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家庭经济学_经济研究论文

论现代家庭经济学_经济研究论文

现代家庭经济学要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家庭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任何一门学科都以它特有的学科性质划定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任务。家庭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中,家庭及其成员配置家庭经济资源,从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以满足家庭成员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科学。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第一,家庭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包括家庭成员在家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结成的关系。第二,社会生产方式是家庭经济的社会约束条件,家庭经济运行受社会生产力制约,家庭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在家庭经济中的本质体现;家庭形式和家庭经济资源则是制约家庭经济活动的自身条件。第三,家庭成员物质文化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贯穿家庭经济活动始终的基本问题,因而是家庭经济学的主线。

家庭经济受到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家庭经济学必须吸收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增强其理论性和操作性。生产力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姊妹学科,是家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关系这个侧面,家庭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化,因此研究家庭经济关系必须以政治经济学原理作指导。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这个侧面,而家庭的现实生产力(生产要素在家庭范围内的结合)和潜在生产力(家庭生产要素未能在内部实现结合,只能与社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都是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或要素,因此研究家庭经济资源的配置,不能不运用生产力经济学的知识。家庭社会学所研究的家庭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家庭形式和家庭职能的演化,直接制约着家庭经济运行,因此家庭经济学和家庭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心理学、人类文化学、行为科学、市场学、分配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学科也都是家庭经济学的知识来源。

二、社会生产方式对家庭的决定作用。

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材料和观点,历史上曾有过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和四种主要的家庭形式,它们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其中,血缘家庭是群婚制的低级形式,普那路亚家庭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对偶婚制及对偶家庭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但这种家庭很脆弱,很不稳定。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它与对偶家庭的不同就在于,按规定一个男子只能拥有一个妻子,彼此关系比以往牢固得多,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但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一夫一妻制不仅不会终止其存在,而且最后对于男子也将成为现实。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在传统农业社会,家庭作为社会主要的直接生产单位,使用手工工具生产,它不仅要求劳动力充足,而且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分工协作,这就使家庭趋向于大而全,多以直系大家庭为主,中上阶层则以联合大家庭为主。在现代工业社会,传统大家庭让位于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大多是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小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核心家庭的规模逐渐缩小。目前全球13亿多个家庭中,家庭平均人口为4.1人,丹麦、摩纳哥、 瑞典等国的家庭平均人口只有2.2人,美国纽约的家庭平均人口仅有2人。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丁克家庭(双份收入无子女家庭)、合伙家庭(组合家庭)、单系家庭、单身家庭正在逐渐增多。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发生变化。现代小家庭所具有的性关系限制、生命维持、种族延续、精神安定等仍是家庭的纯粹功能,但生产、教育、抚育和赡养的部分功能正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而日渐社会化;现代核心家庭被认为是将传统大家庭所具有的功能部分地移交给社会的结果。与此同时,家庭内部分工和成员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在许多家庭,“丈夫挣钱、妻管家务”已让位于“双职工”;“家庭主妇”用语被“家务承担者”所取代;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AA制家庭”日渐成为时尚。

家庭及其经济活动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最小经济单位,正是由无数个家庭水滴汇成了社会的大江大河,因此家庭及其经济活动不能不对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作用和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企业、政府是有机联系的三大市场主体,家庭及其成员独立的经济人格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经济的方面而离开了家庭经济行为则都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是大型企业集团,也只有代表一定公民的人格和利益,才能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而对于政府宏观管理而言,家庭及个人的独立身份、权益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现代家庭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不是减弱而是大大增强了。

三、家庭需要、动机和行为。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观点,人的行为是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家庭经济行为是家庭成员的内在需要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对人的需要也有多种分类。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活、享受、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的三个方面的需要;兰格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物需要和文明需要;马斯洛则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无论何种划分,都表明人的需要是一种有机联系的由低向高延伸的系统。为了更方便经济学分析,可从人的各种需要中抽象出经济需要和非经济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及个人的经济需要有如下主要特征:(1)与社会的、家庭的再生产过程相联系, 既由再生产所引起又通过再生产得以满足;(2)与市场相联系, 家庭及个人作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均要寻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3 )家庭经济需要表现为有售卖能力的需要(当家庭作为商品生产者时)和有支对能力的需要(当家庭作为消费者时)。凡具备以上特征的需要可视为经济需要,否则就属于非经济需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需要和非经济需要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交织、互相制约和互相影响的,但经济需要是构成家庭经济动机和行为的直接原因。

