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湘西论文,生活方式论文,闲暇论文,农民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2;D422.7;D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0)01-0052-05
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当代湘西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代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足以引发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就这个问题略述几点看法。
一、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正经历着时代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少数民族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审视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所依赖的理论和逻辑的起点,是必须认识到这种变革的存在。而要进行上述的研究的最基本前提是回答何谓闲暇生活方式。
1.关于闲暇生活方式的界定
对“闲暇生活方式”概念的理解,我们赞同这种看法,即把闲暇生活方式定义为人们利用闲暇,进行闲暇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因为,这个定义表述了闲暇生活方式的内涵,说明了闲暇生活方式的本质。我们认为,闲暇生活方式的构成,应当以主体拥有闲暇时间为基础。没有闲暇时间就无所谓闲暇生活方式。此外,闲暇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中,还应当包括主体进行的闲暇活动。主体如果在特定的闲暇时间内不是进行闲暇活动,而是进行“规定性”活动,也就不能算是闲暇生活方式。例如,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看书学习,运动员在规定的必要训练时间之外的闲暇时间里继续训练,工人和农民把生产劳动之余的闲暇时间全部用于从事繁重家务劳动、抚育子女等“规定性”活动,就不属于闲暇活动的内容。闲暇时间和闲暇活动是构成闲暇生活方式的基本条件。一个人的闲暇生活方式往往表明这个人如何度过了闲暇时间。
那么,什么是闲暇时间呢?以一天为一个时间单位来论,闲暇时间是除去必需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是个人的自由时间。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时间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81~282.)。很显然,马克思这里说的“自由支配”时间,就是指“直接生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是个人处于休闲状态的时间量,是属于个人自由活动的时间。闲暇时间是形成闲暇生活方式的时间因素。
理解闲暇生活方式,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在闲暇时间中的活动情况。人们的闲暇活动与其为了自身生存和繁衍进行的必需活动(如劳动、工作、吃饭、睡眠等)不同,它是为了满足人们自己的享受、娱乐、交际、发展等身心层次的高级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如享受、娱乐、交际、学习等活动)。它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中自由决定进行的休闲活动。它构成闲暇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据此,我们认为,闲暇生活方式就是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进行的休闲活动的方式及其过程。它是一种充分展示人们生活情趣和个性特征的生活状态。它总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作用的。当代湘西农民的闲暇生活方式变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湘西农民个性化的现实生活图景,从中我们能够观察到当代湘西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某些特征。
2.变革中的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
以建立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化,不仅使当代湘西农民从土地缚束的被动环境中解放了出来,赢得了相对多的用于营造身心自由和舒展精神情趣的闲暇时间,而且为他们多样化的闲暇活动内容及其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现实条件。当代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这种变革趋势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农民的闲暇时间总量较已往有较多的增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使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农民大大减少了用于养家糊口和生儿育女的必要劳动时间,这样由农民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在整体上相应地增加了。
从个体生活时间的变化来看,一部分农民不再完全按照自然季节的循环来被动地分配生活时间,开始摆脱自然时间的制约,农忙季节的“农忙”时间总量相对减少,闲暇时间得到补偿。据我们在凤凰满加村调查统计,80%的农民认为现在的空闲时间比改革开放前至少增加了一倍。目前尚处于脱贫之中的湘西农村存在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客观事实,都证实了当代湘西农民闲暇时间的相对增加。
(2)农民的闲暇生活内容体现出时代感,形式呈多样化。 由于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各项扶贫工作的展开,湘西少数民族农民的生存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尤其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进行现代生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现代大众生活信息的传播,为当代湘西农民的闲暇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方式。单调而贫乏的传统闲暇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调查中我们看到,如今的湘西农村,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恬静,那些在城里人眼中只会辛苦劳作、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开始在自己的自由时间中使乡村喧闹起来了。尽管传统的屋檐下和火塘边的种种单一的闲谈、白话以及民族传统的手艺活儿,如挑花、刺绣和编织等依然是当今湘西农民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看录像和电视、玩扑克、打桌球、唱卡拉OK、读书看报等现代闲暇生活时尚,也已走进农民的生活而成为农民消度闲暇时光的常有方式。这主要表现在其随闲暇生活主体的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选择取向。
(3)闲暇活动中主体意识渐渐明朗。从理论上说, 闲暇生活方式只有不再屈从于某种外在的目的,例如,不再像传统农业社会那样屈从于一家之长的意志,而是由主体内在的个人需求和兴趣来决定时,对于闲暇生活主体而言,这种闲暇生活才真正具有价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如今湘西的许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越来越重视自己精神生活的丰富,期望得到更多的娱乐享受,闲暇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强。此外,农民的闲暇生活方式选择的个性化特征也比较明显,从家庭范围观察,父辈与子辈之间闲暇生活的同质性在减弱,异质性在增强。譬如在看电视上,父辈喜爱传统戏曲,而青年一辈则热衷于现代歌舞。
