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情况论文,调查研究论文,中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高速发展,中学生的生活似乎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五彩缤纷、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犹如磁石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投入其中;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乃至教育部门对此众说纷纭、态度各异。一时间,青少年“触网”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乃至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到底应如何看待中学生“触网”现象?网络对中学生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直面网络?直面青少年的网络生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无法回避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最近对中学生上网情况开展了一次较全面的专题调查。
调查过程与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并辅之以座谈与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交流。对学生的问卷测试共设计了50道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2)中学生网络生活基本情况;3)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为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保证调查材料的真实可靠,我们请科研人员直接主持调查,并一律不要求学生在调查问卷上填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和姓名。
调查在江西省南昌、抚州、鹰潭、景德镇等4个城市进行,每个城市随机取2所学校,每所学校又取若干班级(共计8所学校、16个班级)。被试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各年级均有,共1056人,其中男生537人,女生519人。统计时淘汰了部分不合要求的废卷,因此各题目测试总数不完全一致。
调查结束后,全部问卷均上机汇总和分类统计,并按教育统计方法进行检验,用P值反映中学生上网情况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性。
调查测试时间:2002年9月至10月。
结果与分析
1 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
了解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是研究他们对网络喜好程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用“你是否喜欢上网”这一指标,来测查中学生对上网的喜好程度和心理意向。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上网心态
表1表明,当前中学生对上网普遍有着浓厚的兴趣,各年级喜欢上网的人数均超过半数以上,不喜欢上网的学生不到10%。差异检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上网意向上有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初中生随年龄的增长,上网的兴趣急剧上升,由初一的55.24%猛增到初三的79.45%;而高中生则相反,随年龄的增长,上网的热情不断降低,由高一的78.22%降至高三的50.81%。这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上网兴趣和热情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多数学生的心态将会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由初中阶段对上网的钟情和向往开始趋于理智和平静。
为什么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兴趣会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中阶段乃学生升学压力最大的时期,迫于来自家长、教师以及自身的压力,不少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因而不敢多留恋上网;二是许多学生过去之所以钟情上网,是为因他们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尝试欲,一旦这种愿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兴趣和热情便会逐渐趋于平淡。可见,网络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并非是“洪水猛兽”,一“触”而不可收拾。
中学生上网的意向,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同女生相比,喜欢上网的人更多,愿望也更强烈,分别为72.94%和59.46%,差异十分显著(P<0.01)。这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被网络所吸引,上网的人数可能比女生更多。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中学男女生上网意向的比较
男生 女生
项目 (522人)
(513人)
喜欢 72.94 59.46
不喜欢7.14 10.88
无所谓19.92 29.66
差异检验
P<0.01
既然如此多的中学生喜欢上网,那他们的动机和需要是什么呢?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中学生上网的动机与需要比较
从表3看,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和需要主要来自4个方面:一是自我调剂的需要,希望通过上网缓解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二是对新生事物的向往,希望通过上网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尝试欲;三是精神上的寄托,希望以此来寻求刺激;四是学习上的需要,希望网络帮助自己学习。四者相比,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生显然不多,各年级均不超过9%。这与家长、教师和社会的期望确实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以寻求生活调节和满足精神刺激为动机的中学生却占了绝大多数。表3中学生选取前三项的平均比例高达84.72%,凸现了现阶段中学生在上网动机和需要上的鲜明感情色彩。
差异检验发现,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和需要,还存在非常显著的年龄差异(P<0.01)。初中阶段的学生(初一到初三)上网,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寄托;而高中阶段的学生(高一到高三)上网,则主要用以调剂学习和生活。而且我们还从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中学生年级越高、年龄越大,那种寻求精神刺激的人就越少。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中学生上网的感情色彩也会发生变化,由当初的好奇、冲动和寻求刺激,逐渐向理性方向转化。
2 中学生网络生活基本情况
(1)中学生上网的人数、时间与地点的选择
当前有多少中学生在上网?他们一般选择在何处上网?上网的时间、频率如何?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本次我们专门就此作了调查。
调查表明,目前有68.21%中学生都上过网,没有上过网的只有31.79%。在上网的学生中,经常上的占26.95%,较少上的占60.91%,偶尔上的占12.14%。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有48.36%,2小时至4小时的有39.63%,4小时至6小时的有6.5%,6小时至8小时的有4.74%,此外还有0.69%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10小时以上。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多数学生上网还是比较有节制的,每周上网时间大多在1至4小时以内,并未出现多数人沉迷于上网的情况。但也确有一些人难于把握自己,存在着上网时间过多的现象。如果我们把每周上网超过6小时称之为无节制上网的话,那么这部分学生约占上网总人数的5.43%。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中学生上网时间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经常上网的男生远远高于女生,其人数比例为35.84%:1.06%,差异极其显著(P<0.01)。而且经常上网的学生多集中于初三至高一这两个年级,其人数比例要比其他各年级学生高出10至28个百分点。这显然与我们前面对中学生上网意向和兴趣的调查结果呈正相关分布。正因为男生较女生、初三和高一年级较其他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上网,所以他们上网的时间和频率也自然高于其他学生(表格从略)。
