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保护事业发展战略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论文,事业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发展中,基于文献信息类型的变化,引起了文献保护事业的保护思想、保护任务、保护目标、组织体系的变革。因此,需要在信息保护总体框架下按目标控制原则构建文献保护事业发展体制、体系。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文献保护事业战略构建是关系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寻求科学的战略体系是文献保护事业战略基础性工作。在战略构建中,一是确定可行的理论原则,二是战略发展的内容,三是科学的战略构建的实施。
美国学者安德鲁勒(K.Andreus)将战略管理定义为: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的一种模式。按文献保护组织机制,其战略可以区分为文献保护发展战略和各方面业务组织战略。其中,文献保护发展战略属于全局性的、指导性的,它决定了文献保护事业的发展方向、组织形式,规定了各方面具体的业务组织战略。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保护事业战略构建的原则
文献保护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在战略制定中需要主动分析文献保护的基础、发展需求和目标环境的改变,确立主动发展战略体制,从而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文献保护事业从宏、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决定了基本的战略原则。
1.1 整体化原则
文献保护平台建设必须打破部门的限制,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领域的共建共享和联合,以技术力量、设备平台的利用融合为基础,构建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保护发展平台,解决各系统的互联和互通问题,针对存在的共同问题,合作研究,共同攻关。
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文献保护技术学可持续发展要兼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我国历史文明长期保护的目标。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技术中、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读取、无论实现现代技术还是传统技术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所有技术的实施要具有可逆性和重现性,同时技术的实施要为将来档案保护和管理的发展留有空间。
1.3 有利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原则
文献保护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要想保证其同步和协调发展,须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整合和技术的优化组合,同时力求实施动态统一的标准化战略,对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检测和校正机制。
1.4 特色化原则
特色是文献保护技术学发展的需要,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就会失去生存的价值,特色化就是要根据我国文献保护技术的主要特点、根据本身的技术力量、专业优势和环境条件,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推进、整合和推广。
1.5 文献保护内容不断拓展原则
转型时期文献保护技术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需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扩大研究范围、丰富文献保护技术内容,寻求传统文献保护技术理论发展的空间。文献保护技术学的研究对象除了传统的模拟载体,还需要研究数字载体:除了研究载体本身的保护,还需要研究信息内容的保护;除了研究自然环境条件,还需要研究数字环境条件;除了研究模拟载体的修复技术,还需要研究数字信息的恢复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的转变,首先要调整研究方法和手段。
2 文献保护事业发展战略理论构建
文献保护事业发展战略理论的构建不仅立足于现实的工作基础结构,而且在科学发展思想的原则基础上面向未来的发展。这两方面的作用客观上决定了发展战略理论的形成和战略构建选择。文献保护事业发展战略,既有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又有具体机构的发展战略。在时限上,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这些情况决定了战略理论的应用。从总体上看,以下战略理论值得专门研究和重视。
2.1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文献保护事业发展战略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国家战略由各系统部门战略构成,在长期发展中,我国的文献保护基本上是一种按系统发展的综合战略。这种战略按文献保护系统分工而形成。在战略管理上,按机构组成和业务推进两个方面进行战略规划。
在战略构建上,为了保证文献保护工作系统的完整性,考虑到综合发展的需要而构建不同领域系统战略体系。如我国文献保护工作主要在图书馆、档案、文物、博物馆、民间、文化馆以及综合性科技情报系统和信息中心等部门。这些领域或部门按其保存的文献对象、内容,进行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和部门机构建设。在整体规划上,其分工协作,按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进行。这一发展战略格局体现了集中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
2.2 业务发展战略
文献保护工作的社会功能包括:传承社会记忆;维护文献信息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献的寿命。在各种保护活动中涉及保护技术、保护技术管理、数字遗产保存、技术力量的合理化配置和储备,政策法规建设、人员培训等。这些基本内容构成了基本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文献保护事业发展战略制定中,必须从机构、资源、技术、流程、组织的角度确立其综合发展战略体系,以确保整体功能的发挥。