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当代湘西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方面,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究的。
二、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展现
从功能上讲,闲暇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休闲状态通过人类群体所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完全的发展”(注:马惠娣.休闲:建造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J].新华文摘,1996,(12):157.)而选择的生活样式,也可以说是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对自身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文化意识的觉醒。照此理解,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就是社会生活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对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自觉适应和主动选择,是对一种文化传统的扬弃,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属于社会文化变迁的范畴,往往体现出主体应有的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民族地域个性。当代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当代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凸现出湘西文化的基本属性
一般来说,主体的闲暇生活方式的形成受其所属的文化背景和自身的文化观念的制约,因此,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就相应地形成不同类型的闲暇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某种闲暇生活方式一旦形成,不仅成为相应的文化类型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能够凸现出这种文化类型的基本属性。这是文化与生活方式关系运动的规律之一。通过考察变革中的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窥见湘西文化的某些属性。
湘西文化是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滋长起来的一种山地农耕文化。小生产方式的费时、耗力、低效、隔离的特征,加上湘西作为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要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所固有的自然和人文阻隔造成的沟通不便,铸成了湘西文化的封闭、凝固和保守属性,并从当代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
(1)从闲暇时间来看, 相当一些农民不太重视闲暇时间的合理争取和有效利用。具体地讲,就是许多农民未能自觉地依据社会变革对主体全面发展提出的要求,对自己每天的时间量进行必要的灵活分配,“死”守土地成为许多成年农民因循传统的习惯而又自然的时间投入方式,不懂得或不敢对自己的时间量作真正的闲暇“开支”。人们宁愿起早贪黑把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低效的土地劳作上,而不会挤出时间来进行“自由”活动,对闲暇时间的开发利用缺乏鲜明的自觉意识。
因为传统的小农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靠个体长时间的低效劳动来维持的,所以,无论是在利益追求上,还是在价值取向上,它都是排斥闲暇时间的。比如,在一些成年农民看来,只要自己的身影整日在田间地头忙碌,即使效率再低,也会被视为勤劳肯干而得到邻里乡亲的称誉;相反,即使效率再高,如果耗费时间量不多,挤出自由支配的时间用于休息、娱乐、学习和交际活动,自己就会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好吃懒做而遭到左邻右舍的鄙弃。这是把必要劳动中的勤劳苦干同必要劳动之外的闲暇享受对立起来。受此时间价值观的影响,湘西部分农民的闲暇时间增加不多,闲暇活动量少而单一,不利于他们感知和认识外界新事物,制约了他们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新型劳动者的成长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都是保守封闭的表现。
(2)从闲暇活动的内容看,也体现了湘西文化的封闭保守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简单重复,缺乏创新。这是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变革中的湘西社会,尽管受到现代文明信息的不断冲击,但是,由于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自身素质的限制和影响,湘西农民中许多人很难对现代大众生活信息产生自觉的反应,因而也就不易创生出可供农民们选择的多种闲暇生活模式,难以提升闲暇生活的消费层次。对于许多成年农民来说,其闲暇生活从形式到内容都习惯而自然地因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而不善于追求新潮。年年岁岁,闲话桑麻农事;代代相传,讲述民族典故和历史传说。这种单一、重复的闲暇活动,至今仍然是湘西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中的日常内容。而这种闲暇生活,实质上也是湘西农民在封闭的生境中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然而又无奈的延续。
另一方面,封闭内向,疏于交往。这个特征是山地农耕文化的内倾性在当代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上的反映。湘西文化是山地农耕文化,其存在的基础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而小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家庭是个人一切活动的轴心,个人文化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以家庭声誉的提高和维护为标志,家庭以及由同样的血缘关系放大而结成的家族,牢牢地吸引着个人身心的投入指向。费孝通先生分析这种人际互动的结构时,将其称之为差序格局。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内倾封闭。它反映在闲暇生活方式上,表现为许多成年农民日常闲暇活动多以家庭为活动空间,最大范围也只是扩展到同族而居的家族村寨,活动方式以家庭或家族的自娱自乐为主。或居家休息,或老年人向年轻人言传身教生产和生活经验,或村寨内的走亲访友,这些行为均表现出一种内倾性,地域特征(村寨中心)和民族特色(民族语言、传统的闲暇活动方式)鲜明而浓烈。它重单纯的家族联系,轻广泛的社会交往;重地缘、血缘的族内认同,轻学缘、业缘的异族沟通。大众化的闲暇活动在当代湘西农村不占主流。同时,在活动对象上,许多农民也往往以血缘、亲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而主要不是以学缘、业缘关系来确定,活动交往对象不具有明显的向外横向扩张的特点。总之,湘西农民的闲暇活动基本上还是呈一种内倾保守趋向。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阐述的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反映湘西文化的封闭保守性,并不是断言湘西文化就是完全封闭保守的。它也有开放进取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不是本文所涉及的内容。
2.闲暇价值观实际上是湘西少数民族农民的一种文化观
闲暇价值观,是闲暇生活主体——人或人群对闲暇生活的意义的价值判断。它指导人们的闲暇活动,决定人们的闲暇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性质。一定社会中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作为该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属于该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因而指导这种闲暇生活方式的闲暇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观。它反映闲暇活动主体的文化观念,验证主体的文化素质。