本次调查还发现,中学生对上网地点的选择有着几乎一致的倾向性。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把网吧作为上网地点的首选,其平均人数比例高达75.32%。接下来依次为家里(14.61%)、学校(7.93%)和其他地方(2.14%)。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差异性。至于为什么要选择网吧上网?他们的回答也几乎一致,如“方便快捷”、“没有任何人干预”、“环境宽松”、“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见,追求一种宽松的环境是中学生选择网吧上网的主要原因。
(2)中学生对网站的喜爱与选择
本次调查我们把网站大致分为游戏娱乐、交友聊天、大众文化、新闻时事、男女性爱、教育学习和其他等七大类,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中学生上网站目的比较
网站
游戏
交友
大众
新闻
教育
男女
其他
类型
娱乐
聊天
文化
时事
学习
性爱
喜爱
66.58 58.74 36.42
9.56
6.22
3.58
8.17
表4显示,中学生喜爱的网站主要有三种:一是游戏娱乐类,二是交友聊天类,三是大众文化即通俗文化类,其他网站的受欢迎率均不足10%。这种偏爱也可从他们在网上的活动项目上略见一斑,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中学生上网活动项目比较
网站
玩游
交友
看娱乐
收发
学习
看性
其它
类型
戏
聊天
节目
电子
文化
爱情
邮件
知识
爱内容
喜爱 62.65
57.84
36.82
21.45
5.98
9.42
12.72
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男女学生在对网站类型的喜爱及网上活动项目的选择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比较而言,男生更喜爱玩游戏(80.24%:45.06%)和看性爱情爱内容(12.44%:6.40%),女生更喜欢交友聊天(75.86%:39.82%)、看娱乐性节目(46.68%:26.96%)和收发电子邮件(32.62%:10.28%)。
(3)中学生网上交友情况
网上交友是近年来随网络发展相伴而来的一种现象,置身于网络社会环境中的中学生亦不例外。调查表明,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喜欢现实人际交往的人虽仍占主导地位(占53.10%),但网上交友已开始得到认同,并逐渐发展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渴望网上交友的人越来越多。调查发现,“非常想”和“比较想”结交网友的中学生已达80.55%,其人数比例占压倒性多数,而不想结交网友的只有19.45%。
第二,不少学生已经或正在结交网友。“已经有了较要好网友”的学生已达19.96%,正试图“通过上网来结交网友”的也达18.86%。
第三,结交异性网友的现象开始出现。已有5.48%的学生声称“已经有了比较亲密的异性网友”,而多达48.62%的学生则“希望今后能结识异性网友”。这表明中学生对异性交往的看重以及网上交友有向异性和亲密方向发展的态势。
第四,与自己的网友(含异性网友)目前关系的进展情况分别是:已见过面的为2.16%,打算今后见的为4.92%,互相留下地址和电话的为8.44%,通过E-mail书信往来的为17.18%,以其他形式保持联系的为14.24%。
第五,少数学生因交友不慎发生了上当受骗事件。这类学生虽然不多,总共才占3.91%,但却分别曾被别人骗去见过面、被骗钱财,甚至被别人伤害过自己的身体。
3 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拓人们眼界,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快捷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同时,也必然会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精神世界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对那些涉世未深、尚未有足够行为控制能力的中学生来讲,就更是如此了。那么,中学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本次调查我们将“你是否认为网络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这一指标,来测查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调查结果见表6:
表6 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与看法比较
项目
男生
女生
(520人)
(498人)
会有负面影响
49.34 65.62
没有负面影响 8.84 4.85
说不清楚41.82 29.53
差异检验
P<0.01
表6显示,当前大多数学生对网络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认为网络不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的人都很少,其人数比例均在9%以下。
但进一步的检验差异证明,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却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认为网络对人有负面影响的初中生只有49.34%,而高中生却高达65.62%;相反,不清楚网络对人有没有负面影响的初中生却高达41.82%,而高中生却只有29.53%。这说明由于年龄、阅历和体验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初中生对网络的认识远没有高中生全面。这也许是初中生更多地容易被网络所吸引和迷恋的思想认识根源。
然而,思想上的认识是一回事,实际上的自我行为控制又是一回事。网络对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远没有引起中学生的真正重视,也就谈不上如何去预防和减少这种影响。上述调查中所反映的中学生上网的意向、动机和热情以及他们对网站的喜爱与选择,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一些学生由于长时间沉迷于上网,已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调查表明,经常上网的学生中,有过头晕目眩的人有16.32%,欲罢不能、不想下网的有10.54%,精神不振、感到疲乏的有10.87%,晚上睡觉仍想着上网的有12.12%,已经上瘾、沉缅于网上的有3.62%,上网后学习退步的有4.44%。差异检验证明,受到消极影响的这部分学生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初中生明显多于高中生(表格从略)。
讨论与建议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学生普遍对上网有着强烈的愿望,喜欢上网的人数远远超过不喜欢上网的人数。高中阶段是学生上网兴趣和热情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大多数学生将由初中阶段对上网的钟情和向往,开始转变为理智和平静。
2)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以寻求心理调节、满足欲望和精神寄托为动机的学生,在上网人数中占有极高比例。但随着年级升高、年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这种感情色彩会逐渐趋于淡泊而向自我放松、精神调节方向转化。
3)中学生上过网的人数明显多于未上过网的人数,他们平均每周上网约2至3个小时。经常上网的学生中,初中生明显多于高中生,男生明显多于女生。上网的地点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在网吧。
4)中学生喜欢的网站主要有三种:一是游戏娱乐类,二是交友聊天类,三是大众文化类。与此相对应,中学生在网上最喜欢并经常从事的活动项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玩游戏,其次是交友聊天,第三是看娱乐性节目。真正将电脑和网络用于学习的人极少。中学生在对网站的喜爱和选择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玩游戏和看男女情爱内容,女生比男生更喜欢交友聊天、看娱乐性节目和收发电子邮件。
5)网上交友已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一个新的发展动向,并且有向情感化、亲密化、经常化方向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为:渴望结交网友的学生占压倒性多数;已经或正在结交网友的人数占相当比例;已有比较亲密的异性网友的学生开始出现;一半的学生希望今后能结交异性网友;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网上与网友经常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甚至见过面或相互留下地址和电话。
