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与展望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与展望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及其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经济合作论文,前景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太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民族特性等方面千差万别,各国奉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寻求的经济利益也有所不同。因此,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不可能仿效欧洲统一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模式、而必须寻求适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经济合作模式。以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进行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经贸合作,已成为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流。

一、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目前,亚太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轮廓已初步形成,正在向纵深发展,并呈现以下几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1.以经济互补为主导的沿海域型合作模式。它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地区的“环黄海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环日本海经济区”等。在这几个海域区内分布着世界级的发达经济大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体制,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多层次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呈阶梯式差异,其合作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首先,该地区人均收入差别悬殊,形成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或者极为丰富或者极为贫乏(中、俄、朝、蒙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日、韩几乎所有重工业资源都需进口),存在着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和技术输出国(日)和资本、技术需求国(中、俄、朝、蒙需要引进大量外资和高科技发展经济,特别是这些国家更加需要具有中等水平的韩国技术);存在着劳动力相对过剩(中、朝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极为短缺(俄远东地区劳动力奇缺,日、韩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经济互补就成为该地区内经济合作的最突出特点,即把日、韩的资金、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与俄、蒙的自然资源,中、朝的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相结合,使它们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做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种以互利、互惠原则使用资源的垂直分工与合作,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各国经济关系的日益扩大和加深,以及通过这些生产要素的转移、吸收和消化,垂直分工将会朝着与水平分工并存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资源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市场需求结构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因此,这种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也是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向高层次水平发展的有利基础和条件。其次,该地区的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着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的多层次性。例如,在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方面,日本属于知识密集型程度最高的,韩国属于中等发展水平,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中国则属于利用外资和技术转让发展各种水平的技术,俄罗斯、蒙古、朝鲜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产业结构上的多层次性,使这些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随着经济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巨大潜力正在变为现实。

2.以贸易为主与经济技术合作相结合的沿边型合作模式。90年代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突出表现在中俄、中蒙、中朝、中缅、中印边境,以及老、越、缅、柬等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上。其合作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接近、交通便利,其合作的地域范围和经济领域极为广泛,且多层次,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的经济潜力和积极性,加速发展沿边经济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从双边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发展;从双边贸易为主向各种经济、技术、劳务、科技和文化交流等合作方向发展;从双边经贸合作向双边跨国自由经济贸易区方向发展的多边合作格局。例如,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中国黑龙江省的黑河、绥芬河两市与俄罗斯对应城市之间的双边经济贸易特区。该特区的发展特点是:把双方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双方地缘、交通优势的对接,把它建成连结欧亚的国际经贸通道;通过双方商品互补优势的对接,形成商品集散地;通过双方资源、人力、技术等优势对接,建成面向世界的出口加工基地。双方现已达成协议,根据互利性、开放性、渐进性的基本原则,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彼此开放,并逐步向深层次扩展。此外,在中越、中缅等边境地区也都在积极筹建双边经济特区。这种经济特区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边境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进一步升级,而且可以带动内陆腹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又是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而可以预料,它将成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高级形式和发展趋势,这种合作形式和发展趋势已得到联合国有关方面的关注。

3.全方位开放和联合开发的增长三角型合作模式。它由两个以上国家邻近的经济特区组成,实际上是一种多边型的跨国经济特区,是次区域中的一种小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它的特点是,利用有关国家相互间的经济互补和开放政策,以及集中其他各种优势达到更大的规模效益。目前,增长三角的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投资、贸易和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属于基础建设时期,待达到一定规模后,将向工业、科技、金融以及农业、渔业等方面发展,成为大型综合经济发展特区。

近两年来出现的各类增长三角有:(1)发展较快且成绩显著的南中国海三角区,由中国南海沿海省份、香港和台湾省组成。(2)起步较早已初见成效的东南亚新柔廖三角区。(3)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的东北亚图们江三角区,已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巨额资助,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地区。(4)正在兴建的台越菲经济三角区。它包括菲律宾的苏比克湾、越南河内的两个工业园区,由台湾供款融资筹建,台湾把它作为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基地。(5)正在蓬勃发展的东盟东部三角区。它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部分地区;东盟北部三角区。它包括马来西亚北部地区,印尼的南苏门答腊、泰国的南部地区。目前,增长三角的数量和规模仍在增加和扩大。随着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还将产生“增长四角”和“增长多角”,从而加速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增长三角在亚洲,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得以首创并非偶然。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和条件:(1)经济互补性和地缘邻近;(2)相互开放政策起了重要作用;(3)与贸易集团比较,其政治、经济风险小;(4)有利于促进自由贸易和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资金和技术;(5)由于只涉及有限的地区,因此建设初期费用较低、见效快。增长三角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将对亚太地区区域合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它得到了国际社会极大重视。

