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危机处理和危机管理

论危机处理和危机管理

杨利清[1]2008年在《图书馆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频繁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危机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危机管理逐渐成为社会各组织的必修课。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的成员之一,随时面临着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图书馆管理必须将危机管理视为其组成部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分析了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现状及意义,以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架构了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阐述了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程序等。其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作者撰写本文的课题来由、课题意义,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共五章。第一章是对本课题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的阐释,并说明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为下文进一步阐述说明做好铺垫。第二章是对图书馆危机管理内容的阐述,内容包括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程序、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及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还对图书馆危机管理评价系统的架构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第叁、四、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是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的详细阐述与说明。其中,事前管理主要阐述的是危机预防的有关内容,涉及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系统、预警机制的激励与完善以及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等内容;事中管理则是针对危机发生时,图书馆处理危机时的程序以及采用的措施手段,及图书馆应付公众与媒体的沟通管理工作,以尽可能维护图书馆的形象;事后管理则是图书馆在危机过后,图书馆如何从危机尽快恢复发展,并从中寻求机遇,谋求图书馆日后的持续发展。第叁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包括案例分析、结论及附录部分。其中,案例分析是将图书馆处理危机的实际结合本研究的理论进行的分析阐述,以说明该课题即图书馆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论则是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概括以及后续研究的展望。附录部分记录的是该课题的主要参考文献,包括中文和英文两部分。

钟靖[2]2006年在《危机传播与矿难报道》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社会是一个危机频发的社会,不可避免的危机有着极大的威胁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从我国矿难来看,近年来我国矿难发生率居高不下,死伤数量之大、财产损失之巨,给我国政府和发生矿业企业都带来了不良影响。本研究以我国2000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的矿难事故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法,引用相关的危机传播策略——危机公关策略、危机沟通策略、危机情境理论、危机沟通模式与媒体效能,依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叁份报纸的报道内容,从叁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媒体在建构所研究的矿难危机事件的新闻分类上有什么特色?二、媒体所建构的危机处理机构的危机传播策略是怎样的?叁、媒体在矿难危机事件中,对危机处理机构的报道立场是什么?研究后得出了以下结论:这几年的矿难报道体现了报道更充分、更及时、更透明的特点,但仍有所不足;矿业企业的危机传播策略成效有限;县市级的地方政府危机意识也较为淡泊,对危机传播策略的运用不主动,而且也缺乏合理性,在危机面前常会运用一些不当的危机沟通策略;研究统计显示省级和中央政府的危机传播策略运用相对更成熟、合理,但仍有不足之处——在危机中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并不畅通,采用的危机传播策略在2000-2005年六年中改善不大,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所起的作用不显着。总体而言,不管是我国的媒体,还是政府与矿业企业在矿难危机事件中的表现都有待于改善。媒体报道要更全面、深入、及时;矿业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在危机面前要能独立运用适宜的危机传播策略;政府要改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良好的危机处理机构,提高危机传播的成效。

