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研究_绿洲论文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研究_绿洲论文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绿洲论文,运行机制论文,生态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是在干旱地区的地理环境下,由绿洲生态系统和绿洲经济系统偶合而成的巨系统。因此,有必要在分别研究生态与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再深入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特点

1、系统要素结构的特点。

(1)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组成要素是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这不同于一般的系统,系统结构要素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特殊结构、运行特点和功能的巨系统,而不是由性质单一的元素或事物构成的简单系统。

(2)生态和经济两个子系统之间,不存在由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联系起来的、类似生态食物链那样串联和并联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它们之间只存在着某些环节上相互重叠、相互交织偶合的相关关系。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相互交织偶合的基础环节是农业。马克思指出: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生产部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借助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实现经济再生产;借助生态系统的运行,完成经济系统的运行,实现人类的经济目的。在这里,生物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实质上是同一个过程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个侧面,是农业生产两重性的表现。

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农业又是国民经济,即经济系统的基础,因此,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但是,生态系统毕竟是实现农业再生产的借助形式,是农业生产两重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在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组合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之后,经济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功能必然处于总系统的主导地位,而生态系统则处于隐蔽的从属地位。

(3)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相互交织偶合的基本环节是农业,而最重要的偶合点是人。人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消费者),在经济系统中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均处于两个子系统的主体地位,在两个子系统内部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是人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为绿洲生态系统,并与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绿洲生态系统是性质不同的两类生态系统,它们在结构、运行机制、运行所遵循的规律,以及功能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自然生态系统是在自然力的单一作用下形成和演变的;而绿洲生态系统是在人力和自然力的双重作用下,按照人的目的形成和运行的,它的结构、运行和功能都深深打上了人力作用的烙印。

在绿洲生态系统中,人作为中介因素具有以下特点:

①对影响作用具有双向传递或转换功能;

②通过自身的变化、反应,有对影响力放大或缩小的功能;

③中介作用是在人力与自然力的矛盾斗争中实现的。

(4)干旱地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可以用“工”字形结构来模拟。

“工”字下面的一横是生态系统,上面一横是经济系统中的非农产业部门,中间一竖是农业,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重叠偶合环节。系统的形成时间顺序是由下至上,先有生态系统,再有农业,最后形成整个生态经济系统。

2、系统内“三流”运行结构特点。

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中,受系统的“工”字形结构的影响,系统内“三流”的运行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在系统内,“三流”分别在两个子系统中独立运行,呈双系统运行状态。同时,“三流”又通过农业、特别是人,把两个子系统偶合起来,发生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2)在生态系统中,“三流”以自然形态(物质元素和光能、生物能),按自然规律以食物链形式,进行单向循环或转化。

从整个生态系统看,“三流”运行具有封闭性和循环性。在经济系统中,“三流”以经济产品形式(人类劳动的产物),按经济规律在系统内实行多向流动和转化。就整个经济系统看,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系统中,由于系统具有开放性,“三流”运行也具有开放性。经济系统特别是其中的非农产业能够利用生态系统组成要素之外的矿物和能量,甚至通过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材料、新能源,生产除了食品之外的、能满足人类多种需要的各种产品。“三流”在扩展自身的运行范围和提高运行的数量级的同时,也相应地扩展了经济系统的范围和量级。

(3)在生态子系统中,物流和能流的量在某一时空范围内,例如,在一年内,在新疆是有限的,但同时它们又是可以再生的或是可以永续利用的。

在经济系统中,除农业之外,非农产业所利用的多数物质和能量,不仅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此外,生态要素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特别是在非农产业中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是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中不可替代的组成要素;对非农产业来说,它只提供生产的空间和环境,只是影响非农产业的外在因素。

二、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结构间的相互影响

1、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1)影响因素分析。

由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运行特点所决定,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具有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影响。在影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结构、运行特点和功能都不同程度、不同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的发挥着影响作用。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的组合状况。包括各要素的量和质,及其配合状况;在要素组合中,各种要素的稀缺性及组合的平衡状况。

