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与投资一体化与就业增长--以江苏省为例_国内宏观论文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就业增长——以江苏省为案例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实证论文,化与论文,案例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

贸易投资一体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当代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合为一体的一种国际经济现象。这种一体化不仅表现为贸易流向和投资流向的高度一致性,时间上的同步性,而且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互补共存、互动发展的格局。从狭义上看,是指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以要素分工为特点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在跨国公司的安排下,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进行全球化生产和全球化经营,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围绕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价值链,表现出相互依存、联合作用、共生增长的一体化现象。贸易投资一体化极大地拓展了国际分工交换的空间,也扩大了互利合作的潜力,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切入点,也为开放促进就业提供了现实途径。

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分工基础是要素分工,要素分工大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范围。在国际分工局限于行业、产品层面时,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谋求发展受到很多约束。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指出,外围发展中国家所出口的主导产品是初级产品,而初级产品由于受到收入弹性较低、替代品产生需求减少等限制,贸易条件恶化,出口产业难以持续发展,更难以带动就业增长。特别是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还会使发展中国家落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而根据中心外围理论所采用的进口替代战略,又会由于技术、资金和市场规模方面的约束,在偏离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发展战略的干预下,带来更为严重和深刻的体制弊病,同时也造成二元经济的形成,将大量的劳动力排挤在所谓现代生产部门之外。

同进口替代战略相比,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绩效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肯定,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为此提供了最好的例证,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无疑对就业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安妮·克鲁格和巴拉萨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合成谬误”的问题,即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将会受发达国家市场容量有限的制约,同样会面临着包括扩大就业在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又有不少经济学家开始论证合成谬误是否存在。本文认为,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推进,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以要素分工为主导的特征,而在要素分工条件下,发达国家的资本等要素流入发展中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丰裕要素相结合,制造出成本最小化的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同以往的出口导向战略相比较,发展中国家劳动要素丰裕的比较优势,不再仅仅为发展中国家自身所利用。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岗位不再仅仅来自于本土企业,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来自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从生产特性上看,表现为跨国公司生产区段或生产环节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说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就业岗位“外包”。从市场特性看,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的营销渠道,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将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输往全球市场。这样,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可能降低“合成谬误”的风险。

通过上述途径,发展中国家就业岗位将会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比较优势获取分工利益的机会大大扩展了。但同时,获取分工利益的风险也增加了,即本国劳动者的就业不仅取决于本国的生产,还取决于能否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而全球性生产对本国要素使用无疑存在着波动性影响。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促进江苏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江苏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特征日益显现,并呈加速发展态势。而劳动就业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进程推进获得迅猛扩展。

在贸易投资一体化促进就业增长的路径上,江苏主要是依靠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带动的。这是因为,在贸易投资一体化背景下,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凸现了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并进而凸现了该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凸现会促使本地区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而产业的纵横扩张必然会带动就业的增长。

运用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对江苏省出口增长过程中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分析和检验。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对式(2)两边取对数,得:

lnY=lnA+αlnL+(1-α)lnK  (3)

对式(3)进行处理,消除多重共线性后,可得:

ln(Y/L)=lnA+(1-α)ln(K/L)  (4)

对式(4)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到α的估计值。再利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式:

式(5)中,为贸易出口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m为技术进步率,l为贸易出口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增长率,k为贸易出口资本投入年平均增长率。

根据江苏省1985年至2002年的有关统计数据,估计方程式(4),得到:

ln(Y/L)=0.5745+0.2086ln(K/L)  (6)

对回归拟合方程的分析和显著性统计检验:相关系数R为0.9387,几乎接近于1,这说明了ln(Y/L)和ln(K/L)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有关统计检验均获得通过,回归方程对实际数据拟合效果较好。如表1所示:

表1 江苏省外贸出口劳动力模型的估计检验

资料来源:《1952-1991江苏对外经济大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02年、2003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由此可得α的值为0.7914,式(1)即为:

因此,根据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式推导出来的计算公式(5),我们估算出了1991-2002年江苏省贸易出口增加值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

表2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91年至2002年随着贸易出口量的持续增长,其相应的劳动就业贡献率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了江苏省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的增长已同步于市场结构的变化,贸易出口与实际利用外资对劳动就业正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较高,这些对江苏省深化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表2 江苏省贸易出口与投资增加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

贸易出口增加值 贸易出口行业从业劳动就业

年份 年平均增长率人员年平均增长率贡献率

1991 16.34-7.008.94

1992 16.85 7.809.66

1993 16.2457.05

13.27

1994 43.7242.79

20.42

1995 46.3124.34

10.97

1996 18.6010.49

11.76

1997 21.4523.79

13.14

1998 11.0944.13

13.03

1999 16.9815.74

19.34

2000 40.7518.239.33

2001 12.0630.96

23.56

2002 33.25 3.362.11

资料来源:《1952-1991江苏对外经济大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02年、2003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我们接着采用就业吸纳弹性来比较分析贸易投资一体化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所谓就业吸纳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

