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的比较及护理关键探索论文_全妍炉

贺州广济医院 广西贺州 542899

【摘 要】目的:分析对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围术期护理方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基于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39例患者归为实验组,39例患者归为参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围术期护理,参照组患者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的数据与参照组患者对比,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低于参照组患者的28.21%,数据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期间,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辅以围术期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卧床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实现早期康复。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标;并发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以老年人为多发群体,而且相对比而言,男性患者居多。因人体股骨粗隆区域存在较为丰富的血供,骨折不愈、缺血性坏死等情况十分少见,但若患者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延长患者卧床周期,诱发多种并发症,进而弱化患者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1-2]。本次为了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最佳治疗方案以及配套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选择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分别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展开如下对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指征;②了解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患者;②沟通障碍患者;③认知障碍患者;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等等。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本次研究获准执行。基于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39例患者归为实验组,39例患者归为参照组,参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比例为27:12,年龄区间为50岁-79岁,平均为(60.32±4.21)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比例为25:14,年龄区间为52岁-79岁,平均为(60.75±4.61)岁。比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各项数据,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成立要求(P>0.05),研究可行。

1.2方法

治疗:

实验组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麻后,维持侧卧体位,然后于患者患侧做切口,对股骨距进行合理化重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型号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髋关节,固定方案选择骨水泥以及捆绑带[3]。

参照组患者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全麻后维持仰卧体位,于患者股骨粗隆外侧作一个切口,基于C型臂X线机的指引,复位处理患者的骨折部位,然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内固定方案,固定方案选择骨水泥以及捆绑带[4]。

护理:

参照组患者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准备与围术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抗感染护理等等。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方案是以参照组患者为基础,然后接受以下五方面护理内容:①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及病情的改变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若发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告知主治医生;②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肺功能锻炼方案,并遵照方案将锻炼内容贯彻落实,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肺活量,改善患者肺功能,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排痰方法,避免患者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弱化治疗效果[5]。③患者卧床周期过长的化将会增加患者罹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性,对此,患者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患肢抬高至23°左右,避免挤压患肢,以确保静脉回流正常,减少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可能。④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早期功能锻炼计划,尽可能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一般情况下,术后3d,患者可以坐起,3次/d,6d左右,患者可以开展围床周锻炼,术后10d,基于助行器的帮助,患者可以自由走动[6]。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内心状态,若患者存在疑虑,护理人员需要耐心且细致的讲解,避免患者滋生负性心理,影响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软件分别以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形式记录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检验值分别取t与X2,结果显示P<0.05时可以判定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在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的数据与参照组患者对比,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3.讨论

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可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围术期护理的结合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因老年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围术期护理在外科手术治疗期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本次研究期间,术后在患者卧床期间,抬高患者患肢,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出现压疮的风险,还能避免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同时还要还要加强抗生素与排痰护理,以减少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的可能,同时辅以功能锻炼,可以缩短患者恢复周期。

结束语:

综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为可靠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雷飞跃,张雪平.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4):405-406.

[2]周伟,吕莉慧,黄莹,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功能训练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4):6691-6693.

[3]陈永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4):61-62.

[4]李奕标,蔡瑞歆,程培楷,等.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6,25(9):680-683.

[5]闫丹舟.PFNA与PF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指标、血液相关指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的对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1):2105-2107.

[6]陈明,蔡郑东.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12):1131-1133.

论文作者:全妍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的比较及护理关键探索论文_全妍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