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 265301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语言艺术家,使艺术辅于教学,教学溶于艺术。听一堂好课,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那样令人心旷神怡。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直接展示了教师渊博的知识、高超的学识水平和做人的智慧。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该为具有驾权语言艺术的高超技能而努力。小学生的思维、情感、注意力等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就需要我们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运用规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将知识在和谐的氛围下传播给学生。小学教学中,语言艺术就在于如何使教学语言具有的吸引力,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住小学生。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使小学教学中毫无生气的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气息,并且为小学生所乐于接受呢?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趣味盎然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教师应注意每一堂课的导入,要打破常法,进行创新。导入要有“趣”,要具有艺术性。成功的导入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定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就像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教师可因时、因地、因人,灵活采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老生常谈”,才能始终保持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接受学习。
二、过渡语言——巧妙自然,衔接无痕
过渡语好比是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的一艘渡船,它引导学生从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好的过渡语,包括一些评价性语言能极大地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要想运用好过渡语,不仅需要老师扎实的语言功底、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还需要老师精心的备课,并在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和灵活、恰当地运用。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上语言的穿插需要深思熟虑的预见和高超非凡的应变技巧。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上过渡语“渡”的准,能够准确地总结;“渡”的巧,能够巧妙地质疑;“渡”的活,能够灵活地拓展;“渡”的到位,能够有效地激情……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课堂提问——启迪思维,富有激情
课堂提问更需要语言的艺术,问题设计目的要明确,语言既要准确严密,又要做到新颖有趣、灵活多样。如在《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对这句话的理解及朗读就成了学生理解的重点。一位老师在执教时,深情地发问:“哪位同学能上台读出三处不同的情感?”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了一遍。老师接着又说:“还有谁比刚才的同学读得更有感情?”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了一遍。老师就这样反复激励学生去读书,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动情,有的学生眼里甚至涌出了泪花。这样富有个性的体验课堂是感情朗读的真正体现,实现了老师、学生、文本的有效互动,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色。
四、教师评价——言辞诚恳,恰如其分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药”,就能捕捉到课堂上精彩的成功。课堂上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激力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到温馨、感到信任,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喜悦。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分不出是与非,长此下去会养成学生自高自大、惟我独尊的思想。因此,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委婉的指出:“你的想法有些不妥,再想想你会说得更棒!”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时,应引导一下:“想一想还需要补充吗?你的回答有一点不完美。”教师的评价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激励后进、指出不足,让评价用到实处、恰到好处。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课堂评价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使评价更富感染力。“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课堂结语——画龙点睛,回味无穷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更要有完美的结尾。就像戏剧、电影、相声、弹词等艺术一样,都注重结尾,希望所表演的内容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语文课堂教学则要求结尾能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忽视下课的那几分钟,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结束语贵在升华认识,为学生探求新知铺垫、引路。好的结束语,能整理学生的思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心时时牵挂着语文,期待着下一节课……
论文作者:林振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艺术论文; 评价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