家庭是个人的集合体,个体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合作又可能发生冲突。一方面,婚姻、血缘、亲情等天然联系和财产共有等因素构成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的利益,这是相互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先天和后天、主观和客观的不同,如遗传变异、性别、年龄、经历、社会参与的方向和程度等等的不同,使家庭各成员在人格,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上具有特殊性,这是引起家庭内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行为不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家庭成员在相互合作、冲突与聚合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行为。

四、家庭作为市场主体的行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经济活动绝然离不开市场。家庭作为市场主体,是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具有独立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利益和特殊行为方式的市场活动的参加者。经济资源是从事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直接或间接拥有的资源量既决定着家庭的经济地位,又是实现家庭经济利益的手段;无论何种家庭,其资源拥有量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稀缺问题,选择何种方式配置资源使其得到合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是家庭基本的经济问题。家庭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其地位是独立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家庭及其成员具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包括自身劳动力、房屋、存款、证券及其他属于私人的财产权;具有独立的身份,包括劳动者、生产经营者、投资者和消费者身份;具有独立的人格,有权选择个人职业和工作单位,有权独立从事工商经营活动,有权将自有资金用于社会投资,有权处置私人财产,有权进行购买决策和消费决策。他们在拥有独立的经济权利的同时又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家庭及个人与企业、政府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家庭具有特殊的经济利益,这种利益集中表现为家庭全体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利益是通过经济行业实现的。市场经济的基本设定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在市场中追求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家庭和其成员的市场行为特征是:作为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价格状况,因时因地地让渡自身的劳动力,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劳动收入;作为生产经济者,根据商品市场的需要,独立或者联合进行生产经营,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投资者,根据金融市场资金的供求、价格行情,参与储蓄和证券交易,以获取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作为消费者,他们通过对消费品市场上产品和劳务及其价格的选择,用自己一定的收入在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费满足。

五、家庭作为非市场主体的行为。

在现阶段,人们参与市场活动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现实经济行为,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不能把这一点推向极端,至少应作以下两点重要的补充:(1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社会成员不仅有个人利益的追求,而且有集体的乃至全社会的利益追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代替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人类发展的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列宁也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因此,从每个人的利益出发,并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在为自身利益平等竞争的过程中,同时去增进社会整体利益;只有在集体和社会利益不断增进的条件下,每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保障。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辩证逻辑。(2)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行为目标也是多方面的。 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即“经济人”的设定只是一个抽象,如果全面认识人的社会本质,毫无疑问人们还有许多经济外的追求。因此,家庭经济学不仅要分析“经济人”,而且要把这种分析与“社会人”分析结合起来。

家庭作为非市场活动主体的行为,是家庭成员在市场活动之外或与市场无直接联系的其他种种行为。例如,夫妻间的性爱、生育和抚养后代、家庭教育、赡养老人、休闲和娱乐、其他各种非市场化的社会参与。这类行为或多或少地被赋予经济学意义,它们可以不受商业动机的支配,却常常是形成市场经济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夫妻生活以爱情为基础;生儿育女是为了种的繁衍;家庭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德识才学;赡养老人即是亲情的体现,也是法定义务;休闲娱乐是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之必需;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是高尚价值观的体现。所有这些不以金钱为目的,却要以一定经济实力为条件。非经济行为与经济行为相交织,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具有同一性。总之,家庭经济运行不仅直接受经济行为的支配,而且受非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六、家庭生产。

家庭生产是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劳动或生产经营均与整个社会生产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受社会生产的制约。家庭生产又有其特殊的任务和不同于社会生产的某些特点。家庭生产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生计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以满足家庭物质生活需要。这种生产或在家庭范围中独立进行,或与其他经济组织合作进行,或是家庭成员归属于某个企事业单位而在其中工作并领取报酬。二是为满足家庭成员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文化生产。它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其独立性和独特性,主要是:家庭及其成员对环境文化具有选择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传授;家庭内部的文化改良与重构。为满足家庭精神生活需要的家庭文化生产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三是为种的翻衍而进行的家庭人口再生产。家庭人口的数量、质量即受法律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规定,也与家庭本身密切相关。