6)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总体上是清醒的,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网络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思想认识却与实际行为相分离,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相当部分的学生存在着上网过多过密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头晕目眩、精神不振、迷恋上网、学习退步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据此我们认为,当前极需重视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为此,特提出如下看法和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网络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网络是近年来蓬勃兴起且幅射力极强的新型媒体,它丰富多彩的形式内容以及可供人娱乐消遣的特点,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我们认为,对网络给中学生的影响应该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网络对于青少年获取信息、培养科技意识、锻炼创造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要正视网络可能对他们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但不要否定网络。因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把孩子们身上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归咎于网络。这种看法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第二,对中学生上网宜“疏”不宜“堵”。一些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出于对青少年的关心,主张全面禁止学生上网,事实上,许多地方也正是如此做的。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足为取。网络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现代高科技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人为地禁止孩子上网,不仅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不利于下一代文化素养和科技素质的提高,而且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本次调查问卷我们设计的最后一道题是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网络的看法。结果几乎所有学生(包括那些平时不喜欢上网和从未上过网的人)都表达了一个强烈愿望——希望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他们多些理解、宽容和信任,不要对他们上网下“禁令”。孩子们的呼吁是合理的。他们应当有享受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权利,我们无权禁止他们,也无法禁止他们。因此,明智的态度不是去“堵”而应该是“疏”,即引导孩子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接触网络。
第三,要创造条件,为中学生上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国务院日前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它明确规定自2002年11月15日起,网吧、电视休闲屋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这对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孩子们应当在哪儿上网?回答应当是确定无疑的,即学校和家庭这些能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地方。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僧多粥少”以及学校、家庭条件有限,现有的网络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加快学校网络资源的建设步伐,为更多的孩子上网提供安全可靠、健康文明的环境。建议国家为校园网络建设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以满足青少年学生的迫切需求。
第四,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如前所述,网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新兴媒体,对青少年可能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我们惟一所能做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特别是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可惜这一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调查表明,60%的学校迄今未对学生开展过网络道德、网络文明和行为规范诸方面的教育,而希望能接受此类教育的学生多达66%。这反映出学校教育目前与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太适应。建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以使这项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迅速普及。
第五,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应抓住重点,抓出成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要切忌形式主义,注重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抓准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这里所说的“重点人群”,是指那些喜欢并经常上网玩游戏、寻求精神刺激的男初中生和喜欢上网聊天交友且单纯幼稚的女初中生。调查表明,这两类人是学生上网的主体和最容易失控的人群。所谓的“关键环节”,是指教育的内容和重点。当前要着重帮助学生增强对复杂事物的辨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选择,学会自控。“教会道德选择,学会行为自控”,是学校德育适应网络社会应当建立的一种新观念,也是学校德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应当引起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第六,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职责。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缺一不可。家庭是孩子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和父母影响对孩子成长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调查表明,目前有22%的家庭已购买电脑,打算不久购买的也有21%,且有17%的家用电脑已经上网,孩子在家里上网的也有相当比例。但是,当前会用电脑的家长仅有35%,懂得上网的只有23%。如此状况要使家长承担起作为孩子监护人的责任,确实勉为其难。所以,如何提高家长素质,发挥家长在孩子上网过程中的监护作用,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至于社会方面,则应当进一步发挥和加强其在管理、监督网络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非法网吧的治理力度,同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严厉清查和惩处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为青少年接触网络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
第七,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网络问题的科学研究。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目前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多了起来。由于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而且其发展态势相当迅猛,内容和形式也不断翻新,因此网络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网络问题的研究,特别要重视研究网络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我们所必须采取的应对策略。只有认清形势,明确思路,我们才能做到胸中有数、临危不乱,才能进一步增强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确保青少年一代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