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化分析及优化对策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化分析及优化对策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变动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动论文,外贸论文,结构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贸易总额不断攀升,为国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1978年—1998年的20年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6%,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1547亿美元,增长35.7%,其中,出口额已达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额5614亿美元,增长36.0%。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然而,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自“九五”时期以来,外贸经历一个调整阶段,其中包括结构上的调整, 而外贸结构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商品结构。

一、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动分析

(一)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动的历史回顾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比重很低。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53年的20.6%上升到1979年的46.4%,接近出口总额的1/2。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加明显的体现了这一趋势。1981年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比重达53.3%,第一次超过初级产品比重46.7%,以后不断上升,工业制成品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了两次大的跨越,1986年,纺织品取代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产品,标志我国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导的时期。1995年,机电产品的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成为最大类的出口产品,这次出口结构的跨越比第一次更有分量,为我国实现出口的大国之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1980年—1998年这19年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占较大比重,特别是目前作为我国最大类出口商品的机电产品,表面上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但实际上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75%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增值率很低。这说明同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优势相比,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较低。

同出口商品结构一样,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也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建国初期,我国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在1953年的进口总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达到92.1%,占了绝大部分。60年代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和调整时期,生活资料占进口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7.9%上升到1962年的44.8%,生产资料则相应下降。70年代以后才明显回升。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又发生新的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1986年以后一直稳定在80%以上。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特点

第一,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向合理方向发展。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历经了80年代初的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与90年代中期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转变。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贸易竞争的重要力量。这些转变反映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这种发展趋势同世界贸易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第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层次偏低,静态效益低下,结构竞争力较弱。现阶段,我国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尚未完全实现,外贸出口以创汇为中心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造成外贸粗放经营,出口制成品大多加工度浅,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特别是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还比较弱。这表明我国依靠产业多样化、充足熟练的劳动力资源使制成品出口健康发展,但还没有在最具活力的技术密集型领域建立起国际竞争优势。

(三)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动的特点

第一,工业制成品进口稳步上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成为进口主导产品,进口商品结构呈现逐步优化的趋势。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扩大,初级产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稳步上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近年来这一比重有下降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成为进口的主导产品。这种变动趋势表明我国一般加工业的国产化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从而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同时,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

第二,进口需求刚性加强,造成进口依存度较高。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进口需求刚性不断加强,造成国家进口依存度偏高。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晚,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人均资源量有限,现代化建设中必需的物资、技术设备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进口支持,形成了强劲的进口需求和较高的边际进口倾向,这就造成了进口刚性。80年代后期曾一度出现原材料(以钢材为代表)进口过度的现象;90年代以来国家吸收外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也带来大量设备、零配件及辅料的进口,使得我国进口依存度节节升高。

二、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动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一国外贸商品结构与其国内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产业结构是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的状况和演变趋势制约着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的高低。下面就不同历史时期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外贸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结果,一方面,造成消费品生产落后于社会需要;另一方面,重工业的发展实际是加工工业的发展,基础工业受到忽视。所以多年来,我国重工业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比重一直不大,而轻工业产品在国内长期紧缺,难以发挥出口优势;反之,生产资料的进口占我国进口商品的比重一直很大。在重工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出口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只能将初级产品拿来出口,以赚取外汇支付进口,造成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居高不下。

70年代末,我国开始针对国内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进行改革。首先,加大了对农业投入,使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变化反映在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便是从80年代初开始,初级产品比重下降。80年代初,我国实行鼓励轻工业更快发展的政策,连续10多年的轻工业高速增长使轻重工业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轻工业比重从1979年的43.1%上升到1990年的49.4%;重工业比重则由56.9%下降至1990年的50.6%。到90年代初,我国轻重业比例失调问题基本解决。同时,外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上,所以80年代后期,轻纺产品和以鞋类、服装、玩具等为代表的杂项制品占我国出口商品的比重均有上升。