杨梅[3]2002年在《论危机处理和危机管理》文中指出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导致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随时可能遇到突如其来的危机。危机是指,“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巴顿,1993,罗伯特·希斯着,《危机管理》)引发企业危机的原因很多,例如产品质量、政治经济动荡、政府新法令的颁布等等,这类突发事件会对企业产生潜在的或现时的威胁。短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销售、股票价格、市场份额等方面,长期影响体现在相互关联的叁个方面,即企业形象、顾客信任和品牌资产,这些经过长期积累才形成的企业资产,一旦受损,要想重建得花几倍的财力人力。现实的教训使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危机的危害性,并开始关注危机管理。而国内企业在危机管理方面有着诸多的不足,首先是在重视程度上,企业高层领导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其次是在处理态度和应对方法上,一旦出现危机,有的企业置之不理,任由事态发展;而有的企业言辞激烈,正面和消费者与媒体对抗,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且在处理技巧上,缺乏训练有素的人员,尤其缺乏对外发言人和经过培训的公关人员。同时还有一些技巧之上的深层次战略问题。例如不注重与企业有关的信息的管理;平时不注重与媒介和客户维持良好的关系;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拥有环境监测系统与客户信息系统(预警系统),通常也不完备;还有未制定出尽可能全面的危处理方案及进行相应的培训;不注重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内外部沟通问题,对产品召回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少有企业衡量危机的处理效果,事后忽略了责任的追究与教训的借鉴,等等。那么,究竟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开诚布公的态度,还是隐瞒事实真相?在企业与消费者利益冲突时究竟哪个应给放在第一位?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危机的原则是什么?对于可预测危机应该做怎样的准备?如何利用媒体这柄双刃剑?如何建立预警系统?产品召回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处理效果如何衡量?如何重塑形象?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对危机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本文首先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回顾和综述。涉及的内容有公共关系理论、危机公关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常见的危机处理策略以及危机处理的原则与工具。正文部分首先从界定危机展开,对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讨论,然后分析了企业高级管理层其危机意识和直接参与对有效危机管理所起到的作用,之后重点讨论了企业面对危机应持有的态度。态度的传递要通过有效的宣传,论文第四部分就讨论了与媒体和分销商的沟通,也涉及到与员工和客户的沟通。有时危机处理会涉及到产品召回,所以论文分析了产品召回的方式,对待产品召回的正确态度,以及如何正确看待产品召回的费用等问题。接下来,论文讨论了危机事件结束后如何衡量处理的效果、以及追究责任和吸取教训的必要性。全面的危机管理不仅仅体现在处理的技巧上,更重要的是第七部分所讨论的预警系统的建立,危机管理手册的编写以及员工的培训,这叁部分是全面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八部分强调了与媒体保持长期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最后,仅有完备的计划还不足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所以论文第九部分讨论了内部准备工作如何展开,重点是思想准备和人员部署。<WP=7>以上分析论述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进行论证,包括四个较详细的案例分析: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强生公司泰诺事件、埃克森石油泄漏事件、凡士通事件,经笔者编辑整理后收录与附录中,还有中美史克康泰克事件散见于论文各处。另外,本文还灵活运用了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媒介管理、产品召回等领域的理论,论证了笔者提出的基本假设。最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危机公关只是危机管理的初级阶段,多强调一些技巧性的解决方法,而危机管理则属于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信息的管理。高级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和直接参与是有效危机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开诚布公的态度,因为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和媒体的态度与反应。外部沟通是整个事件解决的关键。外部沟通的重点是与媒体和销售商的双向沟通。产品召回是企业为了避免营销事故,而主动采取的营销安全措施。整个事件结束后有必要衡量处理的效果、追究责任和吸取教训。预警系统、危机管理手册及员工培训构成了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警系统的作用是收集有关数据并进行处理,为决策提供支持。为了保证有效地实施应急计划,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员工进行思想态度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与媒体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和企业事后的恢复,所以与记者和当地舆论保持良好关系应成为企业公关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充分的内部准备工作是有效执行危机计划的必要条件。

张恩韶[4]2011年在《网络舆论危机下的当代中国政府形象塑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形象是政府综合能力的体现,由社会公众根据其呈现的外在特征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府组织系统作为有内在结构功能与行为机制的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客观的总体效应;另一方面是政府所服务的社会公众在对政府组织系统的客观总体效应进行评价时所产生出来的综合印象。因而,政府形象的提升不仅意味着政府效能的改进,也意味着政府赢得了社会公众更大的心理认同。网络舆论危机是现代政府在网络技术条件下面临的一种危机形式。政府负面信息经由网络的即时、大范围传播,引起了社会公众通过网络舆论对政府权威的质疑和挑战。政府对此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正确的回应措施,便会降低政府自身在社会公众中的支持度和认同感,从而引发以行政权力为实质内容的政府形象危机。但是对于政府形象而言,危机不只意味着一种消极的破坏力量,它还可以是政府重塑自身形象的良机。通过网络舆论危机的有效管理,政府可以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同。而以此为契机建立起来的良好政府形象,也将成为提高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有效资源。二者这种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奠定了网络舆论危机背景下政府形象塑造问题的可行性基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整个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因经济体制转轨和政治体制变革产生的利益分化、利益冲突现象日益增多,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政府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公平。为此,公众积极寻求利益表达渠道以向政府输入愿望和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现有的体制内参与渠道尚不能充分满足公众的利益表达需求。网络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具有匿名性、快捷性等特征,使得公众更愿意运用这种平台进行利益表达。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在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方面的作用是应当值得肯定的。然而,我国公众的参与能力、素质均不是特别理想,而网络舆论本身又是一个充满理性和非理性表达的矛盾体,加之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的确存在问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网络舆论危机得以爆发,并对政府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两大核心因素——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中国政府形象的塑造问题便显得尤为紧迫。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使得网络舆论危机得到了初步的治理,但是由于网络舆论危机还是一种新生事物,政府对这种危机的内在规律和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掌握,其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除此之外,政府在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过程中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诚信亟待加强、政府行为规范尚需完善、政府应急财政制度亟待建立、政府危机决策与管理机制尚需优化。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从根源上讲,可以归结为: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意识淡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道德失范、政府网络公关能力亟待提升、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机制变革的动力不足。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中国政府形象的塑造表现出诸多不足。针对上述网络舆论危机下中国政府形象塑造的问题与不足,政府如欲完成良好形象塑造的艰巨任务,需要重塑自身的价值理念,以责任理念、民本理念和绩效理念引领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过程。同时,政府还要采取具体的策略,例如:强化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意识、健全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法制体系、建立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财力保障机制、构建网络舆论危机协调治理机制、完善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信息发布机制。

