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国有商业企业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论文,调查报告论文,商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外资和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商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国有商业企业遇到了十分严重的困难,有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为了正确估价我省国有商业企业的现状,探讨改革对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长沙、株洲、衡阳、常德、娄底、郴州等地的国有商业企业进行了调查。
一、现状
据1997年底统计,我省预算内国有商业企业共有1135个,资产总额为137.34亿元,在职职工22.1万人,离退休职工8.8万人,年商品销售收入114.80亿元,上缴税利2.83亿元,是我省国有经济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国有商业企业为保障市场供应,平抑市场物价,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和促进我省经济发展都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改革过程中,一大批“龙头”企业大胆探索,锐意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近几年来我省国有商业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十分困难的局面,具体表现如下:
1、销售额不断下降,市场占有份额萎缩
近几年来,虽然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加,但国有商业企业除少数几家外,整体上是销售额逐年下降,市场份额呈逐年递减之势。从1993年至1997年我省预算内国有商业企业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情况(图表一)可以直观地看出这种趋势。
据报表反映,1998年上半年,全省预算内国有商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收入43.21亿元,比上年同期51.14亿元又减少7.93亿元,减幅为15.51%;同时,全省国有商业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占全省社会商业零售总额的比重也日益缩小,即国有商业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具体情况见下表。
2、企业资金短缺,效益持续滑坡
调查的几个地方商业部门普遍反映,商业企业目前普遍资金负债率高,资金周转不灵,严重缺乏正常的经营资金,主要靠向厂家赊销、职工集资、处理库存老商品等来维持经营。大多数企业已多年未从银行贷到一分钱的款,几乎断绝了与银行的关系。严重的资金短缺致使企业有时有生意也无法进行,企业效益下滑的趋势进一步加快,亏损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机制和市场等因素,盈利企业的盈利水平也逐年降低,盈利能力逐渐减弱。
图表三反映了我省预算内国有商业企业帐面亏损逐年递增情况。据统计,全省预算内国有商业企业到1997年底,尚有待摊费用73179万元、应收帐款62203万元。同时还有部分库存积压商品(1997年底库存商品为167286万元)。如果把上述潜在亏损因素计列进去,则亏损更大。并且从1998年1-6月的同口径报表看,我省国有商业企业又亏损13765万元,亏损趋势根本没有得到遏制。在亏损额逐年递增的同时,国有商业企业的亏损面也呈上升趋势(见图表四),1993年亏损面为44.11%,1997年上升至49.52%,更为显著的是1998年前6个月亏损一下猛增到65.63%。由于大量负债和严重亏损,许多企业已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
3、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制度不严,监控不力,以及改革政策不配套等因素,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一些企业利用改组、改造、出租、转让等各种改革之机,少计、低估国有资产,化大公为小公,化国有为集体甚至个人私分、侵占、吞噬国有资产;有的无偿占用国有资产,或将国有资产与他人进行合资、联营,资产收益不上缴国库,甚至小集体私公或占为己有;有的长期虚盈实亏,使企业国有资产帐实不符、帐帐不符,出现资产“空壳”现象,有的企业管理不善,经营不当,资产被亏损“吞噬”殆尽,最终只有走破产之路。上述现象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客观上使得国有商业企业步入更艰难的困境。
二、原因
1.债务包袱重
据统计,全省预算内国有商业企业帐面负债水平近三年均在77%以上,并且负债额有逐年扩大之势。
全省预算内国有商业企业帐面负债总额1997年高达109.4亿元。若把不良资产、待处理呆坏帐和库存无法变现的商品以及帐面反映的待摊费用等因素计列进去的话,实际负债率要高得多,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国有商业企业特别是县级国有商业企业由于资不抵债,经营商品无流动资金周转,靠职工集资、赊销商品、出租柜台维持经营。如常德澧县、益阳市的赫山区、娄底的新化和涟源、郴州的安仁县等负债率都在100%以上,其中澧县商业系统负债率高达164%。这种沉重的债务负担要求企业每年付出巨额的利息和相关费用,企业无法负担就采取“赖”的办法,认帐不还帐,导致企业信誉扫地,银企关系恶化,企业正常经营的信贷资金断流,经营更加艰难。
2.人员包袱重
目前,我省预算内商业系统在职职工22.11万人,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来说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是富余人员,人越多“吃”得就越多,企业经营成本就越高,再加上“两个人的事三个人干”,事少人懒,人浮于事,使得企业包袱重,效益低。由于各地组织人事部门每年还要以行政手段有计划地安置部队转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再加上企业要解决自身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使企业这种职工超员,人浮于事的现象更加突出,负担更为严重。另外离退休人员过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宏观管理乏力