②生态系统结构要素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运动特点。

③生态系统的功能。其中包括生态系统的“三流”输出,及其对经济系统的承载力,特别是稀缺要素的变化和运行特点对承载力的影响。

④两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结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特点。

(2)影响形式及力度。

由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工”字形结构特点所决定,绿洲生态系统对农业产生着基础性的直接影响;并通过农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基础作用,间接地影响着非农产业,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对农业的基础性直接影响具有全面的、决定性的性质。在类型、内部结构、布局、规模、功能水平等方面,两者完全一致,具有极为密切的相关性。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中的非农产业和部门的影响是间接的,是通过农业,通过农业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发生影响作用。因此,它只对非农产业的总规模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的规模起直接的影响作用;而对其它非农产业的结构、布局和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则较小、较间接。

(3)具体影响的情况。

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生态要素,特别是光、热要素,是决定气候类型区或自然综合体特点的主要依据,是形成农业资源地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农业资源的地域差异性则对农业及农业内部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地球北半球的新疆,光热资源由南至北、由低地向高山逐渐减少。因此,气候类型区、自然综合体类型由南至北、由低至高按暖温带、温带、凉温带依次呈带状分布。同时,降水量以至水资源量受新疆区位、地势、地貌,风向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北部、西部、山区多于南部、东部和平原。新疆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特别是伊犁、阿勒泰地区,气候温凉,水草林资源丰富,特别适宜林业、牧业的发展,也适宜喜凉短日照作物,如小麦、油菜、甜菜等作物的生产。而南疆地区光热资源特别丰富,则适宜喜温长日照作物的生长繁育,是新疆著名的棉花、水稻、瓜果产区。很明显,不同生态类型对地区性产业结构,首先是对农业产业结构是具有显著影响的,并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它们的配套产业的地区布局。从而形成了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②对生产布局的影响。与生态系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原因相同,由于农业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的偶合体,农业的地区分布与绿洲生态系统的地区分布是完全吻合的。并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所决定,进而影响到农产品加工业、人口、城镇的地区分布。在新疆,由生态系统组合要素的分布与组合状况所决定,农业、绿洲主要分布在南北疆两大盆地山前洪积冲积扇上,在潜水溢水带及河溪两岸附近,以斑块或条块状沿盆地边沿呈环状分布。这两个环是间断相联的,重心在环的西部,东部出现较大的缺口。这些特点与生态系统要素组合及分布特点是一致的。

③对经济规模的影响。生态要素的地区分布数量、特别是生态要素结构中稀缺要素的数量,对经济规模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新疆,从总体上看,水资源是生态要素组合结构中最稀缺的因素。因此,水资源,特别是可引用水资源量从总体上制约着新疆经济的总规模。但从新疆各地情况看,由于生态要素组合状况及稀缺要素的分布特点不同,生态系统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北疆的伊犁和阿勒泰地区是干旱地区中的“湿岛”,水资源丰富,而光热资源相对不足,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功能输出量有着重大的影响,从功能角度制约着经济系统的规模。对新疆其他地区来说,由于水是最稀缺的生态要素,各地区的水资源量直接制约着绿洲面积的大小,并影响着经济规模的大小。新疆有大小河流700多条,有限的水资源除了几条大河外,分布非常分散,这不仅使绿洲分布相应具有分散性,而且多数绿洲的规模也偏小。由此,进一步导致了各绿洲的封闭性。

④对经济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生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在新疆,影响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水资源量的稳定性。由于新疆地面与地下水资源主要由山区冰雪融水补给,补给量又主要受山区气温的影响,而年际平均温度及山区大于摄氏零度的积温变化幅度又较小,因此,新疆的水资源量年际变幅较小、较为稳定。同时,新疆农业耕地中95%左右的耕地是水浇地和水田。在这样的水资源条件下,新疆农业生产基本上也是稳定的。

