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遇大于挑战”说开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去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跌宕起伏、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得出三个基本判断,其中第三个判断是:“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判断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02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据。
按常理,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孰大孰小,取决于局中人的应对是否得当。面对同样的机遇或挑战,愚者往往会错过机遇、加重挑战,而智者则总是能抓住和利用机遇、化解挑战的压力和抵御挑战的冲击。
中央得出当前“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的判断,说明中央在全面、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充满信心,有善于应对的能力,已作好必要的准备。
那么“机遇大于挑战”这个判断是否也适用于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形势呢?回答是肯定的。
尽管信息化对我国来说,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挑战主要表现在我国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不同,是在农业基础尚不稳固、工业化任务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展信息化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可能;机遇主要表现在我国有条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在上述挑战和机遇不可机械对比的情况下,主客观因素表明,“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从主观因素看,首先是中央十分关注和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问题。早在1996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要“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把国民经济信息化扩大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把其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要把它放在“优先位置”上。
需要提及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决定设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朱镕基总理任组长。在6位组长和副组长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各有2名、3名,另一名副组长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同志,他还兼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朱镕基总理主持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第一次会议上就指出,信息化对加快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该会议还分析了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偏重于硬件建设而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明显滞后等问题,明确了推进国家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各项方针,如坚持面向市场和需求主导、政府先行以带动信息化发展等,并强调我国信息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务必防止走弯路,要十分注意打好基础。
从客观环境看,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进入了全方位双向开放新阶段,为融入国际潮流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亟需抓紧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积极实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欧盟、日本正在酝酿制定国际电子商务规则。我国也即将出台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加快建设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同时,我国正在构筑国家政务信息平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代。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速度比前加快了,范围比前扩大了。信息化对于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十分必要。我国要通过3-5年时间,把一大批企业搞上去,真正与国际接轨。
我国对推进信息化、发展信息产业有充分的自信和巨大的潜力。200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十大信息产业国之一。在新世纪,我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的信息大国,以至信息强国。这就需要我们紧紧抓住和有效利用信息化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挑战不可怕,机遇不可丢。我国在历史上已经错过了工业化的机遇,导致在世界工业文明中落伍了。为振兴中华,我国必须抓住信息化的机遇,跻身于世界信息文明前列。
朱镕基总理说得好,“我们讲抓住机遇,很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