在早几年机构改革中,为把商业企业彻底推向市场,减少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我省各级商业主管厅(局)同时转体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总公司。原由商业主管厅(局)需保留的部分行政职能由内设在各级商业总公司的行管办行使。这一举措对推动当时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都较为落后的国有商业企业加快新旧体制转轨速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次改革仅仅是一次机构上形式上的变换,没有真正使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国有企业要想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脱胎换骨出来,真正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仍需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由于各级商业总公司的主要精力是开拓经营,且省地县三级总公司是市场伙伴关系,其所属的行管办既无手段、又无权威,对指导国有商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搞好经营管理,事实上发挥不了作用。包括商业企业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与深化的过程。当前,由于各项改革齐头并举,各种问题与矛盾纷繁复杂,在这种时候,各级政府尚未来得及腾出更多的精力来指导,过问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在作出决策,制定政策上,也还没有拿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办法与措施,来具体指导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进程。使得企业的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效,处于进退两难的维谷。
4.宏观形势不利,市场销售不旺
1993年以来,我国为了控制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采取了压缩基建规模,适度缩紧银根、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上住房制度、教育体制、养老保险制度等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居民的消费支出转向于购买住房、子女上学、保险等方面,其他消费品支出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农业丰收,工业品生产规模扩大,商品可供量增加,各类商品迅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品市场日趋疲软。再加上这几年市场建设速度加快,不少高楼大厦和专业市场开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国有商业企业腹背受敌,举步维艰。虽然使出浑身解数,想了不少办法,开展了许多促销活动,但收效甚微,销售滑坡,效益下降的趋势始终难以扭转。
5.内部管理机制落后,管理十分混乱
在人员管理上,由于前段进入把关不严,数量失控,再加上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制度管理没有跟上去,使得企业职工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不足。在进货管理上,由于制度不严,奖罚不明,权力分散,渠道混乱,“人情货”、“回扣货”等假冒伪劣、滞销、亏本商品纷纷涌入了企业仓库,造成商品大量积压。在财务管理上,有的企业弄虚作假,帐实不符、帐帐不符,帐表不符,财务报表不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发挥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县近几年商业企业的决算汇总时甚至找不到企业的会计人员,有的决算数是县级财政部门请商业部门的一些同志以统计加估计的办法搞出来的,该统计的没有统计,决算数字的水份较大。在费用管理上漏洞很大,大手大脚,招待费失控;装修费、赞助费猛增。各种费用开支膨胀,使企业不堪重负。由于管理不严,效益不好,职工收入下降,对企业的信赖度降低,挫伤了积极性,趁乱捞一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管理更加混乱,指挥失灵,使企业陷入效益下降,管理混乱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对策
国有商业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唯一的出路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关键又在于围绕产权这一主题搞好深化改革,使产权人格化。我省国有商业的改革,进行了许多艰苦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十五大后,省政府对国有商业的改革又作了进一步的部署。改革已进入了关键时刻、攻坚阶段。我们认为,要搞好下一步的改革,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支持企业深化改革
我省预算内国有商业现有130多亿国有资产,有20多万人的就业队伍,是建国多年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大笔财富。在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再不痛下决心搞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改革的话,则绝大部分国有商业会逐步走上亏损、挂帐、借贷经营、再亏损挂帐直至最后所有国有资产消耗殆尽,企业破产,职工被迫全部下岗的尴尬局面。面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认真分析这种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把思想统一到商业企业非彻底进行产权改革不可的认识上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按照十五大精神,搞好国有商业企业的产权改革。指导和组织这场改革,要有专职领导,专门的班子,强有力的手段,统一指挥,整体推进,脚踏实地,讲求实效,把改革引向纵深发展,财政、税务、金融、工商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陈旧落后的“条条”、“框框”,大力支持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为商业企业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区分不同情况,选择适当模式,进行分类改革
