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_全球化论文

当前国际形势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_全球化论文

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几个争议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国际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中出现诸多新问题,引起了我国学术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最近我见到报刊上将一些争议点作了归纳和列举,其中有的是带有原则性的歧见,有的则是由于观察问题角度不同而认识差异,研究思考之余,我想就最新的几个问题,在这里简要地谈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既然地区热点频频发生、此伏彼起, 那么还能否说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冷战结束后,主要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祟,加之领土、民族、宗教和资源等因素诱发纠纷,某些地区的形势确实不很平静。仅就今年而论,伊拉克核查危机尚未完全过去,又发生了印度恣意进行多次核试验,从而激起巴基斯坦步其后尘,导致南亚地区的核竞赛。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没有平息,又引发印尼局势动荡,迫使担任总统32年之久的苏哈托下台。巴尔干“火药桶”的波黑问题后遗症犹在,科索沃暴力事件又起,且呈旷日持久之势。北约东扩引起的震波未消,与之相策应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关于所谓“周边事态”的干涉性论调,不能不招致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反对。凡此种种,疑问随之而来:未来世界是趋于稳定还是更不安宁?

翻阅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或领导人讲话,可以看到我们对于冷战后国际形势的估计历来都有全面的提法。每次表述的详尽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没有变化,概言之就是:走向多极格局,形势趋于缓和,矛盾复杂多变,天下并不太平。这里的“形势趋于缓和”,是就世界总体形势而论。国家民族关系变化多端,地区热点此伏彼起,反映了“矛盾复杂多变”,说明了“天下并不太平”。邓小平早在80年代中就已明确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是作出世界局势趋于缓和这一判断的基本依据。这个结论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现在各个国家,包括具有不同程度世界影响的大国,都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方面。经济因素明显上升,军事因素相对下降,全球性军事对抗势头减弱,大国关系普遍改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出现了谋求政治解决地区热点和武装冲突的势头。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从紧张转向缓和、从对抗转向对话。应该说明的是,从紧张转向缓和,并非缓和完全代替紧张,在缓和中仍可能包含着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和某种程度的紧张。从对抗转向对话,主要是指国际关系和科技水平发展到现阶段,处理各种矛盾、争端和冲突的最为现实主义的手段是对话、协商,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过,对话本身也包含着维护各自利益的对立因素,对话无效时还可能出现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对抗。“形势趋向缓和”与“天下并不太平”始终辩证地存在着。特别应当指出,某个时期在某个地区出现热点,绝对掩盖不了和改变不了世界总体形势趋缓的势头。例如一个时期来人们特别关注的中东和平进程,虽暂时受挫,谈判陷于僵局,但和平总趋势则是不可逆转的。伊拉克核查危机没有导致战争,南亚核竞赛正在受到谴责和遏制,也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这里有一个如何认识世界形势的方法论问题。研究国际形势,看来必须注意把握整体与局部、长远与暂时、必然与偶然的关系。既不能因世界总体形势趋缓而无视爆发地区热点的潜在因素,也不能由于发生地区冲突而怀疑世界总体形势趋于缓和的论断。

第二个问题:既然美国被公认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那么何以还说世界格局多极化?

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一切机会炫耀自己的实力和使命,大谈“一极世界”、“单极世界”,蓄意将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这个事实同“单极世界”混为一谈。一个时期以来,在人们较普遍地认为世界格局呈“一超多强”态势的同时,也有人被“一超”与“单极”等同论所困扰。然而,更值得指出的是,世界上的一些大国,例如俄罗斯和法国的领导人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某些舆论,却越来越多地承认和谈论多极化。

如何评估冷战后的美国,是认识世界格局的症结所在。形象地说,冷战导致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一死一伤”。苏联刚解体时,美国虽说打赢一场海湾战争,其实它力不从心,是靠别国出钱干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得颇有风趣,“胜利者”美国总统布什和她本人均已下野,而“失败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仍在台上。在不久前伊拉克核查事件过程中,美国又摆出一付准备大打的架式,结果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特别是几个大国反对,仗没有打起来。“一超”美国的能量也就如此,世界重大事务由它说了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然,美国的综合国力在较长时期内仍将超过其他任何“一强”;事情也不像西方媒体渲染的那样,似乎不久又将出现另一个超级大国,甚至明指中国。另一方面,“多强”与“一超”之间的差距确实在缩小,而不是扩大。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二战后曾超过全世界的一半,今天只占27%,预测2020年会降至10—15%。目前美元约占世界外汇总储备的60%,估计至21世纪初,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将降到40%至50%, 而欧元将占30 %至40%,可能与美元匹敌。俄罗斯人对于“一超”与“一极”的关系认识比较清楚。去年岁末俄外长普里马科夫在《独立报》访谈录中说,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当今世界唯一的一极。不久前他还说,“许多人往往把超级大国与世界唯一的一极这两个概念相混淆”。最近俄罗斯又有人说“超级大国”概念已不复存在,这也未免言过其实。