向沅[5]2013年在《厦门市泉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危机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稳定,使得企业面临着各种危机,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些危机,不仅会使企业利润减少,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也会对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考虑到建筑工程类企业的自身特点,如何对企业可能面对的危机进行识别、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提出完善的危机管理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危机管理能具体实施,并不会沦为空谈。本文以厦门市泉艺设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当代先进的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识别出了泉艺公司潜在的五项危机:信誉危机、经营管理危机、财务危机、人力资源危机和合同危机,以及引起各种危机的原因以及后果。并进一步针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危机缩减措施;构建了包括标准制定、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危机预报和危机预控五方面在内的危机预警体系;罗列了危机爆发后一系列可行的危机处理方案;根据危机的不同特性和损害程度,给出了危机恢复措施。最后从制定企业战略、调整和完善组织架构、建设全面的人才保障体系和储备充足的资源四方面建立了完整可行的保障体系。论文得出的危机缩减、危机预警、危机处理和危机恢复四方面的具体方案,对于预防企业危机发生,提高企业应对危机能力,尽快从危机中恢复并发掘机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配套的保障体系对于危机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切实可靠的保障作用。

罗汉帝[6]2013年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领导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给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对政府管理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政府在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领导者在危机情境中的领导行为将会影响到危机处理的结果,因此,本文的核心思想是将领导行为置于政府公共危机这一特殊的情境之中,结合危机管理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研究政府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即如何实现对公共危机的有效预防、处理及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最终升华到提升政府危机领导力。本文采用危机管理阶段模型——危机爆发前,危机处理过程中,危机的延续以及危机痊愈期,并结合领导权变理论来分析领导行为的关键维度——计划、决策、执行、协调及评估行为。文章的第一章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论述了公共危机爆发前的领导计划能力及其提升途径研究;第叁章论述了公共危机爆发过程中的领导决策和执行行为分析;第四章论述了在防止危机蔓延过程中,政府领导者的动员和协调行为;第五章论述了公共危机痊愈期的领导行为,主要是指对危机领导行为的评估和危机之后的领导学习能力。

宋佳蔓[7]2009年在《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目前还很少有将政治动员机制与政府危机管理相结合,重点阐释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的理论成果,因此本文选定“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为研究主题。2008年中国面对了政治上藏独、经济上世界性金融危机、各种自然灾害、社会上群体性事件、生产安全和卫生领域的突发事件等多元危机,在处理这些危机的过程中体现了我党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因此,本文以政府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为分析视角阐述政治动员机制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分析我国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成效与弊端,并以我国面临多元危机的新境况为背景,重点研究基于多元危机管理视角下的政治动员机制,及其构建路径,并通过对我国2008年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实证分析,为我国政府的政府危机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为我国各级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本文的结构为八部分: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第一章政治动员机制与政府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阐述政治动员机制与政府危机管理相关概念及要素;第二章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的作用及其内容,主要阐述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建立政治动员机制的必要性、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的主要内容;第叁章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的现状分析,主要阐述有效的政治动员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经验与传统、政治动员机制在新时期依然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优势、我国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成效显着、我国政治动员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弊端;第四章国外政府危机管理及其政治动员机制的有益经验,包括对危机进行科学的分类、建立全面的政治动员和危机管理体制、建立政治动员和危机处理流程、建立适当的动员反应和危机预警等级、完善的政府危机管理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配套措施;第五章基于多元危机管理的政治动员机制的构建,主要分析我国面临多元危机管理的新境况、多元危机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提出新挑战、应对多元危机亟需完善政治动员机制、多元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的模式、基于多元危机管理的政治动员机制的构建路径;第六章2008年我国政府多元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的实证分析,分析2008年我国面临的多元危机,提出“四位一体”:2008年我国政府多元危机管理的政治动员机制,2008年我国政府多元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机制的评价;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