亚太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小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如此迅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实行对外开放,普遍放宽外贸与外汇管制,减免关税和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建立各种类型的融资市场,为大量吸引外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中国、越南、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老挝、缅甸,乃至朝鲜都加快了吸引外资的步伐。它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线,打破了市场经济区和计划经济区的隔离状态,推动各国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组合,因而促进了各种类型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亚洲经济增长能力迅速增强。这主要体现在:(1)亚洲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高了亚洲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例如,1986-1991年东亚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5.6%(北美为1.9%,西欧为2.8%),预计到下世纪初,东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北美和西欧。(2)区域内贸易往来和投资相互依存加深,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增长和相互经贸关系的发展。1992年区域内贸易依存程度达到45.1%,目前2/3的亚太贸易是在亚太国家间进行的。活跃的贸易关系带来了活跃的投资关系,亚洲国家内部投资已超过了对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预计亚太经济中80%的投资来自该地区的国家。(3)产业结构面临着升级和转移。特别是80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和东盟等国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东亚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优化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4)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选择了加强自主开发,走以国际直接投资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在利用外资的基础上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基础。这几种因素促成亚洲经济增长逐步从“依赖型”走向“自主增长型”。

第三,欧洲和北美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加快了次区域合作进程。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其主要表现在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这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说明,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和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新阶段。面对这种形势,亚太国家和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加快本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繁荣本国经济、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地位。此外,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以及这些国家的投资获得的,它们尤其担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会影响自身经济的发展。因此,亚太地区各国必须加强经济合作。

二、亚太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由理论构想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已从民间发起向官方参与,从以地方参与为主向整个国家支持和引导的方向发展。例如,建设图们江大型跨国经济特区工程,经过各国学者的充分考察和论证,不仅得到了所在地区国家的积极支持,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直接领导和资助,获得了3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这一地区视为东北亚具有巨大工业潜力的地区,计划用20年时间把图们江下游中、俄、朝三国接壤处建设为第二个鹿特丹、香港和新加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头多次召开了开发图们江的国际研讨会和政府间会议,统一了认识,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并成立了6国专家小组和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管理委员会,下设3个小组分别处理有关法律、贸易、投资等方面的问题。这一地区的中、俄、朝都加快了开放步伐,相继设立了经济特区并加紧建设。目前,该工程正在加快实施进程,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以及一些服务设施发展迅速。其他次区域经济合作构想也得到了有关国家政府的重视和直接领导,使次区域经济合作走上正轨。

(二)稳中求发展,为巩固和提高次区域合作水平提供了组织保证。如东盟自由贸易联盟,从1993年1月1日起准备用15年时间取消或大大削减6个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关税,计划到2008年将工业品和农业加工产品的区域内关税率降到5%。从1994年1月起,已开始实施降低关税计划。该组织还将吸收印支国家和缅甸4国加入联盟,以扩大东盟区域合作范围,增强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南亚地区合作联盟已达成了优惠贸易协定,规定要把成员国相互间的出口关税削减1%。近两年来,南亚加快了地区合作进程,将合作项目增至16个,同意建立优惠贸易,实施根除贫困综合计划,设立南亚种子基金,将工业、贸易、货币和金融纳入合作范围。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已扩大为10个穆斯林国家,其地域已从土耳其延伸至哈萨克斯坦。该组织就地区内逐步降低关税10%,消除贸易壁垒和取消出口补贴,成立联合投资开发银行,建立农产品共同市场等有关问题达成了协议。东亚经济会议虽遭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反对,但正在加快建立步伐,由于东亚经济会议构想符合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顺应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潮流,反映了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它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次区域中的经济特区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区域经济特区由于集中了各国的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和信息网络,使生产要素、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达到跨国优化组合,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它的辐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带动内陆腹地及周边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桥梁;有利于区域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也有利于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因此,这种合作形式还将逐步扩大。

