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_跨文化论文

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_跨文化论文

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论文,跨文化论文,性格特征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4;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98(2004)04-009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以及通讯、交通、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已逾越国境与洲际,涌向世界。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热络,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在这股不可逆转的历史大潮中,源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政治条件及不同发展历史的各民族文化相互撞击、相互渗透,形成互动共进的轨迹,支持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世界上众多的民族,鲜明的民族性格,组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国际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性格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产生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又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哲学思想的产物。东方与西方民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形态变迁走过了不同的历程,文化发展的时空环境差异较大,因而形成了既定的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国人重视集体,西方人重视个体;中国人讲求和合,西方人强调竞争;中国文化属内向型,西方文化属外向型;中国文化求静,西方文化求动;中国文化基于自然经济,西方文化基于商品经济,凡此种种,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清新的时代特征。

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约定俗成的交往通则或行为准则,而形成这一表征的基础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的习惯或行为准则,代表着东西文化或此或彼、或深或浅的文化渊源,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伊安·罗伯特逊在他的《社会学》一书中所描述的:每个社会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都会有其他社会没有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各种组合。悉心考察研究中西民族性格特征,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加以比较,对我们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促进各民族间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就我国与西方不同的性格特征或行为准则略作归纳和诠释。

1.群体与个体

群体与个体关系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是价值观中的核心。群体观念强调群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紧密联系,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依存;而个体观念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个人行动自由,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较为松散,人与人相互依赖程度低。

就价值观而言,中华文化以整体作为其价值基础,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特征,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帅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群体观念源远流长。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信念充分表达了汉民族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的群体价值取向。当代中国尽管国门大开,各种观念纷至沓来,但维护整体利益依然是主流的价值取向。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汉族人倾向于整体思维,情感思维,从实际出发,注重主客体融合,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作用,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并汇聚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构成了中国人足资骄傲的集体精神品格和性格特征。

西方文化则突出个体性和主观作用,以个体为中心,主客体界限分明,尊崇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倡导自我中心主义,个性观念,自我行动自由。罗伯特·林德在他所列举的20种价值标准中,把个人主义看作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他把“个人主义”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在这种充满竞争意识的价值观推动下,人人注重自立;自我奋斗,自由进取成为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追求个性的民族性格。因为,在理想条件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统一与对立

中国传统哲学不否认对立,但更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相互渗透,注重二元的依存和统一,即对立中的统一;而西方哲学传统则更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强调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即统一中的对立。

古希腊哲人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把统一的世界划分为“元素”和“灵魂”两个世界,这一基本思想奠定了对立型西方文化的基础。此后,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高于“现实”,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和“质料因”的区分,还是迪卡尔的“物质”与“心灵”两种实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决定“现实事物”等学说,都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具有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面的倾向,工作——娱乐,好——坏,和平——战争,对——错,成功——失败,原因——结果,精神——物质,主体——客体,人——自然等。西方人对大自然的迷惑、惊奇、敬畏和赞叹,使他们把人和物对立起来,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形成了以观察物和研究物为特征的追求性格,以及以改造自然、谋求利益为特征的征服性格。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自古代就形成了二元的辩证思想,强调二元相辅相成的统一。中国文化突出联系与整体观念,这源自于中国长期以种植农业为主、地少人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分工,更注重社会秩序稳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和人相通,人和自然浑然为一体的观念。基于这一哲学思想,中华文化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如“天从人愿”,“天理人情”等。在处事上,中国人不拘泥于极端的“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伦理方式,而信奉中庸之道,适可而止,恰如其分,并形成了宽厚、和合与圆融的性格。

3.含蓄与外向

中国人与人接触,古已有之的是打恭、作揖、谦让,少有身体接触,过于亲昵被视为轻浮。中国人的表情达意是内向型的,办事说话讲求含蓄、委婉、稳健、矜持、庄重。中国人听别人发表意见时,通常喜欢静静地听,由细微的头部动作或面部表情来传达赞同还是反对,对情感展露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式,遵循所谓“以理节情,发乎于情止于礼义”的教义。

西方文化推崇直率,感情外露受到赞许。西方人见面时的习俗礼仪一般是握手、拍肩、拥抱、亲吻等,性格特征上外向型凸现。这种外向型性格源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是与西方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规律密不可分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广泛、频繁的商品交换,日益发展的资本输出,大量的人口流动,为西方的文化交流、生产与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人们为人处世偏向于情感流露。

4.恭谦与自信

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经过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中国人视恭谦为美德,而自炫其能不足取。当人们的工作受到称赞时,中国人常说“我们的工作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人能力不足,请大家多多指教”,以表示恭谦,否则就有自不量力,目中无人之嫌。在为人处事上,中国人更看重集体的力量和作用。