2.3 合作与协调发展战略理论
文献保护事业体系具有传统、地域、学科和行业特色,其保护对象的共同性和保护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可以采用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战略理论进行发展规划和管理。在长期的发展中,文献保护部门所积累的合作与协调发展战略经验包括:文献保护系统内部组织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即系统内部实现保护资源共建共享和共利用的局面;文献保护机构系统之间的跨部门合作与协调,即从发展上进行不同领域互通与合作,实现技术力量、设备和功能的互补;文献保护部门与文化事业、信息产业部门等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即按社会文化、信息化等总体发展模式开展文献保护工作,协调发展,实现互动。文献保护涉及图书、档案、文物、文化等领域,尤其是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是一项涉及面广、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持久性工作,没有各方面的合作,没有众多的信息保护工作者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由于数字信息数量庞杂、海量,对其进行规范化、有组织、准确的和长期的保存超出文献保护领域的能力,需要IT、信息生产链上的其他所有参与者,包括内容创作者、出版商和信息资源系统的合作、信息维护者等广泛参与和合作。
文献保护事业发展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即从战略上构建国际合作与发展体制,实现跨文化、开放式的发展。文献保护事业的跨文化国际化发展引人注目,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2年以来就开始组织“世界的记忆”(Memory of the World)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在“文化多元化”思想的指导下,对世界各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进行支持与协调,其目的在于用最合适的手段,保护世界各国的文献遗产,并用最合适的技术,使它们能被尽可能多的人所利用。2002年下半年UNESCO起草了《数字遗产保护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igital Heritage);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保存数字遗产宪章》(Charter on th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Heritage)。
2.4 整合与集成发展战略理论
文献保护事业的整合与集成发展战略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按整合对象和内容区分,其整合与集成可分为:
2.4.1 文献保护机构的战略性整合。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思想就是战略性整合的典型体现。而针对文献保护而言,图书、档案保护在国外已经被整合在一起,而国内,图书保护和档案保护仍属于两个领域的具体业务,在实施保护活动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是独立完成的,这种人为的分割在某些程度上限制行业的深入发展。图书、档案、文物、博物等体系各有各的保护对象,各自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特点和要求,从保护角度加以考察,它们的共性是突出和明显的,研究方法的相似性、学科理论的融合性和交叉性、技术实践的通用性、学科性质的一致性决定整合它们具有可能性。
2.4.2 文献保护机构中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战略是资源共建共享的战略发展,包括资源的数字化整合管理与网络资源异构转化与整合的构成等。其中包括:数据集中、资料集中、成果集中。数据是文献保护成果的基本要素,各种原始数据的积累与集中是开展业务的基础,只有当各种内外数据、资料、成果达到一定数量时,才会有分析的价值。将国内外文献保护信息集中采集、统一发布、共同分享。
2.4.3 文献保护设备和仪器的整合。文献保护技术的实施需要一些设备和仪器实现,如果设备和仪器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和组织,一是利用率不高,二是每个单位很难购买齐全,在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就不能开展工作。因此,需要不同领域、不同机构、不同部门整合设备力量,充分发挥各种设备和仪器的功能。
2.4.4 文献保护技术集成。文献保护技术的综合发展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在不同的部门技术力量相差甚远,有些部门只能开展日常性工作,有些部门能够开展挑战性的保护工作,要想长远共同发展,需要均衡这些力量,体现在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发展战略上。
3 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保护战略内容的构建及实施
文献保护事业战略涉及多方面内容,一般说来,其组织战略、工作流程和技术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方面的交融决定了文献保护战略的内容。
在文献保护事业发展中,事业本身的能力决定了战略目标和内容。文献保护事业发展能力可以区分为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两种,技术能力是对发展全局具有关键影响的战略能力,其构建与培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技术管理能力是事业发展必需的条件能力,对核心能力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现代条件下的文献保护事业发展的技术能力是决定发展的关键,它是围绕文献保护主体工作而形成的,包括文献保护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保护活动组织能力、技术力量的优化和发挥最大化能力;传统技术的传承能力、现代技术的接受能力、事业发展支持能力则包括国家对文献保护事业投入能力、文献保护技术力量培训能力等。
