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海洋意识教育的缺失_海洋污染论文

论高中地理新课程海洋意识教育的缺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论文,意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程海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的世纪,近年来,国际间海洋国土的争夺日趋白热化。我国维护海洋国土完整的形势异常严峻,在此背景下,国人逐渐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海洋意识觉醒”、“海权意识崛起”等报道也屡见诸报端。

一、解读当前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全民海洋意识的树立任重道远

1.中国国民海洋意识处于“初级阶段”

近年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某大城市9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面积,而不知道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北京的“世纪坛”依然把祖国疆界限制为“960”这个数字……可见,从意识层面来看,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和海洋进取精神淡薄,以至在观念上远离海洋。针对现状,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状况为:内陆地区尚处于对海洋自然规律认识的懵懂状态;沿海地区虽意识到可以利用海洋,但还没有真正了解海洋的自然规律,只是向海洋盲目地索取;全国国民距“与海洋和谐相处,对海洋既要开发又要保护”的国际通识还相去甚远。

2.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知行不一”

2009年初,菲律宾悍然宣称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为该国领土。《国际先驱导报》为此进行的调查表明,国人在海洋意识“觉醒”的同时,明显存在“知识储备和行动力不足”的问题:23%的受调查者表示,从未听说过黄岩岛;而接近80%的受调查者不知道黄岩岛的正确位置,仅有19.7%的人知道黄岩岛属于中沙群岛;中国人维护海权的行动力与日韩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韩国的国力、海军实力与日本相差甚远,但其海权意识和行动能力都很强,使得其在“独岛”争端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审视高中地理新课程:看似强化,实为弱化的海洋意识教育

1.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模块缺失海洋意识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选修模块,“海洋地理”作为其中一个模块进入高中地理课程,这是前所未有的,的确显示了课程改革高度的海洋意识。但是,现实的高中教育模式却让“海洋地理”教学遭遇“落空”的命运。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中,高中地理必修模块将原来已经纳入必修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等内容全部删除,将其列入选修模块。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海洋意识”教育可以有“选择”,而并非一种普及教育;其次,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使得真正有机会学习“海洋地理”模块的群体大大缩小。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中,大多数省份均将地理作为文科高考科目,而文科学生只占全体学生比例的很小一部分;第三,部分省区在制定选修课程方案和高考方案的时候已经将“海洋地理”排除在外,“海洋地理”选修模块形同虚设。目前在各省实施的新课程方案中,部分省区尽管将“海洋地理”列入选修的模块,但在高考中却未作要求,选修情况自然不会理想。而有的省区则干脆不列入选修,海洋意识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见表1)。

2.部分教材对海洋国情、海洋权益内容的“淡化处理”使海洋地理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达成

根据新课程标准,“海洋地理”模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包含“增强未来劳动者的海洋意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传统观念”和“树立新的海洋权益观、海洋经济观和海洋保护观”等内容。可见,海洋国情和海洋权益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达成的主要载体。然而,部分教材的中国海洋国情内容极其单薄。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海洋地理》选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对我国的海洋国情的描述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约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领海面积37万平方千米,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其中,部分海域与其他国家的主张重叠。”这些生硬的数据,实在难以唤起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权意识”。

在“海洋权益”的问题上,大部分教材总是“欲说还羞”。如对于“台湾岛(或钓鱼岛等)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问题,从地理角度往往只说明“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见图1),这对学生缺乏足够说服力(许多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不属于中国版图)。如果从“海洋权益”角度考虑,则同学们会有更深刻的领会。因为我国的管辖海区在地理形势上具有相对封闭性,出海通道均被周围岛链封锁,这是我国真正成为海洋大国的最大障碍。唯有台湾岛,既是大陆海岸线的重要屏障,又是直面太平洋唯一的通道,对于国防,尤其是海上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钓鱼岛全称“钓鱼岛群岛”,面积7平方千米,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自古以来,钓鱼岛就是中国领土。早在明朝初期,钓鱼岛就已明确归中国所有。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是台湾岛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因此,钓鱼岛既不是无主岛,也不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而是我国台湾省的附属岛屿。

3.地理必修课程中学科主体理论的“瘦身”,影响了海洋意识的有效渗透

地理学科的主体理论(如区位理论)深深烙上了海洋的印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渗透海洋意识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前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无论是在必修还是选修教材中,无论是显性教育还是渗透教育,海洋意识教育均得以充分重视。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将原在必修部分的海洋意识教育内容移至选修模块,而作为选修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国土整治”移至必修模块。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必修部分的学习,原来地理主体理论中涉及海洋意识教育的内容只能“瘦身”,在部分版本教材中甚至难觅踪影(见表2),教学中很难有效渗透海洋意识。

三、反思高中地理新课程海洋意识教育之失:课程设计顾此失彼的结果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有三种持不同观点的学派,即社会中心主义、学科中心主义和儿童中心主义。高中地理新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社会、学科和学生三个方面的平衡。因此,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三个方面,并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来求得上述三个基点的平衡。

通过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内容设置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标准》在必修部分的内容设置上更侧重于学科的完整性和基础性,而一些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独具地理学科特色和魅力的内容只能纳入选修模块(如“臭氧空洞问题”、“酸雨危害问题”、“海洋污染问题”、“海洋权益问题”、“各类自然灾害与防治问题”),退出了普及教育的行列。

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新课程设计的“顾此失彼”更多地考虑了基础性和选择性,使得课程总体呈现了学科中心和儿童中心的倾向。而新课程所提倡的终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更多地还需要课程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来体现。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愿高中地理课程能更好地兼顾好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使地理学科为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并为地理教学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标签:;  ;  ;  

论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海洋意识教育的缺失_海洋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