过“自由结合”来进行的,真正的行政手段用得不多。深化改革,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怎样用、用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有必要很好地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