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法检测患者血清CK-MB假性升高80例原因分析论文_曹霞

曹霞

长沙市第八医院检验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免疫抑制法检测患者血清CK-MB假性升高原因。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80例血清CK-MB假性升高(CK-MB/CK≥30%)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从中总结出致使血清CK-MB假性升高的原因。结果:80例血清CK-MB假性升高患者的病症类型分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类风湿性疾病、小儿支气管炎五种,致使其血清CK-MB假性升高的首要原因为免疫抑制法自身因素(38.75%),其余依次为巨CK干扰、CK-BB升高、样本溶血。结论:导致免疫抑制法检测患者血清CK-MB假性升高的原因包括免疫抑制法自身因素、巨CK干扰、CK-BB升高、样本溶血,应引起临床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提高血清CK-MB检测准确率,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免疫抑制法;血清CK-MB;肌酸激酶;假性升高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是一种存在于动物心脏、肌肉、脑部等组织细胞浆或者是线粒体中的二聚酶,常被临床看作是心肌酶生化标志物[1]。在当前临床检验工作中测定血清CK-MB的方法较多,如电泳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免疫抑制法、放射免疫法等,在此其中免疫抑制法操作最为简便且不需要特殊的医疗器械,检测成本较低,成为临床检测工作的首选方法[2]。然而,随着血清样本检测数量的增加,血清CK-MB假性升高问题随之涌现,给临床诊疗工作开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鉴于此,本次研究针对免疫抑制法检测患者血清CK-MB假性升高原因予以分析,现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前往我院接受诊疗的80例血清CK-MB假性升高(CK-MB/CK≥30%)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5岁~55岁,平均年龄(41.27±1.23)岁;病程时间1个月~1.5年,平均病程(8.75±0.25)个月。纳入标准:(1)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2)临床资料内容完整,无缺失项者;(3)免疫抑制法下CK-MB/CK≥30%者。排除标准:(1)临床依从性差者;(2)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临床工作顺利开展者;(3)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方法

本次研究将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收集到的80例血清CK-MB假性升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中总结导致血清CK-MB结果出现假性升高的具体原因及各自占比。具体的检测方法如下:所有患者住院后空腹12h,于第二天早晨抽取静脉血3ml后将血液样本放置于促凝试管中常温条件下静置10min,随后以8500r/min离心15min后放入检测仪器中,仪器为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抑制法对血清CK-MB予以测定[3]。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 结果

2.1血清CK-MB假性升高患者病症类型与分布

80例血清CK-MB假性升高患者的病症类型分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类风湿性疾病、小儿支气管炎五种,各自占比见表1。

3 讨论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血清CK-MB成为疾病诊断及预后预测的重要参照指标,使得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更具针对性。然而,随着患者资料的日益丰富,血清CK-MB假性升高问题逐渐引起患者及临床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异常的检测结果必将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所以,针对免疫抑制法检测患者血清CK-MB假性升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中80例血清CK-MB假性升高患者分为以下五种常见病症类型:恶性肿瘤28.75%、心脑血管疾病23.75%、Ⅱ型糖尿病21.25%、类风湿性疾病17.5%、小儿支气管炎8.75%,而具体原因则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免疫抑制法自身因素。在当前临床检验工作中该检测方法实施的前提在于忽略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的影响,而实际血清样本中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虽然含量微乎其微,但是其客观存在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4]。由此导致了在血清CK-MB数值检测工作中必然会因为该前提条件而发生偏离正常水平的现象,区别在于偏离程度的高低。其次,巨CK干扰。目前临床研究证实,巨CK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巨分子酶,其类型可分为CK1和CK2两种,其中CK1最为常见且对血清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较大。由于CK1具有半衰期长的特征,加之当前临床检验工作采用的检测试剂无法彻底实现完全抑制CK1活性的目的,使得最终形成检测结果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第三,CK-BB升高。当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CK-BB是以低表达的方式分布在血液之中,而机体发生病理改变,尤其是富含CK-BB的脑组织或者是胃肠道受到严重损伤时,CK-BB含量急剧升高。但是,在免疫抑制法实施过程中必须忽视CK-BB的存在方能够继续开展,而实际上CK-BB在客观存在的同时,以高表达呈现,由此将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明显的误差,CK-BB升高幅度越高,免疫抑制法检测下形成的误差越大,二者之间呈正相关性。第四,样本溶血。患者血液样本在抽取后往往需要静置10minb~15min,在此过程中样本溶血现象并非罕见现象,一旦血液样本发生溶血,则血液样本中的多种酶类物质,如:腺苷酸激酶、三磷酸腺苷、葡萄糖-6-磷酸等含量迅速上升并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发生化学反应,将其还原成为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致使其340nm处光吸收值随之提升,使得检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5]。

综上所述,导致免疫抑制法检测患者血清CK-MB假性升高的原因包括免疫抑制法自身因素、巨CK干扰、CK-BB升高、样本溶血,应引起临床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提高血清CK-MB检测准确率,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严伟玲,严春玲,赖在真.小儿患者血清CK-MB检测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10(08):1137-1139.

[2]王洋,田佳勋,余宪,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高于肌酸激酶原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5,12(05):676-677.

[3]张婧,王兰兰.CK-MB活性测定方法的影响及其与疾病临床关系分析[J].中外医疗,2015,25(20):179-180.

[4]刘欣,刘远程.35例高活性CK标本的CK-MB质量及活性检测结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31(01):3-4.

[5]李方伟.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酸激酶测定比值超过30%结果分析与处置[J].实用医技杂志,2013,14(12):1331-1333.

论文作者:曹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  ;  ;  ;  ;  ;  ;  ;  

免疫抑制法检测患者血清CK-MB假性升高80例原因分析论文_曹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