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发生可喜的变化:认知的形成过程得到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等到了培养。互联网+教育,更是为教学注入强劲的动力,众多新的教学模式油然而生。然而,一线教师容易迷失方向,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追求课堂“繁花似锦”的外表,而没能静下心来,研究课堂的核心本质。如同被推上了快车道,一路狂奔,灵魂却没能跟上脚步。课改道路上,我们也需要呼吁“打假”,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师回归真实的课堂,让学生回归真实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真实的学习源于真实的困惑。
记得曾经听过俞正强老师《植树问题》一课,新授初始,俞老师就直接板书了一道植树问题,让学生们尝试解答。现场统计,超半数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其中一位学生,还非常流畅地介绍了植树问题的3种情况。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哗然了。心理暗暗想:这孩子,是来砸场的吧。我们不可否认,由于自学、家长提前教,兴趣班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并非零起点,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真实困惑,非但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被动的学习,失去了质疑和提问的能力。所以,要想学生真学习,需要先得知他们的真问题、真困惑。如同俞正强老师的这节《植树问题》,课前超半数的学生已经知道如何解答植树问题,可见植树问题的基本算法并不是这个班学生的真实困惑。如果这时老师还是按照常规出牌,继续以研究植树问题的算法为核心问题,那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动力,无法进入真实的学习。而俞特巧妙地用一道练习试探了学生的起点,并追问学生:“植树问题难吗,你觉得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学生指出最困惑的问题后,课堂就围绕着学生提出的这两个真实的困惑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实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罗鸣亮老师说,数学学习应该是源于学生真实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有疑而生,因疑而学。
二、真实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度学习。
真实的学习,要还“学”于生,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把学生表面化的学习变成充满思维的深度学习过程。作为一线教师最想弄明白的是:深度学习“深”在哪里?怎样的学习算深度学习?
1、深度学习的内容要有生长力。
选择深度学习的内容时,应该关注知识间的联结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其为支撑点,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同时也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蓄能量。
比如在执教《十几减8》这课时,笔者就是采用帮助学生回忆15-9=?的算法和算理(1、破十法 2、相加算减法 3、连减)引出12-8=?让学生通过尝试解题,能不能也用这3种方法计算十几减8?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是相通,这正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学生很容易通过算理算法的正迁移,理解掌握十几减8的算法和算理。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生长,深入学习后学生不仅可以想到前面的三种方法,还能得出自己的方法。
2、深度学习的过程要体现自主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会”从根本上说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化学会的。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探索者,让他们在探索中经历,体验,获得。学生自己发现的答案,寻找到的规律,探索到的奥秘,才是最印象深刻,最灵动的。特级教师,罗鸣亮老师在执教的《真分数 假分数》时,当学生提出关键问题后,罗老师就问学生:“大家的这些问题怎么研究?有什么建议?”大多数学生选择自主建构学习,可见,探索未知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整堂课,学生在罗老师不露痕迹的点拨下,运用自行选择的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一步一步深入学习。比1大 的假分数到底怎么表示?→两个“1”表示的分数到底是 ?→真假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被高度激活、课堂高度投入、学生的活动经验的充分积累与知识的个性化建构,都表明这是“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真正的深度学习。真实的学习就要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的深度学习。
3、深度学习的结构是纵向的深入。
新常规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基于关键问题与解决策略的教学设计。这就提倡我们课堂从横向的面面俱到走向纵向的关键问题的深入。如,刘松老师执教的《方程》一课,整堂课就围绕着解决:1、为什么? 2、是什么? 3、干什么?这些关键问题展开的。以等式为认识方程的着力点。不断地深入追问学生:“=”哪里来的,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特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说,自己平时上课不贪恋完整,该让学生感受体验的课,就让他们深刻体验,该练习的课就让他们尽情地练。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容易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顾此失彼、一知半解;也会让老师更多地关注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让学生丧失了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
三、课堂练习,是检验效果的真实学习。
有时老师的课上得很精彩,但作业调查、反馈其教学效果却不那么“精彩”。这不禁让我反思,现今的数学课堂还缺少什么?那就是让学生静下来,做练习的时间。纵观现在的许多课堂基本上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做练习的时间难以保证。而且,大多采用集体教学方式,即老师提出问题,集体回答,集体讨论,没等学生做完,就集体反馈。这方式有其“优点”:它可以活跃课堂,又便于控制教学的节奏和进程,但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很难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然而,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老师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收到”了什么。如果,老师的立场错了,一味追求自己的精彩,那么高耗低效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了。
总之,不是源于学生真实困惑的学习,没有学生真实真正探究的课堂,手段太花哨,看似热闹非凡,实质还需要课后补课的教学,如同假发,假牙,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研究真实的学习,构建真实的课堂,就是要解决学生真实的困惑,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安安静静地沉下心来做练习。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能充分享受真实学习的快乐,每个孩子都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论文作者:林小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学生论文; 真实论文; 课堂论文; 老师论文; 深度论文; 困惑论文; 算法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