湘西农民的闲暇价值观受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在湘西农村,少数民族农民群众普遍认为闲暇活动就是单纯的“玩耍”,甚至认为是对劳动的逃避和拒斥,对闲暇生活的功能和意义认识不足。农民们的闲暇活动大都是纯娱乐和观赏性的活动,如打牌、下棋、闲聊、看电影、录像及传统的技艺表演等。农民们不太重视利用闲暇活动进行文化塑造和提高文化素质。调查中,我们在有的贫困村了解到农民利用闲暇时间读书看报的机会很少,业余科技活动几乎没有。这是忽视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一种具体表现,反映出湘西农民重实用感性文化,轻科学理性文化的文化价值观。
3.闲暇生活方式再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山区,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反映在闲暇生活方式上,是农民闲暇时间总量不充裕,闲暇活动的条件差,农民的闲暇活动技能低,闲暇活动内容的结构不合理。对于大多数成年农民来说,现代闲暇生活方式不仅没有成为他们内在的休闲要求,而且在客观上也无多样性选择的可能。这样,民族传统的节日娱乐文化在当代湘西农民的闲暇生活中大放光彩。例如,风情万般的民族歌舞表演,各种节日集会中传统技艺的演示,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赶场”活动等等,都是农民们乐于进行的闲暇活动。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活动所表现的并不是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这种文化传统在当代湘西社会变迁中的发展与传承。
4.对现代大众娱乐方式的模仿和接受是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中一种新的文化选择。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闭塞落后的湘西农村同样受到大众娱乐信息的强烈冲击,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娱乐文化的异质感性文化。看电视、电影、录像和文艺演出,唱卡拉OK,跳现代舞,玩桌球,读书和看报等现代闲暇生活方式,渐渐成为当代湘西农民中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人热衷模仿和接受的流行闲暇生活方式。它与民族传统的“对歌”、“赶边边场”等闲暇生活方式并行不悖。这种模仿和接受,是生活主体对现代休闲文化信息的接受,是一种文化的实用性选择。尽管这种模仿还让人感到很不成熟,但是,不可否认,它是当代湘西社会文化变迁在湘西农民生活方式上的必然反映,是湘西农村社会开放进步的标志。
三、从文化审视中得到的文化启示
通过对当代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的文化审视,我们在对待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问题上应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必须从实现主体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
在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广大农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闲暇生活是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奋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精神,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现主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少数民族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应该从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大文化战略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主体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问题,并将其放在当代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和研究,揭示其变革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新型建设主体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
2.大力进行文化扶贫,不断丰富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内容
扶贫开发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如湘西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面貌的变化,同样也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改造和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的闲暇生活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用和社会价值。农民的脱贫致富,应该包括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丰富及其水准的提高,因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应当把文化扶贫列为重要内容。
捐赠图书,送戏下乡,修建文化娱乐设施,开办各类文化技术夜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们的闲暇生活,是我们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有组织的闲暇活动同农民们的自娱自乐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单纯的娱乐活动同有教育意义的闲暇活动结合起来,坚持乐育并重,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农民的闲暇生活,推动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脱贫。
3.把民族传统的闲暇文化同现代闲暇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和消除闲暇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在对待当代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问题上,既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积极吸收现代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创造性地建构起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时代特征的当代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模式。要继承民族传统休闲文化中注重朴实、讲求平等参与与情感交流的优良成分;又要积极吸收现代闲暇文化中开放、高效、创新的文明成果。在引导农民养成新型闲暇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对少数民族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农民中存在的吃、喝、嫖、赌、封建迷信等腐朽的休闲现象,教育农民特别是青少年努力克服好逸恶劳、挥霍浪费、厌学逃学、无所事事、大操大办、庸俗低级、信奉迷信等不良的闲暇生活习气,培养他们确立科学、民主的精神和遵纪、守法、开放、创新的意识,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防止和消除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中的负面成分。
收稿日期:199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