讨论世界格局问题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重大原则意义。维护“单极世界论”与坚持“多极化论”,反映了对现实的认识和称霸与反霸之间的较量,涉及到建立国际新秩序由谁主导的模式问题,关系着如何看待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战略乃至国内战略决策。美国鼓吹单极世界、一极论,意在由它独霸全球,已属痴人说梦。多极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美国不得不与其他大国建立或者致力于建立名目繁多的战略伙伴关系,客观上被多极化牵着走。我们从不否认美国的优势地位和特殊作用,但也不因仅存“一超”而漠视多极化。正视、承认和强调多极化,越来越成为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一种斗争武器。观察世界格局确实也有一个角度问题,有时就像苏东坡《题西林壁》诗形容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三个问题:既然当今大国关系中贯穿着“战略”内涵 ,那么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敌我友”关系正在形成?

冷战时期国家间的战略关系,通常指结盟关系。经过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不结盟政策。冷战结束后,我国从新情况出发,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坚持不结盟的前提下,同一些大国建立了带有“战略”字眼或战略涵义的关系,例如中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全面伙伴关系”,中美”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等。战略关系不具结盟性质,是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新鲜事物。

冷战后大国关系发生变化,基于地缘因素的意义增大,且地缘经济的考虑逐渐超过地缘政治的考虑。由于各大国都以自我发展为重,因此冷战时期那种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国家的情形发生明显变化。由于各大国都以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为主要支撑点,因此它们既各自发挥独立作用,又彼此配合、相互制衡,其依存性亦即表现出的“合力”在解决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最近一个时期,大国之间相互制约和彼此合作都有所加强,且成效明显。伊拉克核查危机终于通过外交途径获得解决,美国大打的意愿未能得逞。印度一意孤行核试验、巴基斯坦不甘示弱造成南亚紧张局势后,中国和美国“前所未有地”共同倡议召开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外长会议,形成了强有力的统一立场,使得最大限度地防止核竞赛成为可能。由于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的抵制,克林顿总统今年5月宣布, 将不再依据“赫—伯法”和“达马托法”制裁与古巴、伊朗等国有经贸关系的第三国公司。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蔓延的紧要时刻,中国采取的负责态度减少了危机风险,受到国际社会好评,使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看清了中国参与的分量。种种情况表明,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力量在多极化趋势下重新组合,具有世界影响的力量中心正在平等地参与解决重大国际事务。

如果要说大国之间正在形成什么新的“敌我友”关系的话,那仅仅限于这种新型关系是以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共同基础,而不再是以集团政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意识形态因素明显减弱。至于我国的原则态度,党的十五大报告说得非常清楚:“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当今大国之间主流方面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回顾一下前些年谈论甚多的“西西矛盾”究竟是否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问题,并从中为存疑者补充一定的新论据。

第四个问题: 既然世界上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那么“经济全球化”一说是否应当承认甚至附和?

“经济全球化”如今成为热门话题。1997年七国集团经济声明和八国首脑丹佛会议公报中,强调指出“全球化是过去50年促使世界日益繁荣的主要因素”,声称要“促进世界所有地区的过渡中的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融入全球经济”。该公报还下了一个定义,说“全球化包括扩大思想与信息、商品与服务、技术与资本在国际上的流通”,“在一些国家专门从事其最擅长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下,提高全球经济的开放程度和一体化程度”。事实是,近几年来国家间和地区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形成了全球经济系统。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范围扩大,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跨国公司更趋活跃并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国际金融市场输出入资本的规模空前增大,形成一体化的全球资本市场;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日益规范化,国际贸易组织的地位更显重要;等等。

