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里的孩子——父母意识调查分析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父母论文,之三论文,眼里论文,意识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对于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是父母意识构成中的第二个大的方面。让我们来看看这次父母意识调查所得的数据又反映出哪些特点。
对“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一观点,父母赞同的比例分别高达91.3%与98.7%,说明父母对此都有很强的认同感。但是,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是先天使然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如何开发孩子与众不同的资源?调查进一步显示,绝大部分父母对此依然缺乏了解。不过,了解、承认孩子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至少是“因人施养,因材施教”的第一步。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有不少家长虽赞同这一观点,但事实上通常又是以那种“习俗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人家孩子怎样,我们的孩子也该怎样;社会上盛行什么,我们的孩子就去追求什么。孩子与众不同的特点,早就在现实中被他们的父母忘个精光。看来,如何将一些科学的观念落实到实际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父母们显然不太赞同“在我眼里,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这种观点,赞成率分别只有32.3%与28.3%。传统上,父母总是多多少少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并以此来主宰亲子关系;也有些父母会时不时地把这话挂在嘴边。现代的父母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并开始将孩子与长不大、幼稚之间的等号予以推翻。
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是父母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只要孩子高兴,我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父母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居多,赞同率分别为36%和27.7%,有显著差别。父亲的赞同率尽管也并不太高,但要高于母亲的比率。这种差别提示有两方面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部分父亲由于种种原因,平常与孩子的交往时间不多,因此往往在有限的交往时间里对孩子相对较为宽容与溺爱;另一种可能是,部分父亲对传统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孩子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如孩子要爸爸趴在地上让他当马骑,原先普遍的看法是,岂能如此纵容孩子让他得以满足与快乐,让孩子“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现代的一些父亲则大不以为然,反而视为为一种良好的亲子交往活动,大家一起开开心不是很好吗?他们更多的是在意能不能让孩子在童年时感受到快乐。当然,在亲子交往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必须坚持的原则与尽可能让孩子得到快乐与满足之间的“度”,年轻父母们得好好掂量一番。
孩子是有个性好,还是老实听话好?84%的父亲与90.7%的母亲选择了前者。不过二者之间有显著意义上的差别,揭示母亲的倾向性较父亲的倾向性更为明显。显然,在年轻父母眼里,改革开放之前被父辈们普遍推崇的老实听话这一性格特征已不再“吃香”了,面临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父母们痛感有个性、能展现自身能力特点的孩子更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功、有立足之地。可以认为,这样的观念是与社会的进步同步的。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忧虑地注意到,现代年轻父母通常也容易片面地将孩子在集体中能抛头露面、不吃亏等看成是有个性的表现;而将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的谦让、合作等利他行为理解为太老实、太傻等等。从这样的父母意识出发,指望孩子有个性而不是老实听话,恐怕到头来只能铸就一个个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的“小皇帝”。在这点上,应该注意到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这一独特现象,父母更应关注培养孩子诸如谦让、尊重他人、合作互助等“老实听话人”的行为特征,毕竟个体只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而已,与他人善处的重要性丝毫也不亚于自己的能力与个性。至于母亲为何比父亲有更强的倾向性,目前我们尚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来。
79.3%的父亲与80.7%的母亲都认为“我对孩子赏罚分明有度”,二者均约占全部样本数的五分之四,显示出大多数年轻父母都意识到在孩子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养成过程中,奖励与惩罚各有效用,且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心理学家认为,奖励与惩罚都可以用于良好行为的形成或不良行为的消除。不过,用什么作为奖励物与惩罚物,奖励与惩罚的时机如何选择等,还是大有讲究的。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奖惩之间的相对性。
在国外曾经有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位老汉的住所附近,常有一帮孩子来踢球,砰砰地吵得老人不得安宁,但他又赶不走他们。老人想了很久,有一天一本正经地对孩子们说:我已经习惯于你们天天在这里踢球了,以后你们一定要天天来,我可以奖励每人每次五毛钱。一开始,孩子们乐不可支,不仅有球踢,还能有钱花,岂不美哉!然而没过几天,孩子们就觉得自己没必要每天为五毛钱而非得到这里来踢球不可。很快,那儿再也见不到孩子们踢球的身影了。
一般而言,钱是一种奖励物,家长也会时不时地用来奖励孩子。但是想想看,如果我们常常是以给孩子一些钱作为奖励,或是把钱作为亲子交往缺乏的补偿,孩子的感受又会是怎样呢?所以,依我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奖惩都要合理运用,其关键在于要激发孩子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动机。
早期教育是否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89%的父亲和95%的母亲对此表示认同,母亲的认同率要高于父亲。毋庸置疑,在年轻父母的观念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了父母的共识。这的确是一种积极的父母意识,能促使父母抓住抓好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只是,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不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来展开。所以,在年轻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下,我们特别想提醒家长,不要让过重的早期教育折断了孩子稚嫩的翅膀,不要过多地以成人的标准与模式进行早期教育而摧残了孩子的想象,也不要用“重智力、轻情感”、“重知识、轻能力”的早期教育造成孩子的发展不平衡。
只有28.7%的父亲和19.3%的母亲认为“如果孩子完全听我的话,会对他的发展更有利”。相对而言,父亲赞同的比率要较母亲显著为高。父母的选择与前述的“在我眼里,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的反应基本吻合。
长期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的基本导向都是要求孩子按照成人设定的乖孩子型和成就型“好孩子”的模式去做,是否听大人的话也便成为孩子“乖不乖”、“懂事不懂事”的主要参照。比照而言,现代年轻父母已充分感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与价值多元化对自身以及孩子的影响,因而也不再过多地强调对父母的“惟命是从”。不过,父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主宰意识比母亲要略高些。
社会的发展的确对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调查发现,80.3%的父亲与86%的母亲自陈“我与孩子的关系相当随和”,二者的选择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这说明,年轻父母已摒弃了以往居高临下的旧家长习气,从而使家庭气氛更趋平等、民主、自由与和谐。父辈与子辈间交往的刻板规则与形式已不为父母们所重视,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亲子互动的内容与质量。父母意识到,轻松随和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亲子交流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亲子一体化方面,58.7%的父亲与59%的母亲认为“我觉得子女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二者几近一致。在我们于1992年进行的“中日母亲对幼儿行为的期望及母亲意识的比较”调查研究中,得出中国3~5岁幼儿的母亲在同一问题上的肯定选择为79.2%,现在要低约20个百分点,不过仍较当时日本母亲的肯定选择(38.7%)要高出许多。由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思想,以及独生子女这一独特的风景线,我们不难理解中国父母比日本父母有较强的亲子一体化意识。亲子一体化意识强,一方面有利于密切亲子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相互间的牵制也大。当然我们也同样注意到,年轻父母的亲子一体化意识也正在逐渐淡漠,因为,他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少一份亲子一体化的意识,多一份将自身与子女看成是两个独立个体的意识,既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更有助于推进年轻父母自身的进一步进取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