9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对能源、交通、通讯等“产业瓶颈”投资强度加大,从而重工业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这一时期的出口产品中,办公和电信设备及机器比重有所上升;同时重工业化又带来大量机械运输类商品的进口,矿物燃料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两类商品在进口结构中的比重也上升了。另外,受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的影响,我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首次超过纺织品,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亮点。

(二)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上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总是通过竞争优势体现出来,而且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更易于形成竞争优势,所以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研究商品结构更有价值。

在这里我们引入贸易专业化系数TSC(亦称贸易竞争力系数)。其基本公式是:TS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990年—2001年我国主要出口制成品的TSC值最高的是杂项制品(主要为鞋帽、箱包、玩具等),每年都保持在0.7以上且呈上升变化,说明这类行业出口竞争力最强。机械及运输设备TSC值虽全部为负,但负值是逐渐减小的,说明我国这类产业的竞争力正逐渐增强,90年代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大量增加恰好和这个趋势是一致的。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TSC值也全是负值,其变化略有些不平稳,但仍可见其竞争优势逐渐好转。

尽管目前我国出口制成品比重占全部出口的80%以上,但竞争力最强的是杂项制品,竞争力最小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次小的是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也即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偏低,但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所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出口,既是我们的一个长期优势,也是我国经济和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客观要求。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能力与我国机电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

(三)跨国公司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我国的贸易总量、贸易方式和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来实现的。

1.对我国贸易总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建厂。从而,带来了大量建设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突出的表现是外资企业对我国贸易总量增长的贡献。从1980年到1998年这19年里,我国进出口总额增加了约7.5倍,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我国总额的比重则从1980年的0.1%上升到1998年的48.7%,接近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

2.对我国贸易方式的影响

我国的外资企业有相当大一部分从事加工工业生产。随着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上升,加工贸易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贸易方式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在按贸易方式划分的我国对外贸易构成中,加工贸易项下的贸易额占优势。

进入我国从事加工生产的外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既推销它们的原料、零部件和机器设备,又控制了我国对其母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口。这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外资企业要进行加工生产,大量进口原辅料和机械设备,使我国这部分产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其加工成品的出口又会引起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相应项目的比重增加。

3.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更多的外资进入主要为了抢占我国国内市场。90年代在我国以独资或控股合资公司为投资方式的跨国公司,其出口额对国内销售额的比率远低于全部外资企业的平均比率。这些外资的到来对国内制造业发展体现出明显的产业压制。而我国为了吸引更多外资以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实际上给予了外企以“超国民待遇”。这样,跨国公司相对于国内企业,其垄断优势更容易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压制增加了我国产业进一步升级的困难,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对策思路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将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就应从优化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入手。

(一)以发展支柱产业为核心,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短期内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定位于发展传统支柱产业,以增强这些行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应通过一定的积累和创新,选择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和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予以支持,逐渐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进而实现外贸商品结构的全面优化。

(二)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需注意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较大的区域差异。沿海地区技术和资金力量比较雄厚,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应抓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高增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内自给,同时促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和资源丰富,为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竞争优势,应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三)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先导,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出口商品结构上的差别,已不再是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差别,而主要是传统制成品与高科技产品的差别,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差别。要发展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必须以科技为先导。要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四)要特别强调有效提升现阶段加工贸易质量和层次

从宏观上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较变,把一味地追求数量扩张的目标转变为依靠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经济效率、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中上游产业,以促进加工贸易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

(五)以外资为媒介,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要围绕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吸引外资,特别是引导大型跨国公司将资金投向基础产业,投向设施和设备亟待更新的行业,以提高其整体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外资企业对标准生产、配套需求等方面的要求,发挥其对其他企业和行业的关联性,以实现外资引进与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良性循环。

(六)继续调整进口商品结构,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

我国要改善外贸商品结构,客观上要求进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必须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同步。一是要注意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上的互补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要增加科技含量高的进口商品比重,以充分提高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学习并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七)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还有赖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

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必将进一步减少对国内出口企业的财政补贴和保护措施。所以,加快金融发展,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金融业的发展,可为制成品产业和出口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以高效的资本配置机制支持其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有效地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的地位。

标签:;  ;  ;  ;  ;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化分析及优化对策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