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球”的滑坡与后备力量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备力量论文,滑坡论文,大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27届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奋力拼搏,勇夺28块金牌,这在我国竞技体育史上前所未有,也是我国奥运战略实施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20年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的确可喜可贺。但在喜庆之余,我们必须冷静、清醒地看到本届奥运会的夺金之难。我们的优势项目已在他国的奋勇直追下无优势可言,因而预计拿金的项目没有拿到,无人看好的却爆出冷门,令人在喜庆之余不得不感到有些意外。再看“三大球”,男足、男排无缘奥运,男篮仍徘徊在8—12名间; 而历史上“阴盛阳衰”一度被誉为佳话的姑娘们如今也“全军覆没”,无一能拿奖牌。这一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大球”作为集体项目,动辄数十人,在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比个人的项目要大得多,而奖牌所得者不过一枚。近年来随着奥运战略意识的加强,全运会中也层层效仿,为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效益,使奥运战略(也可说是奖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不少地方将投入多、产出少、效益低的“三大球”砍掉。竞技运动是以参加竞技比赛为趋动力,除此就无训练意义可言,更勿需抓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如此循环即导致了“三大球”的严重滑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找出“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滑坡的原因。
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对在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班的来自全国27个省市和57个地区的大专以上的体育院系的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 回收率92%。问卷对不同时期“三大球”运动的开展情况,影响我国“三大球”发展因素以及后备力量的培养形式等进行调查。
2.3 比较分析法
对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3 影响我国“三大球”后备力量不足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三大球”发展的因素虽很多,但从调查表中反映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奥运战略计划”的影响占28%;(2 )经济基础的影响占47%;(3)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竞争的影响占18%; 其它因素诸如管理体制、领导重视、教练员素质等问题占6.5%(见表1)。
3.1 奥运战略对“三大球”的影响
表1 影响我国“三大球”发展因素调查情况表
经济基础
人才需求
奥运战略%
的影响%竞争影响%其它%
28 47 18 6.5
1984年,我国运动员在23届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史上“零”的突破后,中共中央颁发了20号文件,提出了“搞好项目的战略布局,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大力加强田径、游泳等薄弱项目,同时要把那些短时间内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搞上去。”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前国家体委确定了以奥运会为目标,实施“奥运战略”计划。根据我国实情,集中精力、财力,将投入相对较少,奖牌多,并有望冲击金牌、奖牌的项目列为重点项目。这种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体制,为我国在世界大赛上夺取优异成绩发挥了很大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27届奥运会的28块金牌就已充分证明了“奥运战略”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象篮、排、足这样奖牌少,耗资大的集体项目在世界大赛中日见衰落。纠其原因,不得不承认“奥运战略”对这些集体大项的冲击和影响。全运会各省市以讲求效益为重点,亦跟随“奥运战略”走,对篮、排、足这些耗资大、投入多、奖牌少,亦无拿牌希望的集体项目许多省市将其砍掉。据《中国体育年鉴》、《全国体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篮、排、足球杂志以及问卷调查得知,80年代前与90年代初“三大球”开展情况比较,无论从队伍的数量、从业人数、业余体校数量等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见表2), 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三大球”运动的发展。
表2 80年代前与90年代初“三大球”运动开展情况比较
专业队数量业余队数量业余体校数量
篮排足篮排足篮排
80年代前180
14186915646396
287
90年代初1057545423820141
107
减少比例%
41.7
46.8 47.7 53.8 32.1 56.5 64.4 62.7
三线队伍人数
足篮排足
80年代前207
64421 21945 13813
90年代初125
30196 9216 7294
减少比例%
39.6 53.1 5847.2
高水平运动队的源泉是后备力量人材的源源不断、层出不穷。但从表2的数据显示,80年代前与90年代初的各级队伍下降幅度均较大, 尤其业余体校数量,篮球从80年代前的396所下降到141所,下降幅度64.4%;排球从287所下降到107所,下降幅度62.7%;足球从207 所下降到125所,下降幅度39.6%等等。 没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投身到“三大球”运动行列.要跻身世界强队就只能是“雾中看花”、“水中捞月”。
