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广电新闻的平民化

论我国广电新闻的平民化

王飞[1]2004年在《论我国广电新闻的平民化》文中研究说明广播电视新闻平民化指的是站在广大受众的角度,以人本思想确定新闻价值标准。在传播内容上,寻找那些受众有认知兴趣和认知能力,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在传播方式上,寻找与受众的贴近和平等,这包括最直接的人际传播者——主持人以平民化的形象出现,以亲切、真诚与节目相契合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向观众表达理解、关切、伤感、愤怒;内容和解说词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从中体现出对受众接受习惯和能力的尊重;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需求,真实而不造作,简洁而不乏细节,真正启动广播电视功能的本源即用话筒和镜头说话。 本文分析了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深刻背景,由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和消费的普及,产生了平民化的潮流,广电新闻趋于平民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广电新闻平民化不意味着对抗高雅文化,更不等于传媒价值品位的下降。文章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平民化实践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新思路。

何德民[2]2016年在《北京叁多堂电视纪录片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视纪录片有着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反应舆论的作用。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比较全面地体察一个国家的国情,了解一个国家的国民,通过电视纪录片是一种最有效、最深入的方式。因此,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形象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1世纪以来,随着关注纪录片人数的增加,更多的电视人也开始制作纪录片。除去体制内的电视台有专门制作纪录片的团队,体制外也有许多公司或者团队也在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做着贡献。北京叁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叁多堂”)是目前国内领先的专业纪录片投资、制作、发行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在新叁板挂牌的纪录片公司,被称作“中国纪录片第一股”。叁多堂作为民营的纪录片公司,其制作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唐之韵》、《宋之韵》等作品,几乎获得了国内纪录片界所有的奖项。通过研究叁多堂传媒公司创作的纪录片,分析其创作理念,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的主要内容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情况的分析。主要介绍电视纪录片的概念和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叁多堂传媒成立的背景。第二部分是对叁多堂传媒公司制作的纪录片进行分析。在当前电视纪录片主流创作手法中,如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纪录片的故事化、纪录片的平民化以及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等,分析叁多堂的《唐之韵》、《公司的力量》、《大国崛起》、《宋之韵》、《天河》等作品的创作方式,得出叁多堂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些办法。第叁部分是提出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相关建议。通过查阅书籍、调查研究,以及对叁多堂制作的纪录片的分析,结合在叁多堂的实习经历,总结经验,得出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发展的建议。

郝治丽[3]2013年在《论我国电视媒体泛娱乐化》文中研究指明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本身有着传播信息、交流文化、教育受众、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发展,以及媒介生态包括媒介的管理制度、媒介技术等的变化发展,电视媒体的多种功能开始聚集、整合为一种功能,就是电视媒体娱乐服务功能。电视节目带有一定程度的娱乐元素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增加电视节目的趣味性和可视性,但是,当娱乐元素无节制的扩大,出现泛娱乐化的情形时,原本好的电视节目却变得毫无任何思想可言,严重冲击着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长期下去,不仅影响电视的收视寿命,同时严重的影响国民的素质和价值取向。本文首先对媒体的娱乐功能、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以及媒体泛娱乐化的定义进行梳理,重新界定了泛娱乐化的定义,泛娱乐化不仅从广度和深度突破娱乐的界限,娱乐节目或者以娱乐包装的节目在节目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播出时段越来越长,甚至连新闻节目、社教节目等严肃性节目都掺进娱乐元素,而且,泛娱乐化节目质量越来越低,格调极尽低俗之能事,追求眼球效应,从节目包装、节目语言、节目形式无不充斥着噱头、恶搞,从制作到传播过程,并没有考虑社会道德、节目价值及对社会的影响,电视节目从内而外都流淌着娱乐的血液。其次,抓住电视媒体节目泛娱乐化的本质特征,从原则把握泛娱乐化的表现,主要从四个方面详尽论述泛娱乐化的表现:娱乐节目总量突出,比例失调;扭曲娱乐精神,低俗化蔓延;娱乐元素泛滥,主题定位模糊;重眼球效应,轻社会效益。根据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是一定时期电视媒体“存在的基础”——政治、经济、文化多方博弈的结果这一论断,以及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政治管理体制、媒体市场化、大众文化和媒介生态四个方面剖析造成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原因。再次,总结归纳泛娱乐化在消解主流文化、媒体形象塑造、满足受众需求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电视媒体;电视文化传播机制多元化,电视频道专业化;电视媒体人素质综合化,电视媒体道德自律化;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培育良好的传受互动模式四条策略应对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呼唤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理性回归,它不仅包含满足受众宣泄、涉险、猎奇、刺激的娱乐文化,同时还应该囊括满足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它不仅要迎合受众已经形成的电视观看经验和文化,同时要提供更新鲜的多样文化以提高受众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