(四)东盟等次区域性合作组织需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其解决次区域合作中出现的经济摩擦和政策调整问题的能力。东北亚地区目前次区域合作,特别是小区域合作发展迅速,必然涉及到有关国家的经济利益等重大问题,因而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对此应考虑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适应区域合作发展的要求。考虑到东北亚地区的特点,首先宜建立一种功能性的组织机构,以协调区域合作中将出现的资金、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产业结构布局及调整、开发与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五)发展不均衡。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朝鲜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极为重要。朝鲜虽以积极态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并制订了建设开发区的详细计划和吸引外资的有关规定,但由于开放速度、力度均不如其他国家,从而影响次区域合作的全面顺利发展。在其他增长三角中,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以及缺乏统筹规划,造成管理混乱,盲目开发和效益低下等问题。

三、影响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其前景

1.美日两国对亚太合作的态度和政策是影响亚太经济合作的首要因素。美日两国是亚太地区国家资金和技术的主要来源地,对该地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日经贸摩擦加剧。双方都把争夺亚太地区的经济主导权作为自己在亚太的战略目标。美国既要在亚太地区寻求经济主导地位,也要寻求其政治领导地位。日本则欲向政治和军事大国发展,谋求充当亚太地区火车头的角色。日本在经济方面与美国已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随着其在亚太地区投资和贸易的扩大,势必提高其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但美国绝不允许日本在亚太取得主导权。因此,两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对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2.美、中、日三国关系至关重要。美日在争夺亚太主导权的同时,为了自身的利益均离不开和中国的协调与合作。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曾散布“中国威胁论”以挑拨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但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巩固和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国际威望日益提高。为此美国对华采取的强硬政策连连受挫,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政策。西雅图会议期间中美首脑会晤时,克林顿也强调了美中关系的重要性。美国要稳定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必须重视与中国的关系。目前中美关系虽有缓和,但分歧依然存在,将会不断出现摩擦和问题。在亚太经济合作问题上,日本认为自己应在美国和亚洲各国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日本充分认识到,目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军事、外交影响仍然很大。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还要依赖于美国。因此,日本的方针是,既要强调日美关系的重要性,也要重视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发展虽然较顺利,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美中日构成的这种三角关系既有协作又有竞争,其发展变化无疑将对亚太经济合作产生重大影响。

3.俄罗斯参与亚太事务的能力和作用将明显加强。俄罗斯为了恢复其世界大国的地位,继续与美国抗衡。俄罗斯认为它既是欧洲国家,也是亚洲国家,企图争当欧亚强国。为此,俄罗斯在积极发展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又把目光转向了东方,特别重视发展同亚太地区大国的关系,以增强它在亚太地区的实力和影响力。目前俄罗斯正在积极拓展亚太外交,不断加强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这对增强它与美日的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霸权意识未消,俄罗斯在争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主导权中,不会甘心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必然与美日发生利益冲突,这也将影响到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发展和变化。

4.地区安全问题是制约区域经济合作的非经济因素。朝鲜半岛的无核扩散问题,日俄北方四岛领土问题,南中国海地区领土主权争端,以及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海上、陆上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现在,有些学者提出建立地区安全机制以保证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但是根据目前亚太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看,现阶段还不具备建立这种有形的安全机制的条件。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虽然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但合作仍会稳步地向前发展。首先,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各国经济实力和进一步繁荣亚太经济是亚太地区发展的主流,也是亚太国家的共同发展战略目标。其次,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为美日等西方国家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和贸易前景。因此,在处理亚太问题上,西方国家考虑其在该地区的利益所在也会谨慎从事。第三,亚太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只有实现地区的利益所在也会谨慎从事。第三,亚太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只有实现地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才能促进其深入发展。尤其是保持各国之间的平等协商和合作,逐步减少与美日之间的矛盾,将会大大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将迅速加快,正朝着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预计次区域一体化将在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率先形成。首先是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已付诸实施,并加快了区内经济合作进程,同时正着力扩大区域合作范围,将尽快吸收印支三国和缅甸入盟,实现“大东盟”设想。届时,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更具活力,并推动该贸易区计划的早日实现。最近召开的东南亚十国非正式会议已达成协议,争取在2000年之前建成东南亚自由贸易圈,实行共同特惠关税等项合作。十国的这一举措表明,东盟正逐步向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迈进。其次,图们江跨国经济特区由于具有综合开发优势和条件,以及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直接领导和巨额资助,使该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其开发建设速度将大大快于其他增长三角,最先建成小区域经济一体化。

标签:;  ;  ;  ;  ;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与展望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