3.2 经济基础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经费资源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由政府来进行配置的。这种包揽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很大作用,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这种包揽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由此,体育向社会化和市场化转型已是趋势。
国家体委率先将足球和篮球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实行俱乐部制,走职业化道路,说明了“三大球”这些集体项目有着非常广泛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若运作恰当,不仅可以“以体养体”,还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因体育职业化在我国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现行的职业俱乐部是大财团或大企业供养下运作,企业的经济效益观念致使急功近利成为各俱乐部的普遍现象。社会经济的投入只养了几十个俱乐部,而高水平队员的“源头”基层训练却无人问及,更无人投资,使得大面积的基层训练无法开展,高水平与基础培训严重脱节。所以,造成各俱乐部新面孔少,老面孔多,俱乐部活力不足。
竞技体育职业化必须与后备力量培养结合,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先考虑青少年的基础培训,提高“三大球”的整体水平,才能保证市场运作的商业价值,反之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训练,如此互动方能有望促进我国“三大球”运动的发展和提高。
3.3 高知识、高科技社会对人才需求竞争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是高知识化,人才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而我国因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独生子女家庭已是普遍现象,“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唯一途径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另给儿女的教育投资更是缩衣节食予以满足:外语、音乐、钢琴、美术、电脑等均是课外的投资热点。而体育是作为影响文化学习的“罪魁祸首”被绝大多数的父母拒之门外,再加之体育成材的艰辛和高淘汰率(按“三大球”三线队伍的从业人数与参加奥运会队员人数之比,培养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的概率大约是4.2/1000),有几位父母愿将自己唯一的儿女作为“牺牲品”去进行那残酷的试验呢。因而,使得参加体育运动的少年儿童越来越少(见表3), 业余体校训练人数也由80年代前的24320人,到93年下降为10575人,下降比例56.5%。这些因素都极大的制约了“三大球”基础训练的参加率,使得基础阶段的口径越来越小,影响了“三大球”的普及和发展。
表3 80年代前与90 年代初全国“三大球”少儿比赛情况比较
参赛队数参赛人数
篮排足篮排足
80年代前
9156461092 672
828
90年代初
423820504
456
360
减少比例%
53.8 32.1 56.5 53.8 32.1 56.5
4 “三大球”与我国后备力量培养的功能和作用
“三大球”从游戏活动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性活动,足以说明其生命力和价值。究其原因是与球类项目所具有的特点和作用紧密相关。这些特点和作用且符合青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的规律,并对青少年产生良好的培养教育作用。
4.1 “三大球”特点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规律
4.1.1 趣味性:“三大球”以其活动形式多样, 技术动作的巧妙变化、战术的变幻莫测、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其间蕴含着的智慧和诡计的交融、成功的快感、战胜对手的喜悦以及失败后的磨励,无不透视着极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而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参与其中。
4.1.2 游戏性:游戏是行为活动的过程,是产生兴趣的载体。 球类运动的游戏性在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都能通过这一行为的活动过程,产生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快感体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4.1.3 集体性:“三大球”的显著特点是集体性。 比赛中队员之间的团结合作、默契配合、互帮互助,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是获得比赛胜利的保证。尤其对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品德有良好作用。
4.1.4 社会交流性:“三大球”的集体性特征, 使参与人员无论是练习还是比赛,都需要同伴乃至对手间的沟通和交流。它既要发挥个人技术和积极性,更要发挥集体的协作力量;同时也加强了交流、增进了解、增进团结、增进友谊。这是球类运动社会价值的体现,尤其对青少年具有很好的机会教育作用,有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4.1.5 灵活机动性:在开展球类运动活动过程中,可根据性别、 年龄的不同,速度可快可慢,对抗可紧可松,时间可长可短,场地器材可大可小(如少儿篮球、场地、篮架均比成人的小和低)进行娱乐和比赛(如排球只要一块平地即可进行传球;足球可将场地移至篮球场进行三人足球;篮球只要有一篮架即可进行1打1、2打2、3打3等),可以不择时地或条件,灵活多变地达到锻炼效果。
4.1.6 强烈的观赏性:“三大球”通过竞赛和表演, 不仅在昭示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强烈的观赏性使人们在观赏竞赛和表演中得到超凡审美的体验,满足体育爱好者的审美观赏需求,同时也起到动机与行为的强化作用。
4.2 “三大球”与我国竞技后备力量培养的作用
4.2.1 培养青少年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迁移作用
球类运动是身心俱用的全身活动项目,运动时,既能享受到轻松愉快,又可体验到竞技的紧张和活泼。经常参加球类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机体内各系统的工作能力提高,且对提高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具有良好作用。