孙名丽[4]2017年在《澎湃时政新闻报道的改进路径》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端设备的不断更新,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再加上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监督能力的不断提升,公众对新闻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作为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题材,时政新闻报道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2014年以来,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时政新媒体的"突起"更是激起学界和业界的研究浪潮。澎湃新闻于2014年7月22日正式上线,是一款集APP手机客户端、网页版和wap网页为一体的、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媒体平台,被业界视为报纸与新媒体结合的"重大尝试"。本文力图从澎湃新闻的传播理念视角深入探讨时政新闻报道,并选取澎湃新闻中"中国政库"、"人事风向"、"打虎记"叁档栏目为研究对象。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通过对时政新闻报道和澎湃新闻的研究,了解时政新闻报道和澎湃新闻的基本情况,对理解澎湃时政新闻报道传播理念及其形成原因有极大的帮助意义。本章主要是对本论文的一个整体把握。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本章首先介绍了时政新闻叁大基本特点,然后介绍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四大发展变化,最后分析了时政新闻报道叁大现存间题。第叁章以"中国政库"栏目为例,通过对该栏目相关稿件的分析,剖析了"中国政库"栏目的叁大特色,是本文的重点栏目之一。第四章是根据"人事风向"栏目的基本情况,通过人事报道采编业务实践分析人事报道的采访技巧,并运用案例分析,突出人事报道的可读性与专业性并重的写作特点等,是本文的重点栏目之一第五章通过对"打虎记"栏目的案例分析,明确了澎湃新闻反腐报道稿件的制作过程和报道特征,突出了澎湃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变化,是本文的重点栏目之一。第六章是对第叁、四、五章的梳理与总结,指出澎湃新闻对当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启示。

邵将[5]2017年在《中国大陆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研究》文中指出纪实性电 视剧在新时期的 个重要的重 的电 象。纪象。性电 电 剧的优势正是能够迅速反映生活,满足观众尽快知道在祖国大地上发生的新变化、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纪实性电视剧反映生活的优势是明显的,电视特点是鲜明的。十几年来已出现一批成功之作,绝大多数作品在全国性电视剧评奖中获奖,不少作品还获得一等奖,获奖数量和档次都很高。一些创作者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拍摄纪实性电视剧的经验。大陆刑侦类纪实电视剧是纪实性电视剧中的一个相对重要的类别,它关注社会时局的变化,以纪实手法真实再现了民众普遍关心的热门刑事案件,具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笔者对自1994年首部作品问世之后的31部刑侦类纪实电视剧作品的本体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解读,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在“纪实性电视剧”的基础上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概念特征进行界定,而后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与概述;第二章,从人物个性捕捉、价值观承载、情感投射叁个方面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呈现出警匪二元对立的特点加以分析;第叁章,重点从双线并行的叙事过程、双线交汇的叙事结尾两个维度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的情节模式进行剖析和阐述;第四章,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对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的奇观化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与研究。本论文以类型电视剧为基本研究起点,综合运用电影、电视等相关艺术理论,并借鉴新闻传播学、哲学、文学、美学、叙事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在仔细观摩大量刑侦类纪实电视剧文本的基础上,做出了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研究。

张卫婷[6]2012年在《平民化的视角和语言更能打动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深入落实"叁贴近"要求,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走基层、转作风、