⑤对经济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新疆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功能效益的影响具有正负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新疆独特的生态要素组合,构成了各地区不同的农业生产资源优势,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则有利于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例如,新疆的棉花、瓜果、细毛羊,南疆的绒山羊等等产品的生产,都以优质高产闻名全国。利用高质量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加工、开发中高档、高附加值产品,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新疆发展农业必须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进行洗盐、治沙、改土,这就增加了新疆农业开发和生产的成本。此外,新疆绿洲布局分散,生产经营所需运费开支很大;而绿洲农业的规模小、承载力小,则使农产品加工业、非农产业的企业规模小,往往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效益。这些因素又导致了绿洲经济系统的高成本、低效益,强化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弱质性。

2、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中,经济子系统对生态子系统具有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多种方式的影响,其影响结果具有正、负效应两种方向。

(1)影响因素分析。

①经济结构、生产布局与经济规模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布局和规模产生反作用影响。其中,最为常见和显著的影响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要求发展农业生产力,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改变生态要素的地理分布和组合状态。如进行水利建设把水资源向绿洲集中,以扩大绿洲规模、改变绿洲分布状况。随着非农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稀缺生态要素资源在农业、非农产业及城乡人口需求之间重新分配、再分配。

②生产力、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使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非农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生产更多数量的农产品的替代品,如人造纤维、非木类建材等。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农事时间,与其他措施配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例如,提高耕地复播指数就是以提高农事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前提条件的。

借助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更新改良及创新,可以增强人类的劳动生产能力,增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实现经济系统持续稳定的发展。

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转化率,可以增加等量资源的有效输出量。在干旱地区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水资源产出率,即提高每立方米灌溉用水的农作物产出量;提高饲草料产出率,即提高单位标准饲料的报酬率;降低稀缺生态资源的损失率,在干旱地区特别要降低水资源输送利用中的损失率,提高重复利用率。

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入资金、技术使产业结构高级化,高新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对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在对外经贸合作事业的发展中,不同稀缺资源含量的产品交换,会对生态系统的运行和承载力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2)影响的范围、力度和方式。

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中,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生态系统是农业的自然基础,也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自然基础。但另一方面,非农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它的主导作用必然也要通过农业波及到生态系统,波及到整个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能够负担的状况下,经济系统、首先是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农业发展,使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绿洲生态系统的主导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不破坏地区生态平衡的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化产出率,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承载力;对外开放的发展可以通过商品交换,增加地区性生态系统的附加承载力,克服稀缺资源对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发展的“瓶颈”约束。因此,科技发展和对外开放能有效地提高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主导作用。

与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作用方式——条件约束型的被动作用方式相比,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方式是主动拉动型方式。前者在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才以显态方式表现出来。而后者一般都以显态方式表现出来。

三、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的特点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在结构上由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共同组成;总系统的运行,即要受生态规律的影响,又要受经济规律的影响,同时,还要受两个子系统组合为总系统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生态经济规律的影响;总系统的功能来源于两个子系统,但又大于两个子系统功能之和。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特点是:

1、系统的演变趋势。

(1)受生态规律的影响,绿洲的分布具有向稀缺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区集中的趋势。

(2)受经济规律的影响,水资源的分配具有向绿洲集中的趋势。在绿洲内,水资源的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逐渐由农业中分离出来,向非农产业及城市生活转移的趋势。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绿洲的分布具有由河流下游向河流中上游转移、集中的趋势。从考古和历史资料看,绿洲向河流中上游转移、集中的趋势在新疆是普遍存在的,在南疆各主要河流流域表现的最为典型。在尼雅河、克里雅河、策勒河、和田河、库车河,以及迪那河等河流流域,从现存的古城、古绿洲遗址看,绿洲自汉代以来至少搬迁了两次,存在两个古绿洲和一个现绿洲。这些绿洲和古绿洲的分布特点是:年代最古老的绿洲处于河流下游散流区的洪积冲积扇上;年代次老的古绿洲和现绿洲的分布则依次向河流的中上游转移。导致绿洲向河流中上游转移集中的原因是: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发自然资源能力的提高。新疆南疆的河流都是内陆河流,河流越向下游河床越浅,河水最终以散流状态消失在沙漠中。古绿洲就是利用内陆河流的这一特点,在河流尾端,水流到那里就把农作物播种在那里,以“游农”方式进行生产,维持生活。这种“游农”生产方式,生产乃至生活是极不稳定的,生产水平是极为低下的。越是沿河流向中上游走,河床越深,水资源越丰富、越稳定,渗漏、蒸发损失量越小;但引水工程量越大、工程难度越大。为了追求生产和生活的稳定性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利工程技术和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为了寻求稳定、丰富的水源,引水渠道的龙口逐步向河流中上游转移,绿洲也相应向河流中上游转移。同时,中上游引水使下游水量减少,以至断流,也迫使绿洲向中上游转移。

