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习俗论文,春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家庭还包制1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挑水。她们认为,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两村庄各组织比赛队伍,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欢乐。初一清早,人们从池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的鲤鱼,煎、炸、烧、炖后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举行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在整棵的大竹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有些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要举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应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舞时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土家族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蒙古族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和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完。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高山族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过春节时则另有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高山族还有春节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又称芥菜,吃这种菜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