谢梅[7]2007年在《新闻与消费》文中认为今天中国的传媒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不仅是新闻的娱乐化,更有包括党报在内的传媒生存危机、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以及传媒内容的低俗化等等。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传媒正面临着这样的复杂语境:一方面是中国加快融入世界体系;网络使知识实现超越时空的极速和无界传播;以高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成为大众的日用品;信息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向着以“电视为中心”的图像化转向。这一切都显示今天的传媒行为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媒介自身的言语行为,而是在全球跨文化、跨文明传播中携带着数字技术的各种权力资本激烈冲突的社会信息交流复合系统。另一方面中国自1992年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社会运行体制到媒体管理机制;从精英文化到大众话语;从国家政府到市民社会。新闻从话语霸权的神坛上一步步走向百姓言说;新闻形态从严肃、端庄日益坠入娱乐、庸俗等等。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是市场经济确立以来社会消费日渐繁荣影响的结果。新闻的属性和本质受到了当下社会复杂的消费语境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新闻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新闻由受众关注的事件报道转为新闻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反映,新闻是娱乐,新闻需要策划;另一方面是新闻的形态由传统的文字中心变成图像为中心;新闻结构也由“倒金字塔结构”转化成“故事性写作”,毫无疑问,新的新闻传播时代到来了。纵观中国新闻研究的发展历史,新闻研究与中国社会整体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联;同样其范式的应用也与中国历史的研究一脉相承。受其影响,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经历了叁种主导性的范式,一是“革命”范式,二是“现代性”范式,叁是“民族-国家”范式。这些范式都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对中国新闻的研究和理论的建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利用这些范式进行研究的成果体现为:一是较多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新闻学理论的传统命题进行回顾和解读,重构传统命题得以产生的历史环境;二是借用现代西方的相关理论资源,对传统新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重构。这些成果准确地归总了中国新闻发展的历史路径,呈现了中国新闻的历史特殊性和研究价值。但笔者认为新闻与消费的关系研究不仅仅只属于新闻理论的研究范围;新闻作为一种最直观的社会文本,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只有将新闻放在社会时空发展的变迁语境,利用多学科的理论资源进行审视和研究,才能揭示其变化中的内在本质以及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本文主要借鉴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的研究范式,将新闻与消费中涉及的各种权力因素、权力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所带来的结果,通过文献梳理式和综合评述式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从当今传媒的新的历史语境形成以及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分析入手,通过梳理新闻传播所呈现出的消费性表征,来探究新闻与消费的密切关系;利用各种理论资源来进一步推进对新闻与消费的关系以及理论合法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询中国当代社会主流话语建构中的党性与商品性,精英话语与平民话语,中心话语和边缘话语等关系的建构问题。“引言”部分陈述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问题意识以及研究的思路,交代了新闻与消费研究的来源和研究的价值。“绪论”部分首先对此问题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进入历史上对新闻的商品性的论争,引出今天应该对新闻与消费进行重新认识的问题;通过对现存的传媒批评范式的不足的反思,提出了新的传媒研究范式。第一章通过对中国传媒消费语境的鸟瞰式梳理,揭示新闻受到的全球化、数字化以及新媒体的影响;中国社会变革建构的新闻新体制;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等传媒新环境对新闻走向消费的历史必然性的影响。第二章对当下几个典型的呈现消费性特征的新闻形态作简略介绍,以此为中国新闻活动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开始呈现商品化趋势的实证。第叁章和第四章则是将消费对新闻的影响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合理性的认识,指出消费在积极推进了新闻业的发展的同时,也给新闻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些危害不仅影响到了新闻业自身的生存,更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理性地看待消费对新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能帮助人们正确对待新闻消费中出现的问题。第五章则利用多种理论资源对新闻与消费作进一步的审视,以获得新闻具有消费性的理论基础和合法依据,为后面的中国现实语境中的主流新闻话语建构搭建坚实的理论平台。第六章从新闻的商品性、党性和公共性的关系入手,指出当下中国新闻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这叁性的对立和冲突;通过对这“叁性”在历史语境中的变迁以及相互关系的探究,提出了建构今天消费语境中的新闻话语的重要策略就是因势利导,将新闻与消费、商品性与党性、主流话语与消费话语结合起来;用喜闻乐见的新闻,实现叁性的结合,塑造消费时代以公共性为核心的新闻话语,以顺应社会的发展

