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的警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一般都伴随着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力资本不足等人口问题。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人口问题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加复杂和严峻。
人口问题之一:走不出的怪圈——过剩与贫困
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经济问题之一是就业,巨大的失业压力使一部分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问题的关键是人口过剩。在农村主要表现为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则表现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引起的下岗和失业。
2000年底,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结束,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区、地方病高发区和水库库区等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绝对贫困人口。这些地区的贫困一般都是处在一个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的资源不足以解决自身的温饱。另外,市场经济带给中国人口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打破了过去人为分割的城乡界限,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从而引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估计,我国农村目前尚有8000多万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为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劳动效率低、收入不高并且没有保障。此外,天灾人祸,也是造成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社会深层结构的重组和并购阶段,触及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划分和整合。在城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下岗或失业。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城镇人口的下岗和失业还会继续加大。由于城市下岗和失业率越来越高,导致家庭收入的直接和间接的下降,出现了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这部分贫困人口由于身体素质差、年龄偏大和文化程度低,难以再就业,很难摆脱贫困。在我们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城市出现的贫困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之二:绿色大地的哭泣——沙漠化
与人口有关的最普遍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地球表土的生态衰变,这一过程称为“沙漠化”。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对沙区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首先,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大自然开战,以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近年来,许多地方在不具备开垦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大面积的毁林开荒,结果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其次是沙区生活燃料十分缺乏,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结果也导致植被破坏和土地沙漠化的加剧。再次是开发建设、忽视保护。一些地方开矿、修路、采石等,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造成地表裸露和土地沙漠化现象。
淡水资源利用不当。我国的淡水资源相当缺乏,按人均占有量排列,中国占世界的第88位,如果以人均径流量来估计,每个中国人年均径流量2.4万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可是这么短缺和不可替代的淡水资源往往不能被我们合理利用,出现用水不当导致土地沙漠化现象。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水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目前,仅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自治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的盐渍化土地面积高达1574万公顷。
人口问题之三:银色浪潮的冲击——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也称人口老化,是指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的动态变化。它是出生率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我国2000年末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7%。预计21世纪中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3亿以上,占我国总人口的1/5,抚养比增高、社会负担加重带来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率的长期急剧下降,使得人口年龄结构走向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并迅速达到严重阶段。以进入老年型结构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7%上升到17%而论,中国需要不到40年,发达国家一般需要80多年,有些在100年以上。204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18%以上,老龄程度已超过目前发达国家中老龄化最严重程度,届时虽比发达国家23%的总体水平低一些,但是大大高出世界13.1%和发展中国家11.7%的平均水平。这给养老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条件下迎来“银色浪潮”冲击的,而我国要在经济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来迎接“银色浪潮”的冲击。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上,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在年龄结构上,接近发达国家类型,明显表现出经济社会发展与老龄化的时间错位。这种时间错位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的条件下,构筑我们自己的养老保障体系。
人口问题警示:走向新时代——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集中的过程,它主要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来衡量。2000年的人口第五次普查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城市化率为36.09%。在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与城市之间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化是消除这种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经济由不发达的二元分割状态向较发达的一体化经济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变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化可提高农民的收入。相对于我国农村地区而言,城市化所导致的聚集效应使得各种要素市场更好地发育。通过人口的不断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必然形成一个商品市场,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进行交换,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同时,人口的不断聚集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使得人们获得就业的机会,增加收入。另外,城市化可以更经济地使用基础设施,更有效地利用金融、信息、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因此城市化可以成为直接和间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手段。
城市化可以改变农村的生育文化。一些农村地区传统思想在生育方面表现为传宗接代、多生多育、养儿防老、儿孙满堂等等。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农民既面临强大的生育压力又有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和数量偏好。通过城市化建设,人口定向集中,使得他们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民接受现代文明成果,通过现代文明的传播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这也为彻底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扫除了一个障碍。
小资料:世界人口排名榜
五大洲人口排行榜
亚洲37亿(占全球人口的3/5)
美洲8.35亿
非洲8亿
欧洲7.2亿
大洋洲3000万
人口最多的前10个国家
(截止2000年7月):
中国12.78亿
印度10.14亿
美国2.78亿
印度尼西亚2.12亿
巴西1.70亿
巴基斯坦1.56亿
俄罗斯1.47亿
孟加拉国1.29亿
日本1.27亿
尼日利亚1.12亿
人口最少的前5个国家
梵蒂冈0.1万
图瓦卢1.2万
瑙鲁1.2万
帕劳1.9万
圣马力诺2.7万
全球15%的国家和地区,也就是人口最多的前35个国家拥有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0%,近49亿人;人口最少的15个微型国家的总人口仅为71万,才相当于科摩罗群岛人口的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