在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管理中,支持能力的培育在于优化外部环境、加大投入和推进改革进程,技术能力则是战略构建的核心。具体来说,文献保护机构基于技术能力的战略构建应针对不同的机构、业务环境做具体分析。首先,识别技术能力,确定发展的关键战略;其次在战略构建中突出技术能力的培育战略,以利于持续发展;同时,确立基于技术能力的战略支撑体系,奠定发展战略基础;最终实现围绕技术能力战略管理的事业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保护事业战略内容构建的基点,一是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文献保护事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战略内容构建与实施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工程进行考虑。文献保护事业发展的战略构建,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和机构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对文献保护事业的要求。总体说来,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①面向社会的发展战略。面向社会的发展战略是文献保护事业的基本发展战略,战略的基点在于基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全面推进文献保护技术的发展。②协调发展战略。文献保护机构是公益性知识信息管理机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是文献保护工作一般性指导方针,事实上就是以文献的保护、管理、利用三者具有不可偏废的同等重要性假设为前提的。或者说,对文献而言,保护、管理、利用三者缺一不可,且具有同等重要的分量与意义。③资源整合战略。文献保护机构的资源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各单位之间的保护资源共享和基于共享的共建,而是从机构、技术、人力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整合。④技术推进战略。文献保护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推进,旨在解决文献保护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数字保护技术的全面实施,它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其战略基点在于确立行之有效的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文献保护组织中,保护技术及保护技术水平存在天然的鸿沟,要想全面提升文献保护水平,可以采取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办法。技术推进战略还包括文献保护网络的构建和资源配置、专门化技术人员的存储等方面的战略内容。⑤管理创新战略。将文献保护技术管理渗透到保护技术的全过程,文献保护事业发展应以科学的管理作保证,就要求进行文献保护事业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协调与控制创新方面的创新内容。例如,图书馆、档案馆、文物部门集中力量,集体攻关,解决重大问题,从战略上构建了社会化文献保护中心。
文献保护技术战略实施应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传统的文献保护业务管理追求效率,忽视了长期的效果,在对文献保护技术管理时常常考虑的是速度和数量,而对无法量化的技术效果很难评价或放弃评价,这样的局面最终导致文献保护的目标和保护效果有一定差距。二是从静态结构的管理向动态结构的管理转变。传统的文献保护管理具有固定的模式,管理体系与体制的确立往往以传统文献保护模式为基础,在保护对象不变的情况下,其管理方式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然而,不同领域文献保护对象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管理,往往存在管理滞后于保护对象变化的情况,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必然导致管理的滞后。变革后,则有效地克服了静态结构管理的弊端,保证文献保护技术管理与社会变化和发展同步。
文献保护活动全程化管理的目标可以按文献保护活动分成方向、使命、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安排、程序、规定等形式。这些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具有有序结构的多层次结构体系。这些不同的计划形式在组织管理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对应着不同的管理层次,由此决定了战略的基本内容、目的、原则和要求。方向是组织构成的基础,从宏观战略管理的角度看,确定一切文献保护活动开展所走的道路;作为管理的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期望的结果。战略方向的内容包括:保护活动的绩效、目标实现要求,以及实现目标的条件与宏观组织等;文献保护工作者必须根据组织的分配,肩负一定的使命。方针是发展的宏观指向,它规定了一个时期内的保护活动的计划方针、工作重点及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意见与办法;政策是文献保护组织活动的纲领和指南,它不仅决定组织运行的规范、形式和内容,同时还给出具体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标准;计划是面向未来,以具体的目标实现为宗旨,对文献保护活动所作的总体部署和决策安排;程序是关于文献保护活动的有序化组织,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方向性;规定又称为规则,是对文献保护组织活动及组织成员行为的一种原则上的约束,规定或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针对性,是计划活动的最终限定和安排。
文献保护事业发展战略内容复杂,既有人文层的、技术层面的,又有经济层面和资源层面的,这些内容决定了战略的复杂性。从战略实现看,其组织战略、业务战略、管理战略的交互构成了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因此需要应用复杂性科学方法来分析战略问题,立足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战略的协调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