“三大球”除了排球是隔网间接对抗外,篮球和足球都是身体的直接对抗,对体能均有一定要求,对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诸运动素质有良好而全面的锻炼效果。且由于这些项目技、战术复杂多变,技术含量高,从而为运动员提供丰富的技能储备。根据心理学说理论,“人们在适应与改造客观环境的过程中,已学得的经验与后继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即学习的迁移作用。这对青少年改项从事其它项目的训练,在素质转移和技能转移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鲍威尔从事的第一项体育运动是篮球;1984年奥运会5000米冠军摩洛哥的赛义德·奥伊塔少年时代酷爱足球,并选入国家青年队;27届奥运会金牌得主,中国跆拳道运动员陈中早期运动就是篮球等等。
4.2.2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道德作用
“三大球”是浓缩着社会性、群众性和竞技性的社会群体,比赛中的“集群性”战斗使青少年处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中。球场战局的瞬息万变要求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沉着冷静、机智善断、随机应变。不仅是智勇的较量,也是心理的较量。在这一社会小群体中社会的互动关系体现着多种社会价值,如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分工与合作、团结与竞争、队员与对手、队员与观众、队员与裁判等等。少年儿童在从事球类运动过程中,心理素质和社会道德均可得到良好的培养。
5 “三大球”后备力量的培养措施
5.1 建立以小学、中学为基础,大学提高的递进培训方式
“三大球”运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有广阔普及面的基础上,在普及中发现人才。中小学生占了我国人口1/4,假设有25—30%的中小学生喜爱“三大球”运动,普及面就是在上亿的人口中进行。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表4),在培养形式上赞同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占64 %;培养面有66%的赞同在全国大面积铺开。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人才梯队培训网络,成立国家、省、地、县“三大球”各级协会,以链扣形式环环相扣,各项目的竞赛活动,培训活动均由协会牵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级竞赛互为联系和促进,扩大基础训练人数,夯实基础,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表4 “三大球”后备力量培养形式调查表
小学、中学、大
业余体校% 竞技体校% 俱乐部% 专办学校%
学"一条龙"%
64 11 5.4
14 11
小学、中学、大 培养面
学"一条龙" %全国大面积铺开%某些省市侧重%
6623
5.2 实行教委、体委、学校共建“三大球”人才培养基地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体制使各校“重文轻武”思想较为严重地制约了体育运动的开展。因此,实行教委给政策,体委给组织,学校给人才的三家互助合作形式,有助于体育运动的积极开展。将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纳入县(市)教育、体育评估内容,提高教育、体育部门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健全、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形成领导重视,大家关心,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5.3 开发市场潜力、改善输送渠道、建立有偿培训机制
5.3.1
市场经济制度将使各行各业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越来越浓,开发市场潜力将成为竞争人才的“战场”。球类项目的极强观赏性及健身性使之在体育市场的开发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其商业价值,开发市场潜力,加强竞争力,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后备人才培养是关键;也是实现我国体育职业化之源泉。
5.3.2 改善运动员输送渠道, 打破以往在竞技体校选拔球员的狭窄格局。将选拔面拓宽至中学、大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才资源;同时提高了运动员的社会文化层次,有利于退役后在社会的立足。
5.3.3 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就得加大资金的投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拨款已是杯水车薪。因此,利用“三大球”的社会价值,一是寻求社会赞助,增加比赛机会,提高竞技水平,拉动社会需求;二是与俱乐部联合,俱乐部提供一定资金,形成培养、输送链接关系;三是“有偿服务”,培养人才实行有偿输送,拉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关系,激活体育人才市场化的竞争力。
6 小结
6.1 通过分析研究, 影响我国“三大球”后备力量不足的因素虽很多,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奥运战略的影响;第二, 经济基础的影响;第三,高知识、高科技社会对人才需求竞争的影响。为了减员生效,砍掉“三大球”,因此导致了“三大球”的滑坡。
6.2
“三大球”项目具有的特点和作用符合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以及社会化的发展规律。全面的素质培养为青少年改行它项在素质转移和技能转移方面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青少年在从事球类运动的过程中,心理素质和社会道德均可得到良好的培养。
6.3 后备力量培养是一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支持和社会关心。以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网络形式为佳,既提高了运动员的文化层次,也为后备力量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基地。
6.4 利用“三大球”的商业价值,开发市场潜力, 加大基础训练的经济投入,走“以体养体”发展之路,使我国竞技体育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