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浅析论文_陈乐禹

中交(广州)铁道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随着国家层面大力倡导生态保护,近年来各省市纷纷出台生态环保政策。在生态理念影响下,道路设计行业也开始摸索降低道路建设生态负效应的措施。本文拟从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入手,结合海绵城市概念,从透水、降噪、绿化三个方面探讨生态道路的实施技术。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面设计;透水性;绿化

1、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影响类型;(2)评价依据及技术路线。

1.1 影响类型

(1)生态环境的影响

道路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本特征是线型走廊的屏障和阻隔作用,且该作用是长期的,累积的和不可逆转的。

道路建设势必永久占用大量用地甚至基本农田,造成沿线的植被受到破坏,导致地表裸露、土壤松散,在雨水侵蚀作用下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除此之外,施工期间的临时通道、临时料场会破坏现有植被;机械碾压、人员踩踏会改变土壤结构,从而导致临时占地在完工后的无法有效复耕,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结构。

(2)声环境的影响

① 建设期:工程机械等突发性非固定噪声源会影响现有道路两侧居民的生活;运输车辆发出的辐射噪声也会对行驶路线的声环境敏感点产生不良影响。

② 运营期:车辆行驶时其发动机、冷却系统、排气系统以及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非稳态源噪声;车辆行驶引起的气流湍动、轮胎/路面摩擦噪声或因路面平整度不足而产生的整车噪声等。

(3)水环境的影响

① 建设期:露天机械、建筑材料受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污、杂质污染水体;施工场地的砂石材料、运输车辆的冲洗废水,以及路基破坏原有地表径流产生的水体污染等。

② 运营期:服务区、绿化带等配套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绿化用水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以及雨水冲刷路基路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4)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 建设期:施工期空气污染源主要为扬尘污染和沥青烟污染。其中,扬尘污染来源于运输、装卸、堆放筑路材料的过程以及物料的搅拌过程;沥青烟来源于路面摊铺阶段的沥青搅拌、摊铺过程。

② 运营期:汽车尾气污染物。

1.2评价内容、技术路线

(1)评价依据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I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以及《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结合工程特征及所在地的环境特征,确定拟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2)评价工作内容

根据拟建项目的工程特点以及实地调查、研究成果,确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详见下图: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路线(3)

2、生态道路的设计理念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生态道路设计的核心是实现建成道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道路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还有必要根据当地情况调整方案,结合道路所处的地质结构、土壤剖面和自然环境来设计道路,从而使公共交通设施和生态可以和平有机结合地结合起来。

以下结合国家推行海绵城市的理念,重点从透水路面、低噪声路面、道路绿化三方面探讨生态道路的设计路径。

3、生态道路的设计方案

3.1透水路面设计

以往道路多采用不透水路面设计,随着城市里硬化路面的面积不断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造成地表保水性极差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削弱严重,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同时极大加重了排水管网的负担,造成内涝现象严重。

因此,国家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笔者在深圳、肇庆项目的设计中,多次采用透水路面以增大雨水的入渗量,减少路面径流,兼顾硬化路面使用需求的同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1)排水性沥青路面应用

① 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组成:表面一层或两层采用多空隙沥青砼、封水层多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下面层及基层均为不透水路面结构。

② 排水性沥青路面材料选用:沥青混合料采用OGFC-13级配,其粗集料选用辉绿岩,细集料选用坚硬、洁净的人工砂。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空隙大,对粘结力要求高需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并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3.2 降噪路面设计

交通噪声是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据2002年,我国对325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结果表明:22.1%的城市交通噪声属于中度污染以上,64.3%的城市属于轻度污染;而全国省会城市中约有15%的城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超过70dB。噪声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且越演越烈。以往做法多采用隔音屏或绿化带等,而本文结合上述排水性路面,将从低噪声路面角度考虑降噪设计。

(1)低噪声路面按沥青砼结构,可大致分为多空隙沥青砼和密实性沥青砼两大类。

多空隙沥青砼路面对黏结料要求较高,一般采用改性沥青或橡胶沥青。经过多种实验比较,多空隙沥青砼路面的降噪效果最为明显,但因其黏结料大量暴露在大气中,存在老化速度加快耐用性差,多空隙易堵塞造成降噪功能衰减快等缺点。在国内重载车辆占比较高的情况下,适用面受限较明显。密实性沥青砼路面现阶段主要以SMA路面和橡胶沥青路面为主,该类型路面的降噪效果与多空隙沥青砼路面相比稍差,但其耐久性好,不存在空隙堵塞问题,且能满足重载车辆行驶需求,适用面广泛。对于旧路面加铺超薄沥青罩面的,可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条件设计成多空隙或密实性,降噪效果较明显。

(2)多空隙路面有效降低交通噪声音贝的原理,在于大量的开口空隙和内部的连通空隙,为噪声的吸收提供了足够空间,从而实现降低轮胎/路面摩擦噪声的目的。欧美多个国家明确指出多空隙沥青砼路面降噪效果显著,一般而言,比密实性沥青路面降低4dB,比水泥砼路面降低7dB。

(3)橡胶沥青有助于改善沥青砼的黏弹特性,常被用于沥青路面以降低车行噪声。其最早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使用,并证明了降噪效果明显。随后世界各国相继修筑了大量的试验路已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橡胶沥青混合料有较好的降噪效果。其中,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是应用橡胶沥青技术最为成功的地区,其试验路段数据显示橡胶沥青路面平均降噪约7dB,相当于降低了65%车行噪声。

3.3 道路绿化设计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为城市供氧,调温保湿,补给地下水等等。因此道路绿化是生态道路设计的重要环节。

道路绿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提出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为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2)根据项目地区气候、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坚持植物的多样化,本土化,采用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植物群落配置,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有效模拟原生态植被。

(3)突出道路绿化特有的生态防护调整功能,为城市遮阳降温,过滤扬尘,降低噪声,增加地表蓄水能力,以改善沿线区域小气候生态环境,美化城市。

4 结语

建设生态道路是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排水路面、降噪路面、道路绿化三个方面探索道路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路径,希望能对促进生态道路建设产生助益。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S],1998

(2)郑晓光,徐健、姚长征等,生态道路的建设理念及实施技术[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 2011 (8) :9+33-38

(3)马学选,生态道路的建设理念探索及实施技术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 (21)

论文作者:陈乐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  ;  ;  ;  ;  ;  ;  ;  

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浅析论文_陈乐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