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立体感之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体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由多个声道组成的音响设备,要比只有单一声道的音响设备的声音效果好,因为它能产生丰富的音响效果。在歌唱艺术中也具有相类似的特点。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歌唱声音虚弱、单薄;而有的人歌唱声音宏亮、圆润、穿透力强,它不必借助扩音设备,就能穿过伴奏的乐队,将歌声传送得很远,使歌声进入人的听觉器官。同样是歌唱,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这取决于歌唱者对共鸣腔运用的水平。人体有多个共鸣腔,每个共鸣腔就相当于一个扬声器的作用。可以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立体音响设备,如果歌唱时能充分发挥各共鸣腔的作用,就会获得有立体感的声音效果。如何使自己的声音在歌唱中具有立体的艺术美感,是许多歌唱者长期努力追求的目标。所谓歌唱的立体感,就是当声波顺利地通过各共鸣腔的同时,在诸共鸣腔产生联合共振,以充分发挥胸声区、混声区、头声区的共鸣作用,使声音具有宏亮、圆润、坚实、纯净、集中等艺术效果。那么,怎样运用人体自身的条件,产生具有立体感的声音效果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喉的作用
喉包括喉结、咽腔。喉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声器官,喉可以随吞咽或发音而上下移动变化,喉调节的好坏将影响到整个歌唱。卢齐尼·马南指出:“人声是件管乐器,它的发声机能在喉头,每件乐器的质量决定于它的发声体的质量。”喉结中间包含声带,发声时两片声带关闭,向上流动的气息与关闭的声带形成阻力,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如果歌唱时声带不相对靠拢,声带会失去一定的张力,挡不住向上流动的气流,使声带轻意地被冲开,气息从冲开的声门中泄漏,声带得不到充分振动,也就得不到好的声音。有一句声乐格言:“让声带来歌唱”,意思是要运用声带歌唱,而不是躲开声带歌唱。
1.喉位
喉结的位置决定声音的音质、音色、音量,关系到歌唱能否持久。那么喉结应安放在什么位置呢?歌唱时喉结要自然地处在低位置。但不能理解为喉结放得越低越好,更不能强行挤压喉结,因为这样不但得不到宽宏的声音,反而会使声音发闷、发暗。然而,单就喉结来讲,是不能任意调节它的升降的,而与喉结紧密相连的咽腔是可以随意调节的,且可改变它的形状、长短、直径。故而,与咽腔相连的喉结可以随咽腔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其位置。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不妨可以让喉结放置在咽腔充分伸展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让喉结放在深吸气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低于说话时的喉位。由于喉结的下降,声带变薄、靠拢,从而形成适合歌唱的状态,使声带完全自由地工作。这种情况,宛如弦乐器演奏时一定要拉紧弦,才能奏出好的音色一样。
在歌唱时,喉结不能下意识地随着旋律音高的变化而上下移动,以免造成声音不统一。而要有意识地控制在低喉位,无论旋律如何起伏变化,喉结都要基本保持稳定,使声带自由地工作,并赋于咽腔以充分的共鸣空间。如果喉结上提,会使喉结以上的共鸣空间缩小,声带松弛,张力变小,闭合不住,发出的声音就会虚弱、扁、白,唱高音则会被上提的喉结挤卡住,或是产生刺耳的声音,或是破音。咽腔共鸣缺乏,更谈不上其它共鸣了。在歌唱过程中,要集中思想去唱,特别在唱高音时,要注意保持唱低音时的感觉,保持它的喉位、喉形,喉部的相对放松,千万不要给喉部加力。要感觉整个声音是唱在喉咙的深处,把声音深入下去,使每个音基本保持在喉下一个位置上转换,让声音始终依附在声带处,无论高音,低音都是如此。弗兰科·雷利指出:“声带咬住声音,在声带上发出击唱始音,声音在喉头部位发出,不是面罩里才发生,运用清晰的击唱始音发自横膈膜与喉头。”把声音始终唱在一个水平面上,就像钢琴上的键盘一样,是平坦、稳建的,而不是像上台阶、爬山一样。声音的高位置的获得,并不是喉结的高位置,而在于喉结的良好状态,获得的高频泛音声波,引起的头腔共鸣。只有声音始终作用于声带这一发音体,而不是躲开声带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位置”,喉结尽量地放到位,与深呼吸紧密结合,才会产生清脆而宏亮的声音。
2.喉型
歌唱的喉型就是打开喉咙,实际就是打开咽腔,使咽腔的内部空间全方位的扩大,形成一个畅通的声道。咽腔位于喉结的上方,声带发出的基音,首先在咽腔内引起共鸣,然而进一步引起其它共鸣腔体的共振,它是连通其它共鸣腔的桥梁、纽带,是获得混合共鸣的关键部位。歌唱需要的是混合共鸣,而不是单纯的、局部的共鸣。若单一使用一种共鸣,就会使声区之间产生裂痕。而咽腔对获得混合共鸣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尽可能使咽腔空间增大,向上、下共鸣腔扩展、靠近,引起其共鸣,使上下声区统一衔接自然。头腔和胸腔等许多腔体与声道——咽腔是隔绝的,声音不能直接送入这些腔体间,这些腔体所产生的共鸣效果,是由咽腔充分的共鸣而引起的共振。可以说,没有好的咽腔共鸣,就得不到其它的共鸣,因此,咽腔是最重要的腔体。
