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莱西市院上镇武备中学 266612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学方法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学校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迁移法是学习能力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迁移是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等教育思想,都是将迁移运用于教学中的例子。
历史教学中,如何按照迁移规律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历史学习的迁移呢?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历史教学中,迁移法应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历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来进行。它既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现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迁移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感悟:
一、整合教材,形成全局观念;研究教学目标,明确迁移方向
迁移法的实质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能力,方法就是明晰目标、抓住特点、联系教材、灵活运用;原理是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事半功倍。迁移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迁移法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所以,迁移要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研究三维目标,达到对每一课、每一主题、每一册教材都有明确的目标,形成全局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备了全局概念,教学时就会做到成竹在胸、有的放矢,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的方向,为学生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认知结构,实现历史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迁移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脱离不了过去学过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迁移。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史实,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就是迁移的契入点。
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课时,可以自然地联系汉朝西域都护的设置、清朝伊犁将军的设置进行纵向迁移,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复习《戊戌变法》这一课时,可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横向迁移到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对这三国变法的国内外背景、变法的过程、内容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抽象,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中国变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三、实现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迁移
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的一大功能,知过去,看现在,谋未来。历史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若割裂二者,以史学史,历史课堂将索然无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要实现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有效迁移,关键在教师的正确引导。
如学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时,历史上联系张骞出使西域,现实中就要充分联系当今国家“一带一路”的对外政策,一方面使学生明白和平交往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利于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
迁移法是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不仅适用于新课教学,也适合于习题课、复习课。历史知识间,只要有联系,就可以采用迁移法。迁移法教学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钻研教材,掌握知识结构脉络,充分了解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论文作者:王成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知识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能力论文; 这一论文; 目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