苏欣[8]2014年在《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的品格构建与策略选择》文中指出近几年,伴随着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繁荣,其节目模式的大同小异导致了大众审美疲劳。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节目重新引领了我国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的收视热潮。作为目前国内最为火爆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代表着未来选秀节目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综述、比较研究法、举例研究法、和数量研究法概括了当前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现状,再对《中国好声音》节目制播分离、新颖的节目形式、优质的制作团队和精良的制作水准、广泛的观众基础、新媒介宣传、首创多方共同盈利的合作模式、正确的价值导向、明星效应、由于争议话题而衍生出新的节目等九大特点的具体分析,试图指出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的出路。

马莉[9]2016年在《自媒体的未来:以媒体形式表达个人观点》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不应去对谁冲击了谁、谁将取代谁这样无结果,无意义的事情进行争辩,应以不懈修整完善自我为目标,扬长避短,形成各自无可取代的优势特点,共同撑起中国传媒的未来。

吴亦文[10]2017年在《我国讲坛类电视栏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讲坛类电视栏目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先后经历了萌芽期(1997年—2000年)、发展期(2001年—2003年)、繁荣期(2004年—2006年)、转型重塑期(2007年至今)四个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语境的更迭、人们审美旨趣的变化以及电视策划手段的丰富,此类栏目衍生出颇具时代特征的全新形态,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前而言,其概念至少可以分为狭义(传统型)和广义(现代型)两种,其形式可划分为讲授类、谈话类、演讲类叁类。作为一种以大众传媒方式传播的特殊的文化产品,讲坛类栏目在当前面临发展困境。究其因,一方面有文化语境变迁、数字阅读兴盛、娱乐浪潮冲击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更存在定位不准,分众效果不佳;雅俗失衡,泛娱乐化倾向;争夺资源,选题重复撞车;盲目克隆,同质倾向明显;形式老套,年轻受众流失;资金短缺,产业意识淡薄等内部问题。讲坛类电视栏目若要突破困境,实现持续发展。唯有坚持品质本土化、品味平民化、品格人文化的观念定位,担当社会责任,提供精神营养。在此基础上,首先应丰富策划手段,引发收视兴趣,运用主题策划、特别策划、系列策划等手段对栏目进行全面的运作策划,使之有主题、成系列;其次,应改进叙事方式,丰富视听语言,通过巧设悬念、增强互动、注重表演叁个方面,提升传播效果;再次,应创新栏目形式,吸引年轻受众,利用本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与真人秀、益智、娱乐等形式进行融合、混搭、跨界,强化栏目的娱乐化设计,用轻松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担当;复次,应整合多种渠道,形成传播合力,利用现有的优势,转变思维模式,在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开辟新旧联动的全媒体推广之路;最后,还应加强品牌包装,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树立精品意识,进行品牌包装,整合优势资源,衍生品牌价值,打造一条自上而下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系统化产业链,以期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论我国广电新闻的平民化[D]. 王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北京叁多堂电视纪录片创作研究[D]. 何德民. 聊城大学. 2016

[3]. 论我国电视媒体泛娱乐化[D]. 郝治丽. 河北经贸大学. 2013

[4]. 澎湃时政新闻报道的改进路径[D]. 孙名丽. 安徽大学. 2017

[5]. 中国大陆刑侦类纪实电视剧研究[D]. 邵将.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6]. 平民化的视角和语言更能打动人[J]. 张卫婷. 中国地市报人. 2012

[7]. 新闻与消费[D]. 谢梅. 四川大学. 2007

[8]. 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的品格构建与策略选择[D]. 苏欣. 辽宁大学. 2014

[9]. 自媒体的未来:以媒体形式表达个人观点[J]. 马莉. 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0]. 我国讲坛类电视栏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亦文. 安徽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论我国广电新闻的平民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