与此相反,在西方文化中恭谦并不值得称道。由于西方民族有生以来就接受尽全力竞争,敢为人先的教育,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将自己从集体中凸显出来,处处表现出充分的自信。人们对赞赏和表扬一般只说谢谢。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5.形象与抽象

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注重经验,善于通过知觉和经验,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上把握认知对象。使用比附联想、类比推理的方法,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阐释观点,以锲而不舍,朽木不折的功力加以强化,以委婉含蓄的语言,诱导的方式阐述己见,既照顾沟通对象的地位和心理,保全面子,又能使对方迅速明了自己的态度。

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善于运用概念、判断、及推理对认识对象进行逻辑分析,与人交往重视表达,强词语言的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简单明了、感情充沛,依靠实例增强说服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使沟通具有互动性,注重以自身的见识、美德打动对方,以纯正、明净的风格作为沟通手段。

当然,任何差异的比较都只有相对的意义,异中有同,人类各民族的文化在其功能和价值准则上都具有同一性。在本质上,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众多文明民族时代积累和不断交流、渗透、融合的结晶。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价值尺度,诸如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正直公平、诚实可信、彼此尊重、理性思维、尊重事实、崇尚创新、富于想象等是人类各民族几千年来公认的“黄金规则”。正是这些广泛的、众多的相同或相通之处,形成了人类文明,构成了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基础。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民族性格互补的历史。

“同”和“异”的并存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当然,这些差异会给跨文化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增加跨文化交流中误解的机会。然而,恰恰是这些差异,使交流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使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对中西民族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的目的并非判定孰优孰劣,发现和探究差异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了解,认识差异,以平和的心态和视角正视各自的民族性格,从而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为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正确处理四方面的关系。

1.主体与多元化的关系

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促进跨文化交流,我们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发展形式的多向性,充分认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每一民族都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都打上了本民族特色的深刻印记。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性,也是跨文化交际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根据。我国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文明流变中,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迸发出丰富多彩的原始性文化,演化出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华民族文化成果之灿烂得益于人类文明雨露的滋润,又发展于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撞击、交流与融合。当今,中国人民为完成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正在实践着史无前例的改革大业,并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博大胸襟昭示世人,跨文化交际自是重要途径。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秀传统,正视并摒弃传统文化之糟粕,坚持民族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科学成分,尊重西方民族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准则,形成对西方文化受容的正确、合理选择,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到多元化与主体性的统一,反对并防止文化交流中的控制论、依附论。

2.适应与冲突的关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不同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时,难免会造成交际中的矛盾与冲突。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是互相理解、互相调适、互相适应,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系统,又无权干涉另一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并让其向自己靠拢。交际双方应彼此尊重,了解对方的文化、民族性格特征,对那些有冲突的方面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民族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本民族文化对自己的束缚和影响,改变在同一文化氛围中形成的用一元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对方性格、行为的思维习惯,在主动的对话,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模式,保证跨文化交际中双向沟通的顺利实现。为此,交际双方要明确各自在交往中的责任,通过提供背景知识、解释性翻译等手段扩大对对方的开放区,缩小隐蔽区。在坚持政策,法律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努力增强相互的了解与沟通,以缩短双方距离,力求在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间寻找并构建相互调适与动态平衡的机制。

3.语言能力与社会文化能力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不仅涉及语言,同时也与文化密切相关。这一特点决定了跨文化交际学不仅研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交际定义与特征、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语言与非言语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显然,中西文化在上述领域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误解、摩擦和失误,只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如语音,语法,词汇和用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学习并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一个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人,即使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语音、语法正确,在交际中仍会有许多障碍。只学习语言知识,不了解文化背景;只具备语言能力,缺乏社会文化能力,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理解其精神。H.D.Brown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也是第二文化的学习。要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习者认识并理解语言文本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将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敏感度,掌握交际策略,提高社会文化能力。

4.交际心理与沟通形式的关系

沟通形式多种多样,交流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必要途径。但交际心理是交往中的内在因素,往往会影响交际形式的效益。交流中双方心理紧张就不能正常的保持语言和非语言的交往,产生语言和感知上的障碍,对差异的文化环境感到陌生,无法应对周围的信息,甚至产生误解、文饰作用、心理过度补偿。同时,交往过程中人们若以定型的观念、偏见或先入之见去认知、衡量和取舍,也会造成沟通的复杂性和严重障碍。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和情绪,就要善于转化角色,平等、客观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增强交往的自信,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勇于实践,勤于积累。

纵观世界历史,时代愈进步,文化交流的速度愈快,受容者对文化的选择也愈精良。在跨文化交往中,要不断整合、创新、超越既定的思维框架,以创造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

收稿日期:2004-01-10

标签:;  ;  ;  ;  ;  ;  

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_跨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