支配家庭生产的主要规律是期望律和效益律。期望律是家庭生产目标与动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表明为实现家庭生产的预期目标,须激发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而激励力量又是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函数,就是说,对目标的效用价值评价愈高,并且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可能性愈大,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就越高。效益律是家庭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表明,在既定资源的约束下,家庭生产须进行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交益)的比较,力求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或以较小成本换取较大收益)。期望律是解决生产的动力问题,效益律是解决生产的方法问题,两个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生产行为,只有适宜的生产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满足需要。

七、家庭分配。

家庭分配是家庭再生产的中介环节,它包括家庭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生产条件的分配,就是将家庭的各种资源(劳动力、生产资料、资金、技术、时间等)分配到预定的用项组合中去,使生产得以进行,它关系到家庭生产的方向、规模、结构和效益。生产成果的分配,是将家庭在一定时间内新创造的价值(货币和实物)分配于家庭的共同需要和成员个人的需要中去,它关系到家庭及其成员当前和长远需要的满足,关系到家庭的活力、凝聚力和稳定性。

家庭生产条件的分配受经济时间律的支配。这一规律体现了时间特性与时间节约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点即“一切经济都是时间的经济(节约)”。时间是单向的、严格有限的,各种资源的稀缺都集中表现为时间的稀缺。作为经济范围的经济时间与作为自然时间的钟表时间是有所不同的。经济时间不是按均匀的节奏运动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经济变化的加速度,使经济时间大大缩短了,非等量性是经济时间的第一个特征。劳动生产率不同,经济时间的价值也就不同,非同质性是经济时间的第二个特征。时间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要使家庭总资源各部分的收益之和为最大,合理、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关键。

家庭生产成果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受利他奉献律的支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必然出现分配中的贫富差别,这种缺陷是通过政府行为来矫正的。政府干预社会分配,一方面要保证收入分配能够真正反映人们的努力程度和资源秉赋,以保持经济的活力与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度和收入保障制度调节过高和过低收入,以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家庭内部的成果分配与纯粹的市场分配有很大的不同,这里通行的是利他主义的原则,大多数家庭的分配决定,全面地、彻底地受成员行为的支配,而不是受短期的商业利润动机的支配。最好的食物并不优先分配于贡献最多的成员身上,人们努力工作并不只是为获得个体的最大满足,而是了使全家过得更幸福。因此,在既定收入水平上,家庭内部主要实行按需分配。

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家庭分配具有四大功能:保障功能,分配尽可能保证每个成员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激励功能,分配主体通过增加或减少物质利益,以激励或限制家庭成员的某种行为;平衡功能,分配使收入使用额与生产额保持协调,是物的平衡,分配使各成员保持和谐,是人际关系的平衡;监督功能,分配要体现家庭每个具有行为能力的个人在权利和义务上的统一、体现财产共有和利益共享,分配既受社会的监督,又受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八、家庭交换。

家庭交换有两种。一种是家庭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支配这种交换的是优势互补规律,它体现了家庭各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生产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分工是交换的基础和前提。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他们在家庭分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家庭的经济、人文等因素也决定了家庭的分工格局。由于分工不同,就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其次,互补性是交换的关键。妻子生育、喂养孩子的行为与丈夫从事重体力、危险性大的劳动是不能替换的;双职工在外挣钱与老人或保姆(准家庭成员)在家照寄孩子、料理家务也是不能替换的。家庭各成员在个人天赋、资质、能力上的差别是难以消除或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但又各有所长、各具优势。最后,预期收益力最大化是交换的目的和归宿。在许多场合,家庭产品的生产是单个成员难以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的,只有使每个成员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才可能形成最佳生产格局,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