经济全球化既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也将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风险和挑战。我们的态度只能是:第一,积极认识全球化。“全球化”是在市场化和信息化条件下,随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应运而生的多胎孪生儿。面对这一客观趋势,机遇不可丧失,挑战必须应付,回避无济于事。但要看到,目前主要是西方几个经济大国控制着全球化进程,并试图将其变成主宰国际社会的工具。美国的意图尤为明显,即所谓要使“全球社会”建立在美国的价值原则、行为规范和文明特性的基础上。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第二,努力适应全球化。面对这一世界潮流的挑战,我们要确定自己的原则立场,争取掌握主动权。例如要力求做到在承认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利益均衡和非歧视性的世界市场,形成和完善国际通用的经济活动准则和惯例。第三,设法驾驭全球化。这就必须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缩小我国经济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利益。

这次全球化浪潮的形成,不仅在于西方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性调整以及技术创新速度加快,而且特别是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变更发展战略,实行开放政策,从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三者并行的局面。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时代产物,如同市场化、信息化、一体化和多极化一样,其本身并不存在有人提出的姓“资”或姓“社”的问题。一切国家都可以利用它,亦受其左右,在全球化进程中确实有一个“领风骚”和“逊风骚”的问题。更确切地说,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是各国如何彼此竞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应付发达国家挑战的问题。目前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于它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适者生存,能者得益。

作为一种趋势,全球化进程会有急有缓,总体上不大可能出现逆转和倒退。我们不能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无所作为。针对事物的两重性,江泽民总书记今年2月4日在一份研究报告上批示称: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对待经济全球化问题,我们也要采取这样的分析态度和拿出可行的对策。

第五个问题: 既然美国仍奉行全球霸权主义,那么为什么还有可能同社会主义中国改善和发展关系?

美国对华关系问题,要放在它的全球战略中加以研究和考察。美国毫不讳言,它的战略目标是维护和加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和全球利益。美国全球战略依靠三根支柱,即所谓“安全、民主、经济”。“安全”方面,以“可靠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强化双边军事同盟关系,“确保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经济”方面,重点放在开拓市场和制定”贸易规则”,强调发挥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组织的作用,以便将大多数国家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民主”方面,继续扩展美国的“民主价值观”,用克林顿的话说,“领导全球发起一场追求和平与民主的强大运动”。总之,美国借助一切手段,在全球扩大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阵地。中国是它推行“西化、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主要利用几个三角关系。在欧洲,利用美欧俄战略三角关系,联合西欧遏制俄罗斯,有时压一压西欧;在亚洲,利用美日中战略三角关系,联合日本遏制中国,有时压一压日本。美国保持在欧亚驻军,参与欧亚安全事务,在北半球形成一个有利于美国的美欧亚大三角关系。这些都与中国密切相关。美国历届领导的对华政策大体是“遏制加接触”,不过侧重点时有变化。

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有着多方面的共同战略利益,而且汇合点逐渐增加。两国相互敌对,对任何一方都有害无益;两国关系改善,不仅彼此得益,而且对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有利。最近一个时期美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主要原因是:第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战略、经济重要性增加,克林顿政府认识到与中国协作共同解决一系列棘手国际问题的重要性。美国政要和有影响人士还提出吸收中国参加七国集团——最近已扩大为八国集团——年会的问题,因为“中国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已符合加入的条件”。第二,中国政局稳定,不会发生美国所期望的那种变化。人权问题退居其次。双方在军控、经济、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增加。

克林顿总统第一任期内没有访华,被认为是他外交上的一大失误。他今年访华是继去年江泽民主席访美之后,为改善两国关系采取的又一重大步骤。江泽民主席访美,达到了增加信任、扩大共识和发展合作的目的。这次克林顿总统访华,将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扩大战略共识。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竭力阻挠和干扰克林顿访华,逆潮流而动,当然不能得逞。克林顿在访华前夕发表对华政策主旨讲话称,“一个稳定、开放、繁荣,负起建设更加和平世界责任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孤立中国将会孤立美国自己”。

中国的对美基本方针是:“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中国向来言行一致。两国关系中存在着一些障碍,最重要、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中国主张严格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处理好台湾问题,并提出把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带入21世纪。克林顿政府明确承诺了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的“三不”立场。中美之间的相互了解逐渐加深,合作基础不断扩大。中美关系的良好势头有望保持下去,但难免遇有曲折。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真正建立,有待于双方坚持不懈的努力。(6月16日)

标签:;  ;  

当前国际形势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