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综合管廊利用地下空间、省钱和刺激经济发展,也可以提高城市的外观和安全性。近年来,为适应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在国务院明确部署和住建部、财政部的强力推动下,我国许多城市掀起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热潮,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推动综合管廊行业的发展,我国综合管廊的建设及运营正处于积累经验和完善阶段。
关键词:装配式;综合管廊;展望
引言
随着全国地下综合管道走廊建设的大力推进,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是保证地下综合管道走廊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优化中国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地下一体化管廊的布局是集中的,即城市中的各类管道集中布置在道路的下部,各管道之间有一定的空间,便于维护和检查。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应高度重视城市地下一体化管廊的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确保施工水平。
1我国综合管廊发展背景
综合管廊是埋置于地下的一种隧道空间(台湾称为“共同管道”),它是将电力、通信、供热、燃气、给排水等市政管线统一布置在地下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形式。综合管廊主体的施工方法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叠合整体式混凝土。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是提前制作成预制件,在现场进行拼接的一种施工形式。拼接方式主要分为湿法和干法,湿法为混凝土现浇连接,干法可分为螺杆连接、焊接、机械连接及预留孔搭接连接。
2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设计原则
2.1长远性原则
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设计,需要确定其长远性需求,即可以满足城市以后建设与生产生活要求,具有一定前瞻性。因此,基于长远性原则,在结合总体专业主管道应用需求前提下,在对综合管廊设计时,要预留出一定位置,满足以后管线建设要求。
2.2便利性原则
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涉及众多专业管线,尤其是现在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各项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管线建设需求增大,在针对地下综合管廊结构设计时难度更大,为便于后期施工与维护作业,在前期设计阶段就需要将便利性原则贯彻到底。应在设计时进行方案比选,合理布置各专业管线位置,提高管廊空间利用率,满足规划要求的管廊内使用管线数量。
3综合管廊的建设意义
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城市市政管网建设与管理的战略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长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保障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运作,延长市政管线的使用寿命,有效解决市政管线反复开挖造成的“马路拉链”顽疾,延长道路使用年限;(2)科学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集约化使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3)极大地方便市政管线的日常检修和维护,提升城市市政管线整体防灾能力,增强城市功能;(4)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周围的土地升值;(5)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综合管廊正成为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新着力点。
4国内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研究现状
我国对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主要提出的要求为:综合管廊工程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a。综合管廊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综合管廊工程应按乙类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综合管廊的结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结构中各类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综合管廊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三级,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小于或等于0.2mm,且不得贯通。我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修建于1958年,地点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下,长度为1076m。我国综合管廊建设发展较于国外的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几年正在逐步稳定向前摸索发展。1992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了大陆第一条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综合管廊———浦东新区张杨路综合管廊,该综合管廊被埋设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下,全长11.125k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截面为矩形,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燃气室和电力室,该综合管廊还配置了较为齐全的安全配套设施,建成了中央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2001年在济南市泉城路改建的工程中,于道路的南北两侧各建立一条综合管廊。全长1450m,高2.75m,顶部距离地面1.5-2m,采用混凝土浇筑,其中包含通讯、供热、供电、供水、交通指挥、有线电视等各类管线,并充分考虑了与周边道路管线的衔接与辐射。
5装配式综合管廊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1管廊设计的不规范性和不统一性
现在的综合管廊建设都是根据每个地区或政府的需求设计管廊类型和尺寸,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制定一个可定量的尺寸和断面形式,工厂制作加工也要专门制定模具,这样效率低不能广泛应用,因此综合管廊应逐步走向规范和统一。
5.2缺乏综合管廊检验监测类规范
目前的综合管廊建设成熟的施工规范有GB50289-20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和GB50838-201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但针对于施工技术检验和现场监测的具体规范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因此相关编写地方规范和省级规范的专业人员应努力研究编写。
5.3增强对综合管廊的认识
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综合管廊以及综合管廊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宣传推广这种新型的市政设施方式,并且更有人认为综合管廊是一种多余的、入不敷出的建设,其实不然。综合管廊是将多种管道设备都统一安放,大大减少了管道暴露在外因人为因素或气候因素而形成的破坏,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市容市貌都有巨大的前景。因此地下综合管廊非常具有性价比的一种建设。
5.4综合管廊对资金的需求
目前,制约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缺少巨大的资金来源,因综合管廊的入门门槛高、施工技术难度高、预制件的制作精良,需要实力雄厚的企业大力支持,政府的各项条款和规范陆续出台,但是需要有可以承受巨大资金链的企业牵头实施落实。
5.5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展望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前景势必会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建形式。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同城市经济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还能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化利用,未来的城市将会大力发展该形式的管廊建设,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结语
总之,随着综合管廊的发展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对综合管廊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综合管廊的设计仍需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建良.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施工技术及其制约因素[J].建筑施工,2017,39(9):1358-1360.
[2]王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研究及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应用初探[J].中国勘察设计,2017(7):100-103.
[3]陆文皓.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J].建材世界,2017(6):87-91.
[4]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5]钱七虎.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生命与灾害,2006,3(s1):191-194.
[6]王恒栋.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政策要求[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19).
[7]田子玄.装配叠合式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8]杨靖.综合管廊的纵向抗震计算—反应位移法[J].工业建筑,2013(s1):559-561.
论文作者:崔超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地下论文; 管线论文; 城市论文; 市政论文; 我国论文; 管道论文; 混凝土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