根据现有资产规模和管理水平,据我们调查了解,我省国有商业企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资产规模较大,管理机制较活,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如通程、友谊等经营规模超过十亿元的集团和各省辖市中心城市的大型商场以及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长沙中山百货、株洲百货等。这类企业的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人才储备都具有优势,并且资产额较大;另一类是指除上述类型以外的中小型商业企业。这类企业或尚未完成股份制改造或资产额和经营规模都小,大多数经营状况不佳,亏损包袱沉重,虽有个别企业有些盈利,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对这两类企业,宜分类指导,一企一策,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搞一刀切。对第一类企业,需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实行资产重组,走股份制改造之路。能上市的要充分利用“壳”资源抓紧上市,实现经营机制的彻底转变;暂上不了市的,以资本为纽带先走联合经营和多家控股经营之路,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然后逐步创造条件,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对第二类企业,宜采用个人和多种经济成份入股的办法,改造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债权、债务折合成股份量化,买断给每一个员工,允许职工分期付款,也允许职工放弃认购或是转让出售股份。也可以采取出租、出售、转让等形式,尽可能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从而有步骤、有组织地使国有商业企业彻底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其中的一部分彻底地转变为民营经济。国家对企业只有控股分利甚至只有依法征税的权利,没有行政干预其经营活动的资格,最终让政府从这一完全直接的市场竞争领域中退出,实现职能的彻底转变。
3、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目前,我省的国有商业就象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一条扁担挑着两个包袱,一头是109亿的负债,一头是近30万人的队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两个包袱再加上机制不活等因素,压得企业步履蹒跚,喘不过气来。因此,要推动国有商业企业深化改革,必须帮助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解决债务问题,我们认为可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对企业过去向财政借贷的各种资金转作企业的国家资本金,对其中符合核销条件的予以核销;对向银行借贷的资金,凡是因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或是借贷时间超过五年以上的呆坏帐,由银行从“贷款呆帐准备”和“坏帐准备”中予以核销,从而帮助企业降低负债率。中央财政要提高银行“贷款呆帐准备”和“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保证银行对企业贷款损失和呆坏帐的核销;二是将中央对企业核呆计划指标一部分,地方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掌握用于支持国有商业企业发展的资金的大部分,与国有资产转让和出售的收入捆在一起来帮助企业解决债务;三是对那些资不抵债的企业,如在上述政策支持下,仍达不到零负债的,可以考虑从改制后该企业上交的所得税中返还部分用于弥补。
解决人员问题,一是要帮助国有商业企业扩展经营业务,开辟新的市场和经营项目,消化分流人员;二是改革内部用人制度,优化组合,能者留,劣者下岗,另找出路;三是严格控制新增人员,坚决堵住“关系户”,有权机构强派硬塞人员的口子。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则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健全予以保障。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足的情况下,可由政府拿出一部分,社会保障开支一部分,企业自身负担一部分三个渠道解决。
4、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提供可能的服务
商业企业按其资产规模来分,绝大部分属于小中型企业,面对各种竞争它们显得势单力薄,特别是政府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逐渐从这一完全竞争领域退出后,则原先由国有商业企业改造过来的企业则更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因此,为巩固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成果,支持企业的发展,政府应努力为企业创造发展的环境,改进服务。目前一是要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的行为,为企业减轻负担;二是建立商情发布、信息共享制度,为国有商业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情报;三是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投入建立一批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优惠为下岗职工解决经营场所,有利于就业;四是帮助建立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五是举办各种免费的营销培训班。通过这些办法,从而为中小型国有商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服务。
5、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加强其内部管理,对各种经济性质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国有商业企业更是如此。国有商业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组织经营特点和改革的要求,要坚决贯彻落实重大事项职代会或职工监事会的审批制度,严格财务、人事和劳动纪律的管理,严把货物的进出口关,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强化成本意识,同时要加强制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