若要使声音具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必须调节好咽腔,采用打哈欠这一循乎自然的打开喉咙方式,最易理解做到。从中获得抬起软腭、降低喉结,使咽腔充分扩展延伸,在歌唱时要有意识地保持住这个状态,贯穿于歌唱的始终,这是关键,这是打破生活常规的。而咽腔的扩展和收缩是可以自控的,这个腔体是最好的声音通道,传导着声带发出的声波,而且声音基本在咽腔形成。喉型要稳固,如同金属铸成的一样,以保持咽腔内相对稳定空间。咽壁的质地直接影响着声音的音量、音色,如果咽壁像隔音板一般松软,声音的反射力不强,还会被松软的咽壁吸收一部分,声音则不透澈,空洞无力,如果咽壁像墙壁一般坚固,铜管乐器一样坚硬的质地,会对声音起到反射的作用,使声音具有金属般清晰、明亮的特色,从而扩大了音量、优化了音色,所以在歌唱中,让咽壁具有一定的张力和绷紧感,对声音清澈、明亮、坚实、有力,具有关键作用。
二、呼吸的作用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它运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声音的质量。人们日常口语呼吸与歌唱的呼吸,由于所发出声音效果不同,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口语的声音无大的变化,而歌唱的声音具有高低、强弱、音色等大幅度的变化,如果把生活中的自然呼吸运用到歌唱中,是达不到这种歌唱效果。口语的呼吸是使用的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气位高,因此咽腔缩短。声音较浅,发出声音不很响亮。经过许多代人的反复实践证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最利于歌唱,这种呼吸法气息容量大。在歌唱时,要控制气息有节制地呼出,使气息持久,并将气息较均匀地分配在所发出的一连串的声音上,这些声音可能有高低、强弱变化,不因声未了而气已尽。
胸腹式呼吸要使气息的吸入使肺扩张,导致位于肺底部处于胸腹之间的横膈膜下降,当气息呼出时横膈膜由于肺的收缩而上升。可见,横膈膜的升降决定气息在肺部的多少,控制好横膈膜的上升是控制气息的关键。弗兰科·雷利说:“不要运用胸部呼吸来歌唱,只用横膈膜,假若横膈膜能感应,你就上路了。”也就是说,歌唱的呼吸控制是在肺的底部。但是横膈膜属不随意肌,无法人为的控制,而横膈膜的下降与它相连的腹肌、胸廓是可操纵的随意肌,具有能动作用,可利用它们对横膈膜进行支持。在歌唱呼气时,仍保持吸气的状态,胸部及腹部扩张给予横膈膜强有力的、持续的支撑,以牵制横膈膜和两肋不致迅速回复到自然状态,以拖延横膈膜的上升,使气息有控制地呼出。声音发出是呼气的作用,也可以说发声时就是呼气时。在发声时,胸腹部像框子架住,吸气肌肉群不能放松,可以说,歌唱的呼气动作,是在吸气和呼气两大肌肉相对抗的情况下稳健完成的,拉住上行的气流,产生稳劲的呼气效果。深呼吸可以使其它部位得以放松,歌唱处于自由自在的创造境界,达到精神和身体之间的愉快平衡。因此说,胸腹式呼吸法是歌唱最易理解最易控制的呼吸。用最节省的气息,获得最好的声音效果。
三、喉与呼吸的关系
歌唱器官是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它们之间协调一致时,才能形成正确的歌唱。歌唱家彼得斯说:“全部歌唱是气息通过声带的活动。”呼吸是基础,声门是关键,在歌唱时如何处理好“基础”与“关键”的关系是歌唱的首要问题。只有喉与气息运用得当,才能产生立体效果的声音。
歌唱的喉咙状态,就是吸气时候的喉咙状态,而喉结的位置稳定在吸气的位置上挡气发声,也就是说,喉结下放和喉咙打开是在吸气的作用下进行的。没有深的呼吸,喉结无法自然地放下来,只有放下喉结,气息同声带才能有良好的配合,嗓音才会有丰富的泛音。气息是向上流动的,而向下的喉结,使声带靠拢,挡住了气息大量的呼出,形成了呼吸的压力,使气息有控制地均匀的呼出。在此过程中,声带的闭合并非是喉咙束紧,它除了依靠喉部的环披裂侧肌的作用帮助拉紧声带靠拢外,再则靠呼吸的控制,以稳健有力的呼气牵张声带,促使两声带互相靠拢。如果气息不被控制,喉结会被具有一定冲击力的气流推至上方,使声带松懈,挡不住气流,声带就无法很好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会沙哑、空虚,常此以往,声带还易产生病变。加尔西亚说:“必须强调会运用的,不是气推动声音,而是喉咙推气。”歌唱时要感觉喉结下坐,主动与控制在肺底部的横膈膜相会合,并搭拢上,让声音与气息融为一体,在横膈膜处形成一个聚焦点,迸发出宏亮的“火花”。喉结下降,就易做到气息深、声音稳定贯通、圆润、饱满,各声区的统一,如果喉结下降不到位,虽然表面喉结已放下,但仍伴有漏气、扯喉的现象。喉结如同弹钢琴的手,手指必须将琴键弹至最底部,与键连接的琴槌才能有力地打在琴弦上,发出响亮的琴声,如果手指弹不到底,琴声则是虚飘的。喉结必须放到底,才会与深呼吸以完美的结合,产生与琴声同样清脆、宏亮的声音。
综上所述,歌唱时只有喉与气息充分发挥作用并有良好的配合,嗓音才会获得丰富的泛音,产生歌唱所需的立体效果,也是众多歌唱者所追求的艺术目标,但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科学训练,才有可能获得它,正像古语所说:“你只要寻找,就会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