通常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如下的函数关系:

式中,L表示就业人数,Y表示总产出水平,α为常数,σ表示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对上式两边取对数,获得就业增长方程:

lnL=lnα+σlnY (9)

这样在式(9)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方程,如下:

lnL=a+blnY+e  (10)

其中:L表示贸易出口企业年度从业人数,Y表示贸易出口年度增加值,a为常数,b表示就业吸纳弹性,e为随机误差。

以1991年为界予以划分,使前后数据具有相对的平稳性和可比性。下面主要分析1985-1991和1992-2002这两个阶段及相应总体的就业吸纳弹性。

根据式(10)所示的回归方程,分别对各相关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进行估算。在1985-2002年这18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0.107,第二产业就业吸纳弹性为0.167,第二产业中利用外资的制造业出口对就业的吸纳弹性为0.260。大体接近于第三产业(0.275)的就业吸纳弹性,这充分说明了江苏的贸易投资一体化对就业的创造作用已经接近于传统的第三产业了。众所周知,江苏是一个经济文化大省,商品流通和文化教育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吸纳就业的主要生力军,但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利用外资的制造业及出口贸易发展势头迅猛,已经逐渐成长为江苏创造就业的新生力量。从分阶段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1985-1991年这7年间,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0.231,第二产业中制造业贸易出口的就业吸纳弹性为0.147;而在1992-2002年这1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吸纳弹性变为负值,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待业上升造成的,这表明第二产业就业已逐渐趋向饱和,步入了一个缓冲期,已经不能再大量的吸纳劳动力了;但同期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及贸易出口的就业吸纳弹性为0.382,可见,江苏省近年来的贸易投资一体化对就业的创造作用是日益增加的。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仍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已经饱和,且表现出了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行业和服务性行业转移的态势;贸易出口的就业吸纳弹性仍为正值,且为三者中最大,表明了发展出口贸易扩大利用外资对就业不仅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其作用明显地大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平均水平和第三产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国民收入增量一定时,即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时,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加强外资的引进和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本地区间的劳动力资源丰裕的比较优势,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增加。

三、加快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增加和保障劳动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充分就业也是我国缩小贫富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途径。正如上文中所揭示的那样,贸易投资一体化对就业的创造作用和吸纳能力不但是巨大的,而且表现出了仅次于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强劲势头,应加快发展。

1.充分挖掘和开拓贸易投资一体化创造和保障劳动就业机会的巨大潜力。我国是个东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沿海开放的东部地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基础比较好。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时代,我们开辟就业的渠道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就业模式,把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发展第三产业这一单一渠道上,而应该认真审视并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化视野当中的分工利益,加快贸易投资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继续进一步巩固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既有优势,保证外资的稳定流入和出口渠道的畅通无阻,不断开掘新的就业潜力。

2.优化投资环境,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实际上,贸易投资一体化虽然能够促进地区间劳动力就业的增长,但这种促进作用不可能是无条件的和无限的。其一方面表现为对就业人员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就业效应还必然受到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的约束,即贸易投资一体化对就业增长的边际促进作用是递减的。事实上,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只是形成就业优势诸多必要条件当中的一种,但仅仅具备这些条件未必一定能够转化成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例如非洲国家的市场非常开放,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就几乎没什么限制,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形成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开放经济格局,相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还日益表现出一种“边缘化”趋势。所以,贸易投资一体化用以促进就业必须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良好的人力资源素质和良好开放的教育体制。上文分析验证的贸易投资一体化对江苏就业的促进作用只不过表现在当前对就业的促进能力是处在总量上升的阶段而已,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贸易投资一体化对就业的冲击作用要小于其对就业的吸附作用所致。因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江苏情况而言,优化投资环境,总体上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提升人力资源的结构仍然是当务之急。

3.加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贸易投资一体化总体来说是需要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然而工业化的前提是城市化和城镇化。只有实现城市化和城镇化,才能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由市场机制自动实现国内与国际间合理配置经济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平衡,而不是局部的不平衡的贸易投资一体化。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打破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诸多障碍和藩篱,使国内体制与国际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兼容,以期获得相得益彰的同步协调发展,为贸易投资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4.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贸易投资一体化不单表现为我国国内的增加出口贸易和吸纳外商投资的“引进来”发展战略,同时也表现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走出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带动国内劳务的出口,使劳动力要素流向国外,从而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本积累的来源。因此,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加快就业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是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的。

标签:;  ;  ;  ;  ;  ;  ;  

贸易与投资一体化与就业增长--以江苏省为例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