钟睿[8]2015年在《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危机情境沟通探析》文中提出当今社会危机环伺,考验政府在危机预防、危机应对及危机学习中的策略运用与沟通管理能力。危机频发使政府陷入疲于应对的困境,缺乏完善的管理与沟通机制是我国治理危机面临的现实性难题。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如何借助媒体加强与公众的传播沟通,如何运用危机反应策略实现政府形象的维护成为现阶段的核心命题,亦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以“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为例,以危机传播领域中的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为基础架构,辅以阶段分析理论、媒体效能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的方式,分析在此次危机事件中,政府在不同危机阶段面临怎样的危机情境,运用的危机反应策略为何,并对“危机情境——危机反应策略”之间的关联性加以验证,探求西方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在我国政府危机应对领域的本土化适用性。与此同时,借助媒体效能理论对政府运用危机反应策略的成效加以检视,以此来衡量政府策略运用的优良与否以及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感知,以期通过对此次危机事件的案例分析,能为政府在危机应对、与公众沟通、与媒体协作的过程中提供些许建议,化危为机,从而更好地提升透明、高效、有公信力的政府形象。研究发现,在“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中,“重建型”策略是政府最倚重的主策略,“信息”、“补偿”策略是最受管理者青睐的子策略。在危机治理的过程中,政府行为完全符合SCCT的要求——采用以重建型策略为主,援助型策略为辅的搭配模式,并借助“提醒”、“逢迎”、“补偿”等策略缓解公众情绪,增进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然而从策略效果的检视来看,政府策略应用的效果较不理想。此外,研究结合政府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行为举措与媒体效果评价,提出政府面对危机情境时传播与管理的策略建议:政府要树立危机意识和公众服务意识,加强危机预警、应急机制的完善;提升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实现传播以人为本;优化我国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与危机传播机制,实现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与舆论疏导能力,真实、高效传播,把握舆论主动权;增强危机的网络传播管理,实现网络与现实的互动,发展、丰富政府的危机传播体系。

李介新[9]2008年在《市场信誉机制不健全环境下的企业信誉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的信誉行为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本论文基于市场信誉机制不健全环境,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围绕着创建和维护企业信誉管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起以创建和维护企业信誉为核心的企业信誉管理理论;运用非合作博弈论通过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的竞争企业信誉博弈分析,定量化分析企业信誉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涉及有效的企业信誉管理机制,进一步用进化博弈论解密市场信誉机制的形成过程,完善企业信誉管理理论的微观基础;全面分析了企业信誉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特征,提出了转“危”为“机”的途径选择,构建了企业信誉危机动态管理理论;提出了造成企业信誉危机管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通过企业信誉危机管理成功失败案例说明了企业信誉危机管理的基本手段。市场信誉机制不健全环境下的企业信誉管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信誉管理理论、开拓了企业信誉研究的范围,对指导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行为,加快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信誉机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吴启宏[10]2004年在《论危机管理和危机沟通》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的趋势使以往的厂商层面的乃至行业层面的竞争模式,逐步被产业竞争代替。企业面临来自消费者的压力,面临着对有限的共同的资源市场的强烈竞争,同时面临着被社会的认同和支持的需求。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出现危机事件的概率显着增加,危机事件对于企业,产业甚至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本文尝试对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和危机处理中的沟通能力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在新的竞争态势下,企业发展和危机事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图书馆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管理研究[D]. 杨利清. 西北大学. 2008

[2]. 危机传播与矿难报道[D]. 钟靖. 苏州大学. 2006

[3]. 论危机处理和危机管理[D]. 杨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4]. 网络舆论危机下的当代中国政府形象塑造[D]. 张恩韶.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 厦门市泉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危机管理体系研究[D]. 向沅. 湖南大学. 2013

[6].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领导行为研究[D]. 罗汉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

[7].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D]. 宋佳蔓.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8]. 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危机情境沟通探析[D]. 钟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9]. 市场信誉机制不健全环境下的企业信誉管理研究[D]. 李介新. 五邑大学. 2008

[10]. 论危机管理和危机沟通[J]. 吴启宏. 现代管理科学. 2004

标签:;  ;  ;  ;  ;  

论危机处理和危机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