家庭的另一种交换是当产品直接为消费而交换的时候、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交换,这种交换是联结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主要特点是:(1)家庭作为市场主体, 参与市场交换的商品不仅有一般的产品和劳务,而且有劳动力商品(这是一般企业所没有的)。(2 )家庭内部的成果交换不仅有一般社会劳动或生产经营的成果,而且有家务劳动的成果,两者都具有价置,因而是可以互相通约、进行交换的。 (3)家庭产品交换的某些方面具有更长的时间跨度,这主要体现在儿孙对老人历史奉献的回报以及父母的养育子女的未来预期上。(4 )市场交换完全是有偿交换,通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家庭交换虽有等价的一面,但往往更多地体现出无偿性、自我牺牲精神和利他奉献原则。

九、家庭消费。

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资料在生产中被使用、被消耗,个人在生产中支出消耗自己的能力,是生产消费,存在于生产之中;产品脱离生产、分配、交换过程,直接变成个人占有的对象,用于满足个人需要,是生活消费,独立于生产之外。生活消费又分两个层次;宏观消费,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范围的消费活动;微观消费,即家庭和个人生活消费。家庭经济学是以单个家庭及其个体员的消费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消费现象中的个量变化及其影响。研究家庭消费,要从家庭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消费质量、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各方面考察。但家庭经济学在消费研究方面最核心的问题是消费者行为,因为第一,消费者行为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通过一定手段和途径取得消费资料并进行消费的行为,这恰恰是家庭经济学主线在消费方面的集中体现。第二,家庭消费状况,固然由生产决定并受分配和交换的制约,但就消费活动本身而言,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上,消费者行为是直接的、决定性的和能动的因素。

消费者行为可以从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家庭经济学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考察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体现的是以市场为中介的消费者需求与生产者供求之间的内的联系。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动决定于以下因素:消费者货币收入的增减,即需求的收入弹性;商品价格的升降,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商品之间的替代作用(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其他有关商品的需求变化),即需求的交叉弹性;边际效用,消费者对某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这里所说的供给,是指生产者拥有的投入消费品市场进行销售的商品量,即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生产者供给及其变动决定于以下因素:供给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量对销售者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供给的收入弹性;从供给方看,商品也可分替代物品、具有替代作用,即供给的交叉弹性;边际收益,生产者对某商品所愿出售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收益决定的。由此可见,消费品市场上有两种压力在起作用,消费者作为需求一分,制约着需求这股力量;生产者作为供给一方,制约着供给这股力量。

十、家庭经济信息。

家庭经济信息生成于家庭经济运动过程中,是对家庭经济运动及其属性的客观描述。在现代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和制约家庭经济运动的因素日益复杂,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任何一个家庭为了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与外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及时获取大量的信息。信息对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增强家庭决策的能力、顺利进行家庭再生产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庭经济信息系统有着丰富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原始信息的收集关系到信息的广度、深度、信度和效度,关系到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为此,要扩大社会接触面,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做好家庭经济记录,重视数据、资料的保存。信息加工是对信息的识别,包括对原始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整理、组合和必要的计算,使其成为符合家庭经济分析、研究和决策需要的信息。信息利用是家庭经济决策对信息的反应,即通过一定方式把信息资源转换成物质的和文化的成果。

家庭收支状况代表着家庭基本的经济信息量。通过人工或电脑持续、完整、准确地记录和存储家庭详细的收支情况,有助于家庭进行经济评估和科学决策。(1)收支统计有助于了解家庭收入状况, 收入统计主要包括:收入来源、收入结构、收入水平、收入变动等。(2 )收支统计有助于了解家庭支出状况,主要包括支出方向和支出结构两个方面。(3)收支统计有助于了解家庭消费状况,包括家庭消费的水平、 结构、质量、模式以及变化趋势等。(4)通过对家庭收入、 支出和消费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可得出有关家庭生产与生活方面的种种有价值的结论并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有利于家庭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家庭经济决策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挖掘创收潜力;二是合理安排支出三是科学引导消费。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反对萎缩型、超前型消费,提倡适度型消费;反对奢侈型消费,提倡节约型消费;反对庸俗腐化型消费,提倡健康、文明型消费。另一方面,要有科学消费的经济措施,即:合理安排消费支出中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比例;合理安排消费资料中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比例;合理安排工作、休闲、学习的时间比例。

标签:;  ;  ;  ;  ;  ;  ;  ;  ;  ;  ;  ;  

论现代家庭经济学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