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资本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心理资本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正式源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积极心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构成要素与测量、影响变量与机理、管理与开发四个方面。心理资本作为职业生涯开发的重要内容,高度吻合了管理理论发展和转型期现实诉求。本文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心理资本因素群为自变量,应用多因素交互分析和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心理资本各构成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定性定量关系,研究心理资本激励因素的优化组合,目的在于解读创新绩效命题背后的心理资本的隐性内源性动力机制。
(二)理论与假设
创新绩效是体现创新的关键变量。国内外对创新绩效的界定可以概括为过程论(Mumford,2000)、结果论(Coombs,1996)、过程与结果综合论(姚艳红等,2013)3种主要观点。霍桑实验以来对“士气”、“人际关系”等影响工作绩效的心理因素的系列研究,使人们意识到了工作态度等心理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密切关系。国内研究认为心理资本从个体、团队、组织层面影响企业创造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杨燕等,2010),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协同集约是开发潜能、形成创新优势的关键(张红芳等,2009),有助于自主创新、并通过个体的心理资本共振使创新精神形成涟漪,由此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心理资本对创新过程有显著影响。
心理资本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最终挖掘潜力、提升绩效。从个体层面来说,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体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从组织层面来说,心理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国外研究通过效用分析发现,心理资本增加2%,每年就可能给公司带来1000多万美元的收入。并有实证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创新有增量作用(Luthans,2006),心理资本积极影响着创新绩效,由此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2:心理资本对创新结果有显著影响。
心理资本不仅对个体创新绩效直接产生影响,而且还会间接对目标动机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产生影响,即调节目标动机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有研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员工为样本的研究显示心理资本通过内在动机最终对创新成效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侯二秀等,2012),也有研究显示,作为中介变量,心理资本影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与公民组织行为(仲理峰,2007),因此本文对心理资本的调节效应做如下假设。
研究假设3: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受到目标动机的调节。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创新型企业知识员工作为被试对象,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79%,男性206人,占72%,女性81人,占28%。被试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41.6岁。考虑到涉及到变量的因果关系研究,所以采用了纵向研究方法,在采集数据时分成两个时间点,相隔6个月。被试来自6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员工源于全国各地,选取样本时力求做到类别的均衡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数据处理运用SPSS11.50。
2.量表设计。(1)自变量。本研究的自变量是心理资本。参照国外Wong和Law(2004)(WLEIS)等人的研究成果,编制适合中国文化情景的自陈式Likert五点记分心理资本问卷。通过预调研,对量表作了修正,并进行了预备性测试,对问卷进行了质和量的分析。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928,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与区分效度。该问卷包括24个项目,它的4个维度分别为:情绪智力(8个项目)、自我效能(8个项目)、乐观(4个项目)、坚韧(4个项目)。(2)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创新绩效。采用姚艳红、横元元(2013)开发的问卷,由创新行动和创新效果2个维度构成,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953,该问卷已经经过检测和多次运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3)控制变量与调节变量。数据分析中,将控制变量是年龄、性别与教育程度,调节变量是目标动机,采用自编问卷,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767。
(四)研究结果
1.创新绩效与心理资本变量的相关分析。表1具体显示了心理资本的4个子维度与创新绩效的2个子维度之间的相关情况:所有维度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从0.34~0.59之间,二者各维度彼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说明总体上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验证了国内之前相关研究(张宏如,2011;韩翼、杨百寅,2011)结果。
对心理资本各维度总体关联最为密切的创新绩效维度依次是:创新过程、创新结果。综合来看,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中创新过程的影响相对比创新结果的影响要更大。
表1 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各维度的相关
而从创新绩效视角来看,与创新过程相关从高到低依次是:坚韧、乐观、自我效能和情绪智力;与创新结果相关从高到低依次是:坚韧、自我效能、乐观和情绪智力;综合来看,与创新绩效整体相关从高到低依次是:坚韧、自我效能、乐观和情绪智力。可见,坚韧与自我效能是影响创新绩效两个最突出因素,而相对情绪智力的作用要小一些,这与前期相关研究显示(韩翼、杨百寅,2011)情绪智力是影响工作绩效的最主要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当然这里的工作绩效的范畴除了创新绩效外,还包括关系绩效、学习绩效和任务绩效。但这也说明创新绩效与心理资本内涵关联的独特性。
以创新绩效总体指标为因变量,心理资本的各维度为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的各维度中,坚韧对创新绩效预测作用最大(β=0.39,P<0.01);其次是自我效能(β=0.37,P<0.01)、乐观(β=0.20,P<0.05)和情绪智力(β=0.17,P<0.05)。工作中产生并提出创新想法或方案、采用新技术或新方法、总结演绎等要素与心理资本要素联系最为紧密。从回归分析来看,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回归分析还显示,教育程度对创新绩效存在一定关系,教育程度越高,创新绩效越好;但性别年龄与创新绩效没有检测出显著关系,这与国内相关研究(张学和等,2011)结果有所不同。
2.结构方程模型的比较分析。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中创新过程与创新结果之间的显著相关,初步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假设1与假设2。为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采用结构方程建模中路径分析方法,探讨心理资本变量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选择进入模型的变量共5个,具体是心理资本、创新绩效、创新过程、创新结果与目标动机。在这5个变量中,从心理资本变量与工作绩效关系来看,假设两种可能情况:一是主要是心理资本变量影响创新绩效;另一是主要是心理资本影响着目标动机工作变量,进而影响着创新绩效。这样形成两种模型,第一种模型对变量的关系的假设是创新绩效主要受心理资本变量的直接影响;第二种模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是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通过目标动机中介变量对工作绩效产生间接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对两种模型进行了计算,得出了表2所示的模型拟合指标。
从表2可以看出,综合各项指标显示:模型2数据有相对最佳的拟合:综合作用模型的/df <3,GFT、IFI等拟合指数都比直接作用模型好,大多数均接近0.9,RMSEA值比模型1低,这些表明,模型2与实证数据有最佳的拟合,是相对最优的模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相对最好的解释。综上所述,表2的结果证实了假设3,即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受到目标动机的调节。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尤其是研究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的综合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心理资本对创新过程有显著影响;(2)心理资本对创新结果有显著影响;(3)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受到目标动机的调节。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通过目标动机中介变量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影响。
表2 两种模型的各种拟合指标
从心理资本的内在作用机制着手,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心理资本的各维度:坚韧、自我效能、乐观和情绪智力都对创新结果与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作用,反映了创新绩效与心理资本内涵关联的独特性。
本文从总体上建构了心理资本受到目标动机的调节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结构模型。验证了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通过目标动机中介变量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的影响。心理资本影响着内在动机的认知驱动力和学习驱动力,并通过动机目标系统最终对创新成效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综合作用力突出,这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反馈与启示:人力资源管理要将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优化情绪智力与抗逆力、明晰愿景、注重自我效能激励,提升乐观品质,激发正能量。心理资本对创新过程与创新结果具有综合潜在的作用,也为组织的系统管理,包括人文环境构建、职业生涯管理、组织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深入,心理资本作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焦点,将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等良性促进作用及心理资本本身的自我效能、坚韧等内涵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开发,均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受制于样本的局限,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还应更为深入,在纵向上的时间跨度还应更长,样本应更具代表性,长期追踪分析会非常有价值,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的本土化深入研究,加强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是今后的重要方向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