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季春艳

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季春艳

季春艳 前郭县蒙古族中学 吉林 松原 138000

【摘要】对于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其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内能够促成的,是日积月累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历史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尝试多种措施进行教学方法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改变,最终提升高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134-01

《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标准》明确提到大力推进教学创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创新思维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中占有重要位置。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形式。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心理过程的可逆性却较为薄弱,容易形成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单向思维模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史实为依据,打破教材体例,重组教材内容,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方向推导中,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流畅性和创新性。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打破教学常规的时间顺序,设计这样的逆向提问: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外国侵略者先后从中国获得哪些特权→这些特权是通过哪些条约获得的→为什么能获得这些特权→外国侵略者为什么想要获得这些特权→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由果到因、步步深入”的逆向思维,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使学生紧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进行了深层次认识,也让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相互交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创新思维体系。

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信息,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重组已知信息,从多方面得出独特的多维结论的一种辐射性思维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缺乏发散思维,思维活动就不可能进行创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地选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发散点,有意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在《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一课中,教材提到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三冗”的危机,其中对冗官的危害,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古今中外的实例来深入探讨,总结出冗官是百姓身上的寄生虫、其危害甚于赃官贪官、产生怨滞、腐蚀人才等等。通过一个方面认识其他各个方面,同时又训练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换位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换位思维,即营造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以历史事物中的人物身份去换位思维,推断历史事物发生的可能轨迹,促使学生去大胆猜想,深入思考,充分表达独到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营造这样的换位思维情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历史知识储备。例如在讲授《辛丑条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李鸿章,在太后谕旨与国家权利中,你是选择求和还是抵抗。很多学生受教材中“丧权辱国”结论的影响,会选择抵抗到底,认为如果继续打下去,清政府会取得最终的胜利,避免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不拘于教材的观点而选择和谈,他们认为当时清政府是四面楚歌,危机重重,如果继续打下去,侵略者一定会增兵,清政府也势必会抽调各地兵力,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到时候除了谁胜谁败难以定论外,我国很有可能会遭到帝国主义的趁虚而入与全面进攻,面临灭亡危险,结果会签订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丧失更多的主权。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单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是一种难得的创新。

四、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是指由所感受或思考的事件、现象、概念刺激而想到的其他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由于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与其他历史事件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在这种有机的联想思维中,往往更容易打开思想的闸门。例如在讲授“国共合作”时,可以采取“记者招待会”的形式,鼓励学生根据现在的海峡局势,联想预测国共两党能否实现第三次合作、海峡两岸的统一前景如何等等;在讲到苏联解体时,我让同学们把解体的时间1991年,想象成一面旗帜从一侧爬上去又从另一侧降下来,同时让他们联想如果有一个国际自由论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应会如何,资本主义国家会发表哪些言论。这种中外联想、古今联想,是创新的思维和结论,也是历史借鉴功能的重要体现。

五、启发反推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是突破传统常规的思考方法,采取启发反向逆推的思维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来。例如:“必修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落后要挨打”。我针对上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教师通过启发得出结论,让学生思考议论:①落后一定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②落后可以不挨打。如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挨打。③落后也能打先进。如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以及2001年的“9•11”事件。④落后抗击先进,最终打败先进。如中国的抗日战争。⑤落后与先进和平共处,平等往来。如唐朝同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等。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用武之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当然,关于这样的例子和结论还有很多,是否都适合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总结和探索。

人贵在创新,创新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课标理念下,愿历史创新教学争妍斗艳,千姿百态!

参考文献

[1]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中国期刊网www.zhongguolunwen.com 2004、8

[2]孙玉《发展性评价的现实意义》延边学院学报www.alllw.com 2008

[3]高飞试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作者:季春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  ;  ;  ;  ;  ;  ;  ;  

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季春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