②绿洲的这一转移趋势也可以看作绿洲由沙漠中心向沙漠边缘转移的趋势。这种转移具有躲避风沙、减轻风沙危害的意义。

(4)随着绿洲的发展,水资源向绿洲内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河流流程缩短,湖泊水体缩小或干涸,荒漠生物量减少、衰败甚至消亡,土壤盐碱化、沙化等现象,自然生态具有向荒漠化演变的趋势。

(5)干旱区绿洲经济具有向“绿岛”型经济演变的趋势。“绿岛”型经济具有以下倾向性特征:

①生产布局的分散性;

②经济结构低水平的趋同性;

③经济运行的封闭性。

“绿岛”型经济的三个倾向性特征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反而与自然经济的特点相吻合。

2、系统的内在矛盾。

在干旱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矛盾:在系统结构要素之间,在系统运行的诸环节之间,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各种矛盾。从影响系统运行、发展的角度看,当前,系统内在的主要矛盾是人类及经济发展的无限增长趋势与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新疆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如下:

(1)绿洲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荒漠化之间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稀缺生态要素水资源在绿洲与环境间的分配中,向绿洲倾斜。其后果是,在绿洲发展过程中,绿洲所处的环境日趋恶化;绿洲外围的荒漠植物带日趋衰败,保护绿洲和环境的功能逐步减退;绿洲与面积数十倍于已的沙漠、盐碱地直接接壤,尖锐对立,矛盾日趋尖锐化。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不得不分出水来,在绿洲内部构筑环境防护体系。因此,这一矛盾的自然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把绿洲外部自然防护体系逐步转变为绿洲内部人工防护体系的过程。

(2)生态系统内部“三流”运行中的逐级衰减效应与经济系统“三流”运行逐级放大效应之间的矛盾。在生态系统中,由生态环境要素经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再返回环境的食物链中,“三流”由前向后逐级大约按10:1的比例衰减。在经济系统中,由农工建交商服等第一、二、三产业组成的产业链中,就发展速度而言,具有第三产业快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快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趋势。以生态系统作为自然基础的农业受到第二、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并且农业把部分压力传递、转移给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绿洲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的矛盾。从宏观上看,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等四大危机,以及从微观上看,农村中存在的饲料、肥料、燃料“三料”不平衡问题,都是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

(3)干旱区“绿岛”型经济的三个倾向性特征与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从新疆经济发展情况看,受生态规律的影响,绿洲经济具有“绿岛”型经济的布局分散性、结构趋同性和运行封闭性三个特征,使绿洲经济具有自然经济的浓厚色彩,导致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困难。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经济由自然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生产布局的区域化、专业化,结构的多元化及运行的开放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商品经济的自身特点。绿岛型经济的特征是导致新疆经济开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系统运行机制的特点。

(1)系统是在人力与自然力的矛盾斗争中运行的。在绿洲内,人力影响居主导地位。

(2)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水资源的稀缺性,是制约干旱区环境和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任由人口与绿洲经济自由发展,只能导致资源与人口、经济间矛盾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如果深刻认识并恪守绿洲生态经济规律,借助经济开放、特别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经济予以宏观调节,维持、保护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有希望、能实现的。

标签:;  ;  ;  ;  